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叔说字——人与自然篇(亚)



    内部纵横相通的部族住宅、墓葬群    
   人与自然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亚”,象形字,“亞”的简体字。来源于殷商时期的丧葬习俗和祭祀。考古发掘安阳王室墓葬区时发现:这一时期的大墓均为南北向,分为两类:即有四个墓道的和有两个墓道不同规制的王墓。带两个墓道的大墓呈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南北各有一个从墓坑通向地面的墓道;带四个墓道的为十字形,四壁各有一个墓道,形制上与亚字的两种构形相吻合。研究者认为,带四个墓道的大墓即当时的商王王墓。
在殷商民族看来,祖宗死后,其灵魂不灭,他们仍能自由来往于氏族住地。因此,殷商人不仅在地下埋葬处修筑了通道,在地上为祖宗神灵修筑的“明堂”,也使之前后门相通,使祖宗神灵能从后门回来,从前门离去。甲骨文的“亚”字也是对这种“宗室”或“王墓”的轮廓描述。金文和小篆的“亚”字一脉相承,楷书繁体原本写作“亞”,汉字简化方案将其规范为“亚”。
“亚”字当“宗室、明堂”讲的本义,随着风俗礼仪的改变已完全消失。而“亚”字当“另外一个世界”的引申义,即“第二”或“次一级”讲的意义则得到保留。比如杜预在注《左传·襄公十九年》时说:“亚,次也。”《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亚父者,范增也。”
所谓“亚父”就是次于父亲的人,这是对人尊敬的称呼。古代儒家以孔子为至圣,又认为孟子仅次于孔子,所以就称孟轲为“亚圣”。
“亚”字当“第二”讲,现在还用,例如比赛次于冠军者便称为“亚军”。
古文释义
《唐韵》、《集韵》并衣驾切,鸦去声。《说文》:丑也。象人局背之形。
又《尔雅・释言》:亚,次也。《蜀志》:诸葛亮管萧之亚。
又《增韵》:少也。《广韵》:就也。
又姻亚,壻之父曰姻,两壻相谓曰亚。《诗・小雅》:琐琐姻亚,则无膴仕。别作“娅”。
又《集韵》、《正韵》并于加切,音鸦。《前汉・东方朔传》:伊优亚者,辞未定也。
又赵古则曰:物之岐者曰亚。俗作“丫”、“桠”。
又《正韵》:乌落切。《正讹》:与“垩”同,涂饰墙也。
又与恶同。《史记・卢绾传》:绾孙他人封亚谷侯。《汉书》作“恶谷”。《语林》:宋人有获玉印,文曰“周恶夫印”。刘原父曰:汉条侯印,古“亚”、“恶”二字通用。
又与“滹”通,滹沱。《礼・礼器》作“恶池”。《秦・诅楚文》作“亚驼”。
又与“稏”通,稻也。《韵会》“䆉稏”通作“罢亚”。
又《郝敬读书通》“压”通作“亚”。杜甫“上巳宴集诗”(《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花蕊亚枝红。又“入宅诗”(《入宅三首》):花亚欲移竹。并与“压”同。
《字汇》正讹云:“亚”本涂饰字,余皆借义,既为借义所夺,小篆遂从土作“垩”字,又从心作“恶”字以别之。亚、垩、恶本一字,《秦・诅楚文》以“亚驼”代“滹沱”,则因声借用明矣。◎按:《字汇》说是,但俗既习用借义已久,姑载本义于后,以备一字原委云。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