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5年,明仁宗得了“阴症”,李时勉上疏痛斥皇帝:守孝期不宜亲近嫔妃。明仁宗震怒:“给我打!”武士们迅速将李时勉扑倒在地,用金瓜打断了他三根肋骨,拖出去时都快断气了。
明仁宗朱高炽还不解恨,愤愤地说:“你不是爱上疏吗?从今天开始,就命你一天审一案,言一事!”结果,仅剩半口气的李时勉又连上三份奏疏,继续批评皇帝。朱高炽被气得浑身乱颤,手握拳头“啪”一拳砸在茶几上,下令:“把他直接投入到锦衣卫大牢去!”锦衣卫大牢那可是天子诏狱,这个地方可以不经过任何司法程序,皇帝想要处死谁就处死谁。可惜,朱高炽还没来得及惩罚李时勉,就急火攻心,突然驾崩了。那时,他才48岁,仅当了10个月的皇帝。
临终前,他还对此事耿耿于怀。他叫来亲信大臣夏原吉,对他说:“李时勉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羞辱我。”这句话可是皇帝的遗命,张皇后大怒:“李时勉气死了皇帝,我一定要让皇儿处死他!”要知道,明仁宗朱高炽可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君,他性格温和宽仁,能把他气成这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李时勉,官居翰林院侍读。他生性耿直,说话太坦诚、直率,是皇帝们最讨厌的一类人。他胆子确实是大,就连性格暴虐的明成祖朱棣,他都敢惹。1421年,北京三大殿被一场大火烧毁,李时勉上疏责怪朱棣:“是迁都劳民伤财,惹怒了上天啊。”朱棣最讨厌反对他迁都的人,一气之下将他打入了大牢,后来还是在内阁大学士胡荣的保荐下才出了狱。
但他仍不长记性,又来招惹朱高炽。朱高炽在父亲朱棣的压制下监国20年,干得太好朱棣猜忌他,干不好朱棣说他无能,他整日诚惶诚恐,精神高度紧张。等他终于登上皇位后,难免想要放纵一下,开始沉湎于女色。在为父亲守丧期间仍临幸嫔妃,这是有损圣德的大事。本来朱高炽以为,这是自己的宫闱秘事,外廷大臣们不会知道。
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后,大臣们就知道了此事,他们虽然感到不满,但也不敢上疏劝诫。几个月后,朱高炽身体不好,有太医说皇上是得了“阴症”,是由于阳虚外感风寒,受凉引起。借此机会,李时勉上疏痛斥皇帝:“谅阴中不宜亲近嫔妃。”“谅阴”指的是守丧时所住的房子。朱高炽一看自己的隐私被写进了奏章里,让他在文武百官面前丢尽了颜面,异常愤怒。但又不好当着大家的面跟他争论,于是将他拉到休息的便殿,跟他商量能不能跟大臣们解释一下,是自己误会了皇帝。
李时勉脑子一根筋,跟皇帝辩论起来:“是不是真的,拿出《内起居注》一对便知。”这实在是太不给皇帝留面子了,朱高炽一气之下就命武士把李时勉打了个半死。可李使勉依然不屈不饶,又上疏指责皇帝的多处不是。没几天,皇帝病情加重,气绝而亡。当然,朱高炽的死,不能全归咎于李时勉,毕竟朱高炽本来就身体不好。而且据史书记载,他为了补阳气,一直都在服用一种丹药,也正是这种丹药发挥了副作用,导致朱高炽脾气暴躁,急火攻心而亡。但李时勉无疑成了罪魁祸首。
朱瞻基登基后,立刻命人去大狱提审李时勉:“你等小臣,竟敢触怒先帝,真是罪该万死!你奏疏里都说了什么?”李时勉不慌不忙地答道:“小臣只是说,谅阴中不宜亲近嫔妃,皇太子不宜远离皇帝左右。”此言一出,朱瞻基竟挑不出任何毛病来。他摇摇头,叹了声气说:“忠臣。”父亲的好色,朱瞻基是知道的,而皇太子不应该被调往南京,这也是朱瞻基的心声啊。父亲身体不好,随时都有可能有生命危险,却执意将朱瞻基派往南京,朱瞻基一百个不愿意,但也不得不从。
朱高炽去世后,朱瞻基从南京往回赶,二叔朱高煦在半路上设下埋伏,差点将他截杀,夺走皇位。为此,朱瞻基也在生父亲的气呢。所以,当朱瞻基得知李时勉的上疏内容是在为自己说话时,不但不杀他,还下令将他官复原职。李时勉,阶下囚瞬间变成了朝中显贵。后来,朱瞻基去世,朱祁镇即位。李时勉又参与了修《宣宗实录》,书成后,晋升为国子监祭酒,也就是国家唯一一所大学的校长。
此时的李时勉名满天下,很多文人士子都仰慕他节操正直,就连英国公张辅都率领贵戚们,前来听他讲学。这一幕被誉为大明王朝立国以来最大的太平盛世,得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高度评价。他退休时,朝臣和国子监师生3000多人为他送行,恋恋不舍。其实,李时勉除了性格直爽,说话难听以外,他对皇帝可是忠心耿耿的。1449年,土木堡之变爆发,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虏。李时勉日夜悲痛,70多岁的他命孙子到朝廷上书请求选将练兵,早日迎回皇帝。
李时勉这一生历经五朝,不论皇帝是威严的还是仁慈的,他都敢于直言,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事,即使丢掉性命他也会说。他的执着是出于对朝廷和百姓的负责,也换来了朝廷的赏识和百姓的爱戴。《明史》评价李时勉:方廉清鲠,表范卓然。又说:以直节重望,为士类所依归者,莫如时勉。
意思是说,以正直和气节获得很高威望,成为士人的楷模,没有比得上李时勉的。
这个评价实在是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