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叔说字——人篇(见)



   平视前方    
   人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见”,会意字,“見”的简体字。甲骨文(图1、2)中的见字,下部像一个跪坐的人,上部用一只特别强调的横放的大眼(“目”)来表示平视前方。“见”的本义就是眼睛向前平视。西周早期金文(图3)仍然保持着甲骨文见字的写法。从西周中期金文(图4)开始见字下边所从的人形已经变为形,但上部所从之“目”仍然很象形。到了西周晚期金文中的见字(图5)已经变为与秦汉篆文相近,眼睛变成了斜竖形,人的形体也变成垂手站姿了,《说文解字》小篆见字正是从这一形体而来。以后,汉隶以小篆为基文,进一步将“目”下的人形写作“儿”。由此发展成楷书。汉字简化时又根据草书将“見”简化为“见”。
裘锡圭《甲骨文中的见与视》认为:“西周金文中‘目’下作立人形之字亦应释为‘视’,这从文例上也可以看出来。”见字在甲骨文中就用其本义及直接引申义,如用为见、用为献等义。在先秦两汉典籍中经常用为“现”。清徐灏《说文段注笺》:“目所睹为见,因有见在之称,俗别作现。《汉书·申屠嘉传》:‘馀见无可者。’颜注:‘见谓见在之人。’是也。《广韵》始收现字。”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史记·项羽本纪》:‘军无见粮’,《汉书·高五王传》:‘于今见在最为长’。古人或单称见,或称见在,犹今俗语现在也……故今俗所称现在,亦可称眼前,或称目前,其理一耳。”
向前看为“见”,回头看为“艮”(gèn)。
古文释义
《说文》:视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疏:德被天下,为万物所瞻覩。《书·立政》:灼见三有俊心。《礼·王制》:问百年者就见之。《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注:此六礼者,以诸侯见王为义。《史记·五帝纪》:舜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前汉·东方朔传》:未得省见。注:言不为所拔识也。
又《通鉴》:汉武帝元光五年,张汤、赵禹定律令,务在深文,作见知法。详矢部知字注。
又姓。出《姓苑》。
又《唐韵》胡甸切。《集韵》《韵会》《正韵》形甸切,贤去声。《广韵》:露也。《易·乾卦》:见龙在田。疏:阳气发见,故曰见龙。《仪礼·士相见礼》:某也,愿见无由达。注:凡于尊曰见,敌而曰见,谦敬之辞也。《史记·淮阴侯传》:情见势屈。师古曰:见,显露也。
又荐达也。《左传·昭二十年》:齐豹见宗鲁於公孟。注:见,荐达也。谓为之绍介,犹《论语》云:从者见之也。
又见在也。《史记·项羽纪》:军无见粮。注:无见在之粮。《前汉·高五王传》:文帝封悼惠王子列侯见在者六人为王。《集韵》:俗作现。
又《集韵》:日朝也。《诗·小雅》:见睍曰消。笺:《韩诗》作曣,云:见,日出也。
又《集韵》居苋切,音裥。棺衣也。《礼·杂记》:实见闲,而后折入。疏:一解云:郑合见闲二字共为覸,苦辩反。《集韵》:或作梘。
又杂也。《礼·祭义》:建设朝事,燔燎羶芗,见以萧光。注:见当为覸,音闲厕之闲。孔颖达云:覵,谓杂也。

 文字 | 六叔     图片 | 六叔  
排版 | 六叔     审核 | 六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