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八卫青霍去病那一大家子
一 卫青的发家史
卫青出身不大好,实际上是非常糟糕。他的亲爹是个小官,没多少钱,娘则是纯粹的无产阶级,而他还是个私生子。很明显卫小哥投胎的时候不慎选择了very hard模式。非正常婚生子的卫小哥在单亲家庭长大,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孩子,小时候跟着娘,稍大点被踢回给了爹,他亲爹的妻子也就是他的后妈对于这个破坏自己家庭的女人生出来的孩子的感情可想而知。在后娘家的日子卫小哥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挨揍,这样的环境下卫青树立了自己的第一个人生理想:吃饱饭,不挨揍。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卫青在稍微成人了以后,就干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件大事,从他爹家跑回到了他娘家。这件事说起来很简单,看着也不费力,但实际操作起来,我们分析一下。首先他爹和他娘家的距离,不是几站路走走就到,他爹当时在平阳,也就是山西临汾,他娘在长安,之间隔着一千多里。那个时代没有汽车火车这样的现代交通工具,而以卫青当时的经济状况,马车之类的传统交通工具也不可能有,所以这一千多里,是卫青用脚走着去的。同样他也不可能有太多钱住客站吃饭馆,所以这一路他不仅是个交通问题,还涉及到生存问题。而当时的卫青多大呢?具体不清楚,但考虑到十多年后他才作为车骑将军第一次出征,那当时的卫青应该还是个少年,估计也就十四五岁左右,甚至可能还不到,搁如今也就是个初中生。这里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卫家人强大的认路能力,我们现在嘲笑古人迷路很容易,但实际上并不是古人就蠢。在没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指南针也不普及,有些地方连地图都没有,而就算有地图地图也不一定完全准确这样的情况下,迷路其实是正常的。但卫家的两位将军似乎在这方面特别有天赋,卫青第一次出征,在匈奴境内纵横八百里,迅速准确找到打击目标,霍去病几个月前还是长安城的富贵公子,几个月后带着千军万马在河西走廊直接打通关,这样的丰功伟绩,不得不说也要靠他们强大的认路能力。大家不要小看这个能力,同时代的名将折在这个上面的可不少,因为不认路把小命搭进去的都有!
总的来说从他爹家跑回到他娘家的这一路,是一次残酷的野外生存训练,卫小哥在无钱无粮的条件下,一个人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长途奔袭。
跑回娘家的卫青被公主看中作了一名骑奴,从此过上了正常的穷人的生活,母亲很善良姐姐们很温柔,新哥哥也不像旧哥哥那样欺负他,感受到家庭温暖的苦孩子卫青树立了人生的第二个理想:让家人们都过上好日子。为了这个理想卫青在公主府心甘情愿的作牛作马,相信付出总有回报,什么全勤加夜班都不在话下,工作态度极其端正,终于在一次加夜班的时候,邂逅了当今天子刘彻。刘彻当时酒足饭饱并且刚幸完了卫子夫,心情正是大好,看到了卫青,一打听是卫子夫的弟弟,于是就把他二人一块儿带回宫了。以上是大部分历史书上简洁的,含糊的,语焉不详的记载。而这个故事,其中值得推敲玩味的地方颇多。
首先,刘彻是个天子而当时的卫青还只是个奴隶,刘彻每天见过的各种奴隶数不胜数,他不可能每个奴隶都去问你叫什么呀,家里有几个人呀,这不是平易近人的问题,而是如果这样的话他一天到晚就甭干别的了。大部分奴隶从刘彻眼里过,也就是过那么一下。对卫青能格外问上几句来龙去脉,除了当时心情特好以外,毫无疑问卫青还是个特别亮眼的人物。其次,幸完了卫子夫觉得特别对胃口,那把子夫姐一个人带进宫就好了阿,干吗还要捎上她弟弟,若说是为了提拔子夫的娘家兄弟,她还有同父同母的亲哥哥呢。无论是从长幼有序还是从血缘亲疏来讲,卫长君都更应该被提拔被带进宫。当然也可能卫青是个特别有内涵的小伙子,和刘彻特别志同道合,但是,我想刘彻再怎么求贤若渴,也真是不大可能跟一个刚见面的奴隶谈人生谈理想吧!本人能想到的唯一可能就是,卫青长得特别好看,且特别投刘彻的眼缘,于是在茫茫的夜色中,在子夫姐的掩护下,以一个不伦不类的名目给带进了宫。而刘彻此举的用心,居心,苦心,不可考,不可考。
总结,卫家姐弟进宫是一个爱屋及乌的故事,只是这个故事中谁是屋,谁是乌,见仁见智吧。
