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3年的一天夜里,刘邦一时兴起准备临幸一个弱女子,可一看姿色不佳,转身欲走。女子突然跪下死死拽住他衣角,说:“我昨夜梦到一条苍龙盘在我身上。”刘邦一听大喜,这可是吉兆啊,他就要做那条龙。原来,此时正值楚汉之争,刘邦与项羽难分胜负,女子的这番话刘邦自然很爱听。于是,他对女子说:“你要显达了。”当夜临幸了她。
果然,刘邦借她吉言,于公元前202年,赢得了楚汉之争,统一了天下。只是后宫美女如云,他便再也记不起那位其貌不扬的女子。女子就是薄姬,她并没有因为这一次的被宠幸变显达,反而是被彻底遗忘。但意外的是她竟怀上了孩子,并顺利产下一男婴,取名刘恒。当然,儿子也托她的“福”,备受冷落。
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汉二年嫡子刘盈被封为太子,汉六年长子刘肥被封为齐王,汉九年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又被封为赵王......齐地和赵地都是西汉初年最好的两块地,但薄姬的儿子刘恒却分到了最偏远苦寒的代国。对刘邦不抱希望的薄姬,干脆请求跟随儿子去了代国。当宫廷内吕后与戚夫人斗个你死我活时,薄姬安安静静地在代国培养儿子,仔仔细细研究《道德经》。
不过,也正是因为不被重视,母子俩因祸得福,得以在惨烈的宫斗中幸存下来。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汉惠帝刘盈即位,因性格软弱,大权由母亲吕后掌握。吕后先对刘邦的嫔妃和子嗣进行了大清理,其中最得宠的戚夫人最惨,被砍去了双脚、挖掉了眼睛、弄聋了双耳、喝下了哑药,然后丢进了厕所里,并杀了她的儿子刘如意。
当然,戚夫人之所以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也是事出有因。在刘邦生前,戚夫人仗着受宠屡屡蛊惑刘邦废了刘盈的太子位,吕后对她恨之入骨,如今第一个要清算的肯定是她们母子。另外,所有对刘盈造成威胁的嫔妃皇子都遭到了清算,唯独默默无闻的薄姬母子幸免于难。或许是吕后压根就不屑于对他们下手。薄姬与刘恒既不得宠,封国又偏僻贫瘠,也没有得力能干的大臣属官,是最不可能威胁到刘盈的。所以,吕后的屠刀最终没有落到他们母子身上。《道德经》中有句话: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薄姬母子做到了知行合一,“不争”成为了她的人生大智慧。
薄姬母子在代国小心翼翼,低调做人,终于熬过了惠帝与吕后称制的漫长岁月。在汉惠帝与吕后先后去世后,吕氏家族企图控制朝政。大臣周勃、陈平等人出面平定诸吕,重振汉室,并推举刘恒为皇帝。理由也很简单,没有外戚势力,在朝中也没有根基,为人又谨慎善良。就这样幸运突然降临到这对母子的头上,刘恒被迎回当了皇帝,是为汉文帝,封薄姬为皇太后。
薄太后虽然被冷落过,被忽视过,但她登上权利最顶峰时,并没有因此变得好胜偏激,反而依然平静低调。她以一个母亲的身份,时刻教导着儿子,谨防他犯糊涂。年轻的汉文帝有时难免会听信谗言,是非颠倒,而母亲薄姬就像一道光,时刻指引着儿子往正确的方向走。
周勃因功高盖主也常常引起汉文帝的猜忌,当有人趁机诬陷周勃欲谋反时,汉文帝毫不犹豫地就将周勃抓进了大牢里。薄太后听说后,找到汉文帝,突然一把扯下头巾摔到了文帝的脸上,并大声斥责他:“周勃当初诛灭诸吕,身怀皇帝印绶,掌握北军,那时候不谋反,现在反倒要谋反吗?”文帝虚心听从母亲教诲,下诏赦免了周勃的罪,挽救了一代忠臣。
不仅对肱骨大臣,薄太后在处理对外关系上也是相当精明。吕后当政时,有民族歧视,得罪了南越王赵佗,还刨了他的祖坟。赵佗一怒之下就直接用了天子仪制,明摆着与汉朝抗争。如今,朝中大臣纷纷劝文帝征讨赵佗,但薄姬认为既然是大汉有错在先,就该诚恳认错。文帝最终采取了母亲的建议,派人到赵佗老家修好了其父母的坟墓,并设置守邑,善待他的亲属。还亲自给赵佗写了一封信,信里言辞恳切,各种谦逊。再派陆贾出使南越,在多方的不懈努力下赵佗主动去了帝号,甘为大汉藩王。
在当时休养生息的国策下,汉文帝用真诚和谦逊化干戈为玉帛,安抚了南越,避免了一场战争,也为他的孙子汉武帝统一南越打下了基础。汉文帝执政23年,外交怀柔,轻徭薄赋,让汉室江山从战争创伤之中恢复过来,开启了“文景之治”的发端。而他的很多治国理念都受母亲薄太后的影响,薄太后算是“文景之治”的隐形功臣。公元前155年,薄太后去世,享年72岁,她这一生可谓功德圆满。
说实话,薄姬确实聪明。在不被注意时,她拼尽全力抓住机遇。平时默默无闻,关键时刻却能机智地博得一幸,因为她知道错过了这一次,就不会再有下一次。幸运之神也帮助了这个可怜的女人,让她有了儿子,成为了她的保护神,也让她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在争不过时,她夹起尾巴做人。不争不抢,远离纷争,把心思转移到了儿子身上,事实证明投资儿子比争夺丈夫更靠谱。在得势时,她依然保持低调谦逊,帮助儿子守住江山安天下,造福万民,自己也留得千古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