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历史——抽象篇(骂)



    马与马撕咬的抽象义    
   抽象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骂”,会意字,“駡”的简体字。在古文和小篆中的构形,原本为马上有网,本意为野马被捕网套住后的嘶鸣和不驯。后来,人们将上部的网形“罒”分开,简省为上边为吅xuān(双“口”)的“骂”,意思是两匹马在一起撕咬时的情景:一边从鼻子中喷吐怒气,从嘴角中吐出一串白沫,这同集贸市场上小贩与泼妇之间的骂仗何等相似!
“骂”字的含义历经变革,从马被网套后的嘶鸣到马与马之间的撕咬,然后转移到人与人之间的叫骂。
“骗”也是汉字中一个有趣的文字:“从马、扁声”。古代,骑手们上马必须一手抓疆,一手按住马背,偏身跨腿跃上马,这种上马的动作便叫“骗”。由于人在上马前,总想不让马知人的意图,所以常用抚摸、搔痒等动作来欺骗马。马心中其实早已明白,却假装出一副浑然不知的安然神态;但当人跨腿的一刹那,马会抽身一跃,让人无法骑上。在这种相互欺蒙的过程中,“骗”字有了它真正的生活内涵。“骂”与“骗”是两个包含有深刻人文背景的汉字,它们最初的本义已与今日的常用义相差甚远,但其中的演化却十分有趣。
比较以牛、羊为部首的汉字,以马为部首的字不仅数量多得多,而且也显得更为丰富。其中,与马的动作、功能有关的字更是形形色色。例如:
像流水倾泻而迅跑称之为“驰”;
正步直驰称之为“骋”;
群马急驰而过称之为“骤”;
高跳下落称之为“笃”;
跃立不行称之为“驻”;
马之打滚称之为“骇”;
马跃称之为“腾”等等。
古文释义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莫驾切,音禡。
《说文》詈也。
《注》徐锴曰:谓以恶言加罔之也。
《史记·留侯世家》轻士善骂。
又与傌同。
《前汉·贾谊传》同鲸,劓,髠,刖,笞,傌,弃市之法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