大家都知道刘彻小时候叫猪小弟,而他确实也有一些猪的特点,比如,撂爪就忘,被他带进宫的子夫姐就这么不明不白的塞进了某个犄角旮旯,卫青则被编进了建章宫吃上了皇粮。在犄角旮旯一呆就是一年多的卫子夫想来想去,跟这么多女人抢一个当皇帝的男人不是很容易,而且皇帝记性又不好,睡过就忘,这么混下去前途十分渺茫,大好的青春不能白白耽误阿,于是提交了离宫申请。可见卫家孩子在性格上还是有些共同之处的,没野心不爱抢,做人很淡定做事很灵活,决不较劲。如果阿娇姐能有子夫姐一半看得开,她的人生也不至于悲剧,当然这是后话了。子夫姐的离宫申请好死不死的被刘彻看到后,不知基于什么动机,又被幸了。到底是什么动机呢?根据娇粉的说法,这完全是为了气娇姐,为了引起娇姐的羡慕嫉妒恨,娇姐是真爱,子夫贱婢只是个工具!根据子夫粉的说法呢,过了一年多还能旧情复燃,充分说明子夫姐是与众不同的,在皇帝心中的位子是跟别的女人不一样的,子夫姐才是真爱,其他女人/男人都是浮云!根据刘卫党的说法,这只能说明在建章混了一年多的卫小哥坚贞不屈还没被刘彻吃掉,刘彻对卫小哥看得到吃不到感到十分苦逼,于是找上人家的姐姐作替身聊解相思之苦。而根据本人的分析呢,刘彻虽然是个皇帝,但是骨子里面的小农意识还是十分浓厚,赔本的买卖是不干的,看到卫子夫的离宫申请后,大概觉得这女人吃了朕一年多白饭就想走人,老子太亏了,怎么也要再睡个几次回本。
不管刘彻是基于什么动机吧,反正子夫姐这回被幸过后,果断的怀孕了!
子夫姐的这次怀孕,意义是重大的,影响是深远的,她不仅在当时一举扫平了皇上不孕不育的传闻,把不能生的黑锅死死的扣在了娇姐的身上,而且还直接引发了娇姐一系列的后续行动。虽然还不知道是男是女,但仅就现身说法的证明娇姐不能生这一条,在娇姐以及她娘的眼中,姓卫的小狐狸精就足够死个十回八回的!接下来,娇姐和她娘又干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她们派人去刺杀卫青。这种做法,一定要找理由也不是没有,比如两人同时脑抽了,或者是为了杀鸡给猴看吓唬吓唬卫子夫,还有可能是卫子夫不好下手就拿卫青出气。而令人遗憾的是,准确地说是另娇姐一家遗憾的是,这次刺杀未能成功,反而直接引发了卫家的升官发财。卫子夫怀上了刘彻的第一个孩子刘彻啥也没干,淡定的一塌糊涂,卫青被刺杀还未遂,刘彻立马大怒,速度的把卫子夫封为夫人,卫青升为建章肩和侍中,还把他兄弟也弄进宫也侍中。还有卫青的救命恩人,救命恩人的兄弟,卫青的姐姐姐夫,反正就是一个字儿:赏!给钱给官手面之大令人咂舌,奇怪吧奇怪吧,呵呵。
刘彻为什么这么干?表层原因是跟阿娇一家子赌气,毕竟这种明火执仗挑战帝王权威的行为是必须被狠狠惩戒的,而当时还不能跟阿娇一家子彻底翻脸的刘彻惩罚他们的方式当谈也只能是狠狠褒奖他们的对头。但从更深层次来看,刘彻是个什么人?千古一帝的候选人之一,即使为了赌气,他也不会完全的意气用事。根据我个人的看法,刘彻应该是从卫青遇刺未遂这件事情上看到了卫青和公孙敖他们的一些特质,从而决定把他们列为自己的重点培养对象,这件事情是刘彻开始培植自己私人势力的一个里程碑。
以阿娇她们家当时的势力和财力,请杀手的话,不会随便在街上找个阿猫阿狗,说请你帮我杀个人,她们会找的人,至少也要是如今的中情局特种兵这种档次的。反过来卫青是个什么人,骑奴出身,当骑奴之前挨打比打人多,打架能力撑死也就是个街头搏击的水平。几个特种兵群殴一个平民出身的小子,愣让人撑到救兵来援,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卫青在建章宫的一年多不是在混饭吃,他有在认真练武!而且,很有练武的天赋!!而公孙敖为了救卫青不惜得罪阿娇娘俩,一方面说明公孙兄弟是个能托生死的好朋友,另一方面卫青能结交到这样的朋友,也说明他是一个情商很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卫青本身可能不是善于言辞,八面玲珑的那种性格,但胜在能容人让人,这种厚道的人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交到朋友都不奇怪。在刘彻眼中看来,一个很有天赋又很刻苦情商还高的人必成大器,所以才会籍由卫子夫怀孕一事大肆提拔从此后重点培养。当然卫青一个人也不行,周边势力也要有,哥哥也进宫吧,打虎亲兄弟么。公孙敖既然已经是铁哥们,那就亲上加亲,你哥哥娶了我姐姐吧。从此你们这两家子就绑定了跟着我刘彻混,不会亏待你们的。
总结,因祸得福的事情是有的,但机会也只会给有准备的人,有首歌唱的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番外 谁把卫家二小子变成了仲卿
卫青字仲卿,这个字谁取的,啥时候取的,具体不可考。比较肯定的是不是他爹,他爹没那么有爱,也不太可能是他娘,她娘没那么高文化程度。一说是卫青自个儿取的,本人表示很怀疑,从卫青的童年来看,在父亲家主要工作是放羊,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文化学习,不是文盲也是个半文盲,给自己取这么一文绉绉的字,有点太难为他。而且史记上说卫青字仲卿以后,他哥哥更字为长君,这就更离谱了,谁家小孩是先给老二取好字再给老大改字的?长幼有序啊!能干出这么逆天的事儿的除了皇帝陛下我简直想不出第二个人。
