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皇后在唐肃宗李亨的心目中地位很不一般。在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她的到来可以说是给倒霉的李亨吃了颗定心丸。因为张氏的出身很好,祖母是唐玄宗的姨母兼养母,唐玄宗把张氏赐给李亨也恰恰说明了对太子的认可。
张氏嫁过来之前,李亨被宰相李林甫欺负地两次离婚,太子位险些被废。当时李亨与宰相李林甫关系不和,李林甫害怕李亨登基后对自己不利,千方百计地想要把他拉下马。因李亨与太子妃的哥哥韦坚,还有武将皇甫惟明三个人走得近,被李林甫诬陷密谋篡位。在唐玄宗的政治认知中,对皇权威胁最大的就是太子。唐玄宗大怒,立即处置了韦坚和皇甫惟明。太子妃韦氏见大事不好,及时与李亨进行了政治切割,主动提出离婚,这才幸免于难。
没把李亨扳倒,李林甫很不甘心。接着使出第二招,又诬陷太子的姬妾杜良娣与太子勾结,结果唐玄宗又血染杜家,杜良娣效仿韦氏与太子离异。李亨在一年之内,连续两次以抛弃妻妾为代价,才得以从政治风波中侥幸脱身。可想而知,李亨在当太子的日子里,生活有多么的艰难,每天都过得如履薄冰。这也使得他的性格变得唯唯诺诺。但两次风波唐玄宗都没有动太子,只是处置了他身边的人,足可以说明唐玄宗并不想换太子,他只是想要一个弱势的太子。
有一天,唐玄宗突然注意到30多岁的太子居然两鬓斑白,一脸憔悴,饱经风霜的样子。他的心软了,如今太子的羽翼已全部被拔光,只等李林甫宰割了,他觉得应该再拉太子一把。于是,把张氏嫁给了李亨。既然张氏的祖母是唐玄宗的姨母,那李林甫纵使有天大的胆子,也动不得了。所以,张氏的到来让李亨悬着的心一下子落了地,他如获至宝。而且张氏性格豪爽行事果敢,与李亨的性格形成互补。在早年给了李亨很大的帮助,甚至在关键时刻还扮演着保护李亨的角色。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领部分皇子仓皇出逃。在马嵬驿李亨被父老乡亲挽留,希望他能留下抗击叛军,李亨优柔寡断,是张氏果断站出来劝诫他以收复长安为重,李亨才决定留下。在前往朔方的路途中,一路艰险,路上逃难的民众混乱,还有野生动物出没。而怀有身孕的张氏,每夜却坚持在帐前守护着李亨,生怕他受到伤害。到达朔方灵武后,张氏也终于生下了儿子,但她顾不上休息,产后第三天就组织女眷马不停蹄地为将士们缝制衣服。当然,她为李亨所做的一切,李亨都牢牢记在了心里。
李亨称帝后,是为唐肃宗,没多久就封张氏为皇后。只可惜,权利很容易让人上瘾。张氏被封为皇后以后,她自恃功高又得宠,野心也就越来越大,他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唐肃宗已立李豫为太子,李豫地位很牢固,祖父唐玄宗支持他,很多大臣也愿意拥护他,想动摇他的地位是很难的。她盯上了唐肃宗最宠信的宦官李甫国,李甫国是唐代第一个当上宰相的宦官。他之所以能扶摇直上,也是由于李亨胆小怕事,李甫国抓住了李亨性格上的弱点,多次出头帮助他,立了很多大功。
李亨来到灵武后,是李甫国劝说他即位称帝,把唐玄宗从皇位上赶了下来。这拥立之功自然很大,不但给他高官厚禄,还成了李亨的心腹。此后,他便权倾朝野,天下大事几乎都由他来决断,朝臣有事想奏,也得先经他手才能告知肃宗。张皇后看上了他的能力,便与他结成同一战线,两人狼狈为奸开始大肆干预朝政,对自己不利的人统统除掉。虽然唐肃宗对此很不满,但由于张皇后和李甫国在他心目中的分量都比较重,所以对他们很纵容,使得他们更加放肆而为,甚至撺掇唐肃宗冤杀李豫的弟弟。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张皇后的大儿子去世,小儿子年龄又小。而在外征战收复失地的李豫又屡立战功,满朝文武以及天下百姓都对他充满希望。唐玄宗更是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将唐朝恢复盛世的局面。李甫国仔细分析形势,还是李豫更有前途,又站到了李豫这边。无奈,张皇后又拉拢越王李系,打算一同谋害李豫,然后拥立李系为太子。她找了个借口召见李豫。谁知,半路上李甫国及时地拦下了李豫,对他说:“殿下不要去,张皇后欲谋害你。”因此救了李豫一命,成了李豫的人。
为了立功,李甫国率军冲入内宫,直接揪住张皇后的头发,死命地往外拖。而当时的唐肃宗已病入膏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爱妃被拖走,无力相救。肃宗因受到惊吓,当场驾崩。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他即位后,将张皇后废为庶人,而李甫国却将她以及李系等人全部处死。当然,李甫国也没落得好下场。李豫登基后,他还想继续把持朝政,被李豫割下头颅,扔进了厕所里。
唐肃宗是个善良的人,他始终记得患难中曾帮助过他的人。所以,纵使他们行事张狂,他也不曾怪罪。但正是他过度的纵容,使得对方得寸进尺,最终走向了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