六叔说字——人与自然篇(井)



    有水的井    
   人与自然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井”与“丙”音同义近,本为同源字。甲骨文的“井”字,就像一个方口水井的外形(如同水井的护框架—井桡)。金文在“井”的中心加了一个点儿,表示护框架内里有水。内里以木柱护框支撑。
所以,“井”字在金文中变为指事字。小篆的形体与金文相同,楷书则省掉其中的“点”,又与甲骨文相类似,成为一个象形字了“井”的本义就是水井,因为古代的井是方方正正的形状,所以,现在还说“秩序井然,井井有中国的古代文献,如《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记载说:“尧舜的臣子伯益,最早发明了水井。”考古证明,无论在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还是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均发现有水井的遗迹。可见,史书的商代水井遗址记载,是有一定根据的。凿井技术地发明,使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减少了对江河的依赖,使得人们可以到肥沃的冲积平原、富饶的山间盆地、平坦易居的平地去生活居住。辟地为田,凿井为源,从而使华夏民族赖以生存的农耕文明得到扩充发展。
“井”字是个部首字,汉代画像石上的汲水图汉字中,凡由“井”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井”有关,如“丹、阱”等字。
古人打水井
打井步骤(粗略)
1、选址:挖井之前先选择一片长有茂密艾蒿丛的地方。打井人在打井之前并不知地下水距地面有多深,全凭地面的艾蒿当向导。但井深一般都是要超过三丈的。
2、挖土:古人过去打井的工具土语称蝴蝶锥,锥的头部形状像现在的冰镩,上部有两个形似蝴蝶翅的泥斗,锥头在钻井的同时也把泥沙带到了泥斗里,装满后拉出地面进行清理。
3、制造井桡:井桡取材一般是落叶松板材,没有落叶松取杂木也可以。井桡呈六边形,这样的井桡构架合理,支撑力强。木匠把选好的木料锯成厚厚的木板,在木板的两端刻上卯眼和榫头,俗称公卯榫,然后把木板按卯眼和榫头一一的扣好。
4、下井桡:因为平原上打井大都是土层,井又比较深,被水浸泡容易塌方,所以在打井的同时要下井桡。有条件的地方地表水浅,临时打井也有用石头和砖堆砌的。
5、取土:此外还要配备几个力工干力气活。力工们在井匠的指挥下,泥斗里的泥装满后,再用力提出清理,同时木匠在地面上把井桡一层层的下进井里,再用重锤将井桡夯实。如此往复,直到井出水。
古人打井(详细)

古人打井
南方井浅。北方人打井都一直遵循一条古人遗训:挖井之前先选择一片长有茂密艾蒿丛的地方。据说艾蒿塘下打井不但水旺,水也好喝。其实打井人在打井之前并不知地下水距地面有多深,全凭地面的艾蒿当向导,也不知钻多少天才能打出水来。但井深一般都是要超过三丈(历史时期不同,度量衡也是不同的,1丈约等于2-3米)。古人过去打井的工具土语称蝴蝶锥(一种钻土的锥,装土用轱辘即可),装满后拉出地面进行清理。负责锥井的叫井匠,但仅有井匠还不能完成打井任务,因为平原上打井大都是土层,井又比较深,被水浸泡容易塌方,所以在打井的同时要下井桡。

井桡
井桡一般都是用坚韧的木头制作成弯曲状,木头一定要厚实,承受的住力量的挤压。过去有条件的地方地表水浅,临时打井也有用石头和砖堆砌的,这种井桡大都是圆形的。但打饮水大井,井桡都选用木材,一般在打井的时候要把井口的面积稍稍开的大一些,好在井的里边镶嵌一层内衬,这就是井桡。但下井桡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打完井后才慢慢的下,而必须是与打井同时进行的。做井桡的手艺人叫木匠。井桡取材一般是落叶松板材,没有落叶松取杂木也可以。井桡呈六边形,这样的井桡构架合理,支撑力强。井桡的直径长度,行话叫密,如6尺6的就叫6密,8尺8的就叫8密。木匠把选好的木料锯成厚厚的木板,在木板的两端刻上卯眼和榫头,俗称公卯榫,然后把木板按卯眼和榫头一一的扣好。此外还要配备几个力工干力气活。力工们在井匠的指挥下,进行锥井。泥斗里的泥装满后,再用力提出清理,这时木匠就开始在地面一层层的把井桡下进井里,再用重锤将井桡夯实。如此往复,直到井出水了,挖井人才可长出了一口气。
古人挖好一口井后,多半会在井内留下两只乌龟。乌龟象征长寿,古人把它放进水井一方面有祈福,健康长寿之意。那时的猿猴都是生活在树上,就是因为没有水源,才被迫下到地面上来寻求生计。那个时候不仅干旱还有冰期,不是没有水就是水结成了冰。因为水源减少,造成大量的树木干死,他们不得已来到地面,开始寻找水源的日子。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将乌龟当作古代试毒的银筷子。在古代,井水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有人报复社会,那么向井水中投毒将会造成大规模的伤亡,而且当人们从井水中打出水之后,仅仅凭借着肉眼根本无法辨别水中是否有毒,而在古代也没有任何其他的方式能够检测水是否适合饮用,只能借助一些常在水中的动物作为验水质的银筷子。
玄武是四大神兽之一,长相酷似乌龟,是掌管水源的北方守护神,而鲧的继任者恰恰是自己的儿子——大禹,做父亲的哪有不向着自己儿子的,于是大禹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父亲的相助(传说)成功地治理了水患,保一方平安。为了怀念鲧这位玄武神兽,古人除了把他供奉起来以外,把乌龟放在井底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人们把乌龟视为玄武的化身,把乌龟放入水中是希望得到玄武的保佑,希望井里的水永不干涸。与投放乌龟异曲同工的还有投放鲤鱼,只要是活物,基本都可以用作检验是否有毒的工具。
像宋朝的武经总要里就有过描述:凡是山贼经过的地方,在城外五百米的地方就开始把桥砍断,烧掉坟墓,拆掉房屋,看到水井之后都会向井里投毒。这种残暴的行为是很常见的。所以在井里放乌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不然哪天暴毙而亡,都不知道到底是怎么死的。
过去打瞎一口井损失是很大的,人工损失不说,井桡也得全白瞎。井匠最忌讳的是井底流沙,这样的井,井底只流沙子没有水,打井便宣告失败。但仅仅有了水,打井任务也还未最后完成,更复杂的工序还在后边!

