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火烤鸟,使之焦黄
人与自然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焦”,描述的是鸟儿在火上之形,即用火烤鸟,使之焦黄之义。甲骨文和金文的“焦”字,均为火上有一只鸟,乃是古人以鸟肉为食的真实写照。小篆的“焦”字,改为三只“隹”(zhuī)在“火”上,表示烤了很多麻雀之类的小鸟,因此,“焦”的本义为烤小鸟,即把小鸟烤熟、烤黄的意思。如《世说新语·德行》:“好食铛底焦饭。”
“铛”是平底铁锅;“焦饭”则指烤黃了的饭,这与现在所说的“焦”的词义不尽相同。麻雀之类的小鸟,稍不留神一烤便焦,所以“焦”字又引申为火烤后的焦祜状态,也用来泛指干枯、干燥之义,还用来表示人们心中的烦躁忧急,如“焦虑、焦心、焦头烂额”等等。
古文释义
《唐韵》卽消切《集韵》《韵会》《正韵》兹消切,𠀤音蕉。《说文》火所伤也。《玉篇》火烧黑也。
又炙也。《礼·月令》其味苦,其臭焦。《注》火之臭味也。凡苦焦者皆属焉。《左传·哀二年》卜战龟焦。《礼·问丧》伤肾乾肝焦肺。《史记·越世家》苦身焦思。
又《史记·扁鹊传》别下于三焦膀胱。《注》正义曰:八十一难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也。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也。下焦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也。《广韵》别作膲。
又国名。《左传·僖二十九年》虞虢焦滑霍扬韩魏皆姬姓也。《注》焦在陕县。《史记·周本纪》褒封神农之後于焦。《注》地理志,弘农陕县有焦城,故焦国也。
又《秦本纪》围焦降之。《注》括地志云:焦城在陕州城内东北百步,因焦水为名。周同姓所封。◎按左传之焦姬姓,神农之後乃姜姓,其所封当别是一焦。周本纪注亦云:在陕县。误。
又姓。《广韵》神农後,以国为氏,出南安。
又晋邑名。《左传·僖三十一年》许君焦瑕。《注》晋河外五城之二邑。
又《诗·小雅》整居焦获。《尔雅·释地》十薮,周有焦获。《注》今扶风瓠中是也。
又《晏子·外篇》东海有虫,巢于蟁睫,命曰焦冥。
又焦明,鸟名。《司马相如·上林赋》掩焦明。《注》焦明似凤。通作鷦。
又《韵会》通作燋。详燋字注。《集韵》或作㸈。
又《集韵》慈焦切《正韵》慈消切,𠀤音樵。《集韵》焦夷,楚地名。《左传·僖二十三年》楚伐陈取焦夷。《注》焦,谯县也。夷一名城父。皆陈邑。
又与憔通。
又《集韵》将由切,音啾。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