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河北一位村民去刨地瓜,意外挖出来一个坛子,坛子里是一个型似水瓢的东西,长满铁锈。拿回家当水瓢用了十几年,谁知现在竟成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价值上亿元!
1962年秋天,河北王大爷一家去刨地瓜。一家人看着长的不错的地瓜很开心。
但是前夜大风,刮倒的一棵树正好挡在了花生地里,王大爷就想把树根一起刨出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刨树根的时候挖出来一个坛子。
坛子里会有什么呢?一家人都很好奇!
挖出来一看,是个型似水瓢的物品,上面还满满的泥和铁锈。
那时候家里一般都是用的葫芦瓢,葫芦自己家种的,从中间切开就是两个水瓢,经济实惠,像铁的或者是吕的水瓢都是有钱人家才用的起。
王大爷拿回家清洗一下,看着还不错,他曾听人说有人挖出古董,卖了不少钱,自己这个是会不会是宝贝呢?
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也落后,老人不知道该找谁请教。最后他想起来,要不拿去废品收购站问问,他们见识的多。
谁知,废品收购站的人一看,说好像是铁的,给你8分钱吧!王大爷一听,算了吧,我还是拿回家当水舀子用吧!
就这样,这个“水瓢”被用来舀水,洗衣做饭。转眼间,16年过去了,“水瓢”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1978年,天津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响应国家号召,走乡串户,到广大农村地区走访,宣讲文物知识,搜集民间文物。
战乱年代,一些不法分子的盗墓行为猖獗,使大量文物出土,有的被文物贩子贩卖到国外,有的被农民碰巧捡到。
散落于民间的文物,由于大家文化知识匮乏,很多珍贵文物遭到破坏。
因此国家制定政策,要求各地的文物部门,组成工作组下到农村去,搜集、普查有价值的国家文物,挽救遗落于民间的国宝。
那天,王大爷听了文物专家们的讲解,就想拿自己家的铁“水瓢”来找专家鉴定一下,看看是不是文物。
结果,专家看了一眼“水瓢”,他告诉大爷,这不是铁的,是青铜器,是古时候的物件。
很快专家又有了重大发现,原来在“水瓢”外壁上刻有文字,因年代久远,有些模糊不清了。
而且这些字不是现代通用汉字,但又一时看不出个所以然。于是,专家们跟王大爷商量,决定把“水瓢”带回去,再进行仔细的研究。王大爷痛快的答应了。
带回去不久,专家弄清楚了上面的文字,共4行22字。具体如下:
上林共府,初元三年受琅玡。容一升,重斤二两,工师骏造。
上林是秦汉时的宫苑,在长安附近;
供府是供应谷物的府仓;
“初元三年”是说铸造于汉元帝即位后的第三年,即此物约造于公元前46年;
受琅琊,意为接受琅琊郡贡献;
容一升,重斤二两意思是容积一升,自重一斤二两;
其实,这个量器不仅可以称粮食,而且也可以用来量液体。
按照现在的“毛重”说法,古人在称液体的时候,会直接将铜升一起称重,然后再减去铜升的重量,所以才会将它的重量写的如此仔细;
铭文最后四个字“工师骏造”,是说一名叫做骏的工匠,做出了这件物品。
将名字刻在其上,是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的制度——物勒工名。
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了管理学原因,大到宫殿的修缮,小到一砖一瓦,都要有人留名,便于出了问题后追责。
专家给这个看似普通的“水瓢”起名“上林共府铜升”!
这可是非常名贵且具有考古价值的西汉文物,这与西汉铜器最大铸造产地——上林苑有关。
经过专家精细测量,此上林共府铜升的实际尺寸全长16厘米,高4.5厘米,口径9.2厘米。经过尺寸换算,这与史料中记载大小基本吻合,实际装水测量该铜升的容积是209毫升。
此铜升是研究汉元帝时期量制的重要资料;“供府”在汉代文物中罕见,可补文献的缺遗。
这只小小的“水瓢”,承载了西汉年代的许多的历史底蕴,对于现代人研究西汉年间的民俗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重量级王朝,西汉时期的文化发展和经济、正治走向,对后续的封建王朝都有重要的影响。
这个2000多年前的“西汉上林供府铜升”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内,为镇馆之宝。
王大爷也因献宝有功,给予了8元奖励。
古语有云“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个看上去破破旧旧的“水瓢”,竟是一个国宝,为文物专家们的慧眼识珠点赞!
而王大爷虽然不懂文物,还好只是用来当水瓢,并没有破坏,如果当时卖给废品收购站那就太可惜了。
文物除了本身的价值外,还有铭文,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