前期装土,后期打水的辘轳
水在井底,需要提水,但水怎么提?这时辘轳(上图)就派上用场了。其实所谓辘轳不过是由一只摇把,一个滚桶,一条井绳,一个长轴和两个支架构成的。辘轳的摇把是天然带弯的一根独木,在北方,找到一株老榆树,看准了某个树杈,砍下来稍稍加工就成,俗名叫“辘轳把”(后期也有用铁辘轳把的)。把它镶嵌在一个圆形的滚桶上,再用铁箍固定结实。辘轳有的是木匠加工成的圆形滚筒,也有的是就地取材,做法是用一段粗树干,在中间穿一根长轴,安上辘轳把,后边用两个支架或用过去大铁车的轱辘做支撑,把辘轳在井口上支起来,这就是人们过去常说的“井床”。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一句,本人认为指的就是井床,而不是我们现在睡觉的床。在辘轳上拴上铁链或长绳,长度根据辘轳和水面的距离而定,绳的下边拴上柳罐,人们摇动辘轳才可以打水。

柳罐
那么柳罐又是何物呢?过去的北方没有洋铁桶,人们挑水都用木桶,不但制作工艺复杂,且极易损坏,有一个木桶原理,是说一个系统哪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影响整体效应,其实也是从侧面告诉人们,木桶好破损。后期虽有了铁桶,但当时很珍贵。因为北方的冬天零下三四十度,井沿上和井底到处都是冰。铁桶怕碰,碰瘪了让人心疼。于是人们就利用现有的材料,因地制宜地发明了柳罐(图)。它是用细柳条编织而成,且柳条遍地都有,采集方便,用柳条编筐、编篓更是当地人们的拿手好戏,所以,人们就用柳条编成了能装水的用具,因为编成后它的形状很像一个瓦罐,所以,人们就给它起名叫“柳罐”。也有的老百姓看它在井里像一个吊斗,也叫它“柳罐斗子”。柳罐也真的是成全人,被水浸泡后发胀,把柳条中间的缝隙胀得死死的,用它打水有时候甚至滴水不漏,且又耐腐烂和抗磕抗碰,碰到坚硬的东西它还有很好的弹性,经久耐用又经济实惠,所以编“柳罐”也是一大历史发明。

辘轳用法
古文释义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子郢切,精上声。穴地出水曰井。《释名》:井,清也。《广雅》:深也。易有井卦。《世本》:伯益作井。《汲冡周书》:黄帝作井。《孟子》:掘井九仞,而不及泉。
又《广韵》:田九百亩曰井,象九区之形。《孟子》: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又市井。《玉篇》:穿地取水,伯益造之,因井为市也。师古曰: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因井成市,故名。
又南方宿名。《史记·天官书》:南宫朱鸟东井为水事。注:东井八星,主水衡也。
又井井,经画端整貌。《荀子·儒效篇》:井井兮其有条理也。
又往来连属貌。《易·井卦》:往来井井。
又姓。汉有井丹。
又藻井。《风俗通》:堂殿上作藻井,以象东井,藻以厌火。
又绮井。左思《魏都赋》:绮井列疏以悬蒂。注:屋板为井形,饰以丹靑,如绮也。
又古文井与刑通用。《左传》:有井伯,即邢伯。《说文》:本作丼。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