所以本人大胆推测,好吧,也有一定yy成分了,卫青的字是皇帝取的,卫家老大可能本来有字,但皇帝一看跟仲卿不配套,就给改成长君了。君字一看就是纯洁正派革命战友的范儿,卿字则怎么看怎么黏糊。每每一想到皇帝在建章宫里一口一个仲卿的叫,真是让人有一种简直了的赶脚。
作者:silver黑 时间:2012-06-14 19:43:21
@tigerlily111 2012-06-14 19:15:58
番外 谁把卫家二小子变成了仲卿
卫青字仲卿,这个字谁取的,啥时候取的,具体不可考。比较肯定的是不是他爹,他爹没那么有爱,也不太可能是他娘,她娘没那么高文化程度。一说是卫青自个儿取的,本人表示很怀疑,从卫青的童年来看,在父亲家主要工作是放羊,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文化学习,不是文盲也是个半文盲,给自己取这么一文绉绉的字,有点太难为他。而且史记上说卫青字仲卿以后,他哥哥更字为长君,这就更离谱了,谁家.....
-----------------------------
.....那个那个,LZ,LZ....抓个小小的虫....
建章宫什么的....是野猪太初元年建的...那时候卫帅已经薨去经年了...
如果想要听见野猪在建章宫里叫仲卿...那除非野猪“夜半访贤臣”...这是灵异事件还是夜有所梦?
至于为什么要叫建章宫么....难道真的不是因为某年某月某人的那个官职名么...
==========
是这样哦,谢谢指正。
虽然很多人都干过建章监,但是我觉得一定是因为某人,一定是!握拳!
从卫家二小子变成仲卿的新任建章监,初步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理想,他的家人不再需要为衣食所愁。所谓食君俸禄就要忠君之事,卫家姐弟很清楚一家人的好日子是谁带来的,无论是基于感激还是基于责任,他们都必须急刘彻之所急,想刘彻之所想。而刘彻的当务之急,宫内是子嗣,宫外是匈奴。子嗣简单,坚持生就是了,匈奴问题则麻烦的多。
和很多面对外患问题的朝代一样,当时汉朝的朝廷上也是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主和派比较团结,基本观点就是肯定打不赢,不如花钱买平安,主战派则各有各的想法,有的认为应该现在就打,有的认为应该过阵子再说,有的认为就用现在的办法继续凑合打,有的认为必须革新战术换个思路打。因为各执一词几方面又势均力敌各有各的理,所以一谈到匈奴问题朝堂上总是特别热闹。而在刘彻心中虽然具体应该怎么弄这个匈奴问题他也没个准数,但他至少知道,继续忍辱求和肯定是不干的,目前的作战方法肯定也是不行的。
汉军从将领到士兵,在传统的战争中形成了固定的对战模式,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以城阙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攻和守。而对于不按照这种模式作战的匈奴人,汉军上下普遍有一种秀才遇到兵的无力感。匈奴人的作战模式是什么呢,很简单,跑过来抢,抢完了就跑,如果遇到不给抢的就打,打得赢继续抢,打不赢下次再来抢,或者换个地方抢。对于这种作战模式,攻是没法儿攻了,人家根本没有城镇,到处流窜,你攻什么?守也很困难,因为不知道往哪儿守。戍边的士兵数量有限,不可能处处设防,而善于带兵打仗的将领更少,无法面面俱到。汉军只能是一败再败,慢慢败成了习惯,成了心态。
此时的卫青,摆脱自己的骑奴身份不过一年多,距离他当上车骑将军第一次率领汉军取得对匈作战的胜利则还有十年,这十年他干了些什么?根据那位李广的铁杆粉丝,具有强烈的门阀观念并且爱憎分明的史官记载,基本上是什么都没干,但我们知道这肯定不是事实。这十年是一个天才将领蛰伏的十年,十年后他将破茧成蝶,为他的君主洗刷耻辱,为他的国家赢得平安,为他的时代赋予胜利和荣耀的光彩。
建章监这个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属于核心部门的机要位子,优势是可以天天陪着皇上,缺点是必须天天陪着皇上,伴君如伴虎啊。此时的仲卿同学虽然还是和皇帝尊卑有别,但已不像往日那般如云泥之远,他有了和皇帝交流思想,探讨人生理想的机会。皇帝陛下满腔的热血满脑袋的蓝图在朝堂上被炒来炒去的臣子们一次次歪楼然后一次次的被忽略,后宫的大部分妃子倒是紧密团结在皇帝陛下的周围听他讲这些有的没的,但估计大部分妃子都是有听没有懂,除了大赞皇上圣明表示臣妾全听陛下的也说不出什么别的道道。这种情况下,虽然文化程度不高思想偏单纯但却虚心好学勤奋上进的仲卿同学就成了很好的听众。在皇帝一次次的洗脑中,仲卿同学终于树立了人生的第三个理想:打匈奴!
