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和驴的杂交
动物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骡”luó,会意字,“騾”的简体字。在小篆中写作“驘”(luó)或“䯁”(luó),构形同蜾蠃的“蠃”相似。从造字法则上讲,“驘”字借用了“蠃”字的音和形,是一个略加改变而后造出的新字,这种方法便叫做假借造字。其方法与“棉”从“绵”出,“驴”从“庐”出的方法相一致。
蜾蠃(guǒ luǒ)是一种寄生蜂,捕螟蛉产卵其体内,以作为幼虫的食物。古人误认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驘”和“䯁”字即取意这种借腹产子的传说。现代汉语中的“骡”字,源自古代的俗体字“骡”,可能取自马驴累加,血缘上连累相及之意。
“骡”,乃是人类创造的第一种杂交动物,甚至可以视作是人类基因工程的首创。公驴配母马所生之物,俗语叫做“马骡”,比驴大,抗病力及适应性强,拉力大而能持久。公马配母驴所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其称之为“駃”(jué),俗称驴骡。相对与母马所生的“马骡”,“駃”的个头要小一些,大概由于母系血缘优先之故,外形更接近驴子,尤其是那双长长的耳朵,只比驴妈小那么一点点。
不管马骡、驴骡,先天便具有远缘杂交的优势,粗放耐役使,寿命也比父母都长。由于骡子比马吃的精料少,力气比驴大,又能多工作许多年。所以,人类初尝甜头后,便不遗余力地制造这一“杂种”动物。《齐民要术》曰:“常以马覆驴所生骡者,形容壮大,弥复胜马。”《吕氏春秋·爱士》中有“赵简子有两白骡,极爱之”的记载,可证我国在战国时期已育成骡子。
马驴骡
马、骡子和驴都属于奇蹄目马科下面的物种,其中骡子是马和驴的种间杂种,意思就是同属不同种的两个个体间进行杂交所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同样的物种还有狮虎兽和虎狮兽等等(它们是猫科豹属下的狮子与虎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
要分辨马骡与驴骡,只需要记住这句口诀基本上就能够大致判断出来了:马骡尾长驴骡短,马骡耳短驴骡长。
骡子和马、驴的种间关系
马的进化经历了始马、中马、原马、上新马和真马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到如今就只剩下现存家马以及普氏野马两个亚种了,普氏野马曾一度濒临灭绝,只剩下12个个体,后来由于人工干预,进行放养之后,其种群数量得以恢复,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匹左右,不过由于基数太少,就避免不了近亲繁殖的现象。
普氏野马体型健硕,体重300千克,体长2.8米,身高1米以上,外形跟家马很像,但是鬃毛较短且直立起来,额头上也没有垂下来的毛发。
普氏野马的命名是1881年根据其发现者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名字命名的,当时因为世界上普遍的认知都认为没有了野马的存在,所以这一发现轰动一时,不过这一发现也给蒙古西部的野马群带来了大灾难,大量的人开始狩猎这一物种。
驴的外形跟马很像,但是没有马那么雄壮,虽然体型小,但是长得却很结实,大多数都集中在260千克左右,能够拉载跟它体重差不多的东西。
驴起源于非洲,普遍认为非洲野驴是现代家驴的祖先。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如今野生的驴一共有三种,分别是非洲野驴(分布在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等地)、藏野驴(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一带),以及中亚野驴(分布在伊朗、叙利亚、阿富汗等地)。
骡子是马和驴杂交后所生的种间杂种,它几乎继承了马和驴两个物种的所有优点,骡的力量很强,耐力高,是非常优质的役畜,是“杂种优势”的典型例子。
骡一共就两种,公驴与雌马所生为马骡,公马与雌驴所生为驴骡,马骡天生个大,有马的灵活性以及奔跑能力,同时又具备了驴的耐力以及负重能力,除了繁殖力极差之外,几乎没有多少缺点。
从生物学上面来看马和驴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物种。两者产生的后代骡子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由马和驴双方共同决定,驴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1对,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1条,马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2对,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之后,有32条染色体,所以当两者的生殖细胞相结合,形成受精卵的染色体数量为马和驴的总和,也就是63条,从这个层面就能够看出,骡子是异源二倍体生物。
骡子的雌雄
骡子有雌雄之分吗?答案是有的,前面讲过,马的体细胞有32对染色体数目,所以经过减数分裂之后,其生殖细胞内就含有32条染色体,我们可以简单归为31+X,或31+Y,其中X和Y分别是决定生物个体性别的性染色体,X为雌性,Y为雄性。
驴体细胞有31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之后就能产生含有31条染色体的生殖细胞,分别是30+X,或者30+Y,马和驴结合之后就会产生61+XY,或61+XX两种受精卵,这两种受精卵发育成熟之后,就成了雄性骡子和雌性骡子。
由于公驴和雌马的基因更容易结合,所以大部分的骡子都是以这种组合杂交产生的。但是实际情况要远比理论复杂得多,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基因结合的几率很小,有的公马甚至需要用6年的时间才能使驴怀上。
骡子真的不能生育吗?
说到骡子,人们常说的一个现象就是不能生育,的确,所有的公骡子,以及大部分的母骡子都是不能生育的,但是也存在例外,有少量的母骡子是具备生育能力的。骡子的原始生殖细胞来源于马和驴,一共有63条,是奇数条,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当性细胞成熟之后,很难进行减数分裂,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能生育的。
但是骡子细胞内的63条染色体,并不是标准配对的32对+1的关系,而是来自马的32条+来自驴的31条,这样在减数分裂时,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配对,这些染色体能够随机自由组合,在形成的众多配子里面,只有当生殖细胞含有全套的马或驴的染色体数目时,才有生育能力,也就是说当骡子分裂出一个跟马,或者驴一样的生殖细胞的情况下,就是可育的。
关于骡子的谣言:在早些年间,由于知识的匮乏,很多人单单从骡子不能生育这种现象来看,认为只要是人吃了骡肉之后也不能生育,这是错误的认知,实际上能否生育的因素十分复杂,不是单单一顿肉所能决定的,而且骡子之所以不能生育,主因是上面提到的染色体原因,所以吃了它的肉并不会影响人类的生育。
骡作为役畜的出现,要远远晚于马和驴的,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已经出现骡子,但是那个时候并没有投入量产,只是作为王公贵族的观赏物种,甚至到了唐宋时代还不是很常见,直到明代之后,才广泛运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摘自百度TA说-狮虎豹三兄弟)
古文释义
《广韵》落戈切《集韵》《韵会》卢戈切,𠀤音摞。
《广韵》骡马也。
《正韵》同驘。
《吕氏春秋》赵𥳑子臣阳城渠胥有疾,医云:得白骡肝则生,不得则死。𥳑子杀所爱白骡,取肝与之。
《神仙别传》李少君死,後有人见之,在河东蒲阪,乗靑骡。帝闻之,发棺,皆无所有矣。
《李贺诗》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靑骡。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