怎么打呢?在皇帝为主卫青附和把匈奴单于他们一家子上上下下痛痛快快的骂了第一千零一次以后,皇上终于有了初步想法,他语重心长的对仲卿同学说:我觉得我们得整一支骑兵,得弄一批马,还有一帮子不晕马,骑在马上也能砍人的士兵。
仲卿点点头说:皇上圣明,臣请皇上赐教。
对卫青的虚心好学十分满意,于是皇上继续说道:你想啊,匈奴人骑着马站的又高跑的又快,我们的步兵在地上仰望他们,很像一群吊丝遇到高帅富,还没开打气势就先输了一半,我们很吃亏阿。所以必须把汉军们也整上马,让他们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对砍。
仲卿说:陛下言之有理。
陛下一听更高兴了:爱卿也觉得我言之有理,那这个任务就交给你和公孙哥几个了,给朕好好整。
仲卿同学傻眼片刻后,立刻反映过来:这么重大的任务臣一个人恐怕不行,陛下是不是亲自抓的好?
皇上也不傻,搞部队训练多苦啊,于是又开始倒苦水,朕前面要跟臣子们天天扯皮辛苦阿,车轱辘话说来说去完全是个体力活啊,后面要生儿子压力大阿,没儿子这么大家业将来交给谁啊?仲卿你是有了儿子你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阿,就算为你姐姐想你也得为朕分忧解难阿。
老实厚道思想单纯的卫青听了觉得十分同情皇帝陛下,加上亲情因素报恩需求,以及长期以来助人为乐的惯性,终于接下了这个不说完全不可能至少也是难度相当大的任务。为皇帝为汉朝养马,蓄马,养兵,练兵。终于在十年后带出了一支能在马背上作战,能在沙漠中驰骋,能和匈奴人对抗的骑兵部队。
当然这十年卫青也没有忘记文化知识的学习,证据之一就是他当上了侍中大夫这个偏文职的官职。当年的卫家二小子不再是那个一无所知一无所有的奴隶,在皇帝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努力下,他不断的完善充实着自己,壮大力量丰满羽翼,跃跃欲试振翅待飞,他的皇帝陛下一天天看着他长大,开始考虑什么时候让他试飞,需要给他多大的天空。
与此同时,卫子夫姐姐在后宫也没闲着,几年下来她又帮皇上生了两个娃,虽然都是女娃,但俗话说得好,女娃已经生了仨,男娃还会远吗?相比之下阿娇姐就有点不求上进自暴自弃了,刺杀卫青未遂反而刺激的皇上更加提拔卫家,这点让阿娇姐一时间万念俱灰,一边念叨着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一边和一个叫楚服的女纸搞起了百合。搞百合也算了,这位楚服姑娘还是个神婆,专业是巫蛊之术,孔夫子教导过我们,封建迷信害死人,而阿娇姐很快就会切身体验到这一真理。
长话短说吧,时间很快就流逝到了公元前129年,这一年匈奴人又来了, 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匈奴人的到来非但没有让刘彻头疼,反而让他非常兴奋。他迫不及待的找来卫青,准备让他担任车骑将军带领人马出去打匈奴。当然在此之前还要先洗洗脑,帮匈奴拉拉仇恨值。于是刘彻一脸沉痛的对卫青说:"仲卿啊,匈奴人又打来了,杀了我们好多人,抢了我们好多粮食"见卫青没什么反应,又加了一句,"还有好多羊"
放羊娃出身的卫青终于有了反应:"匈奴人真心过分,臣请随军出去打匈奴,把那些羊抢回来!"
刘彻满意的点点头:"先不说羊,你这个打匈奴的想法很好很强大,不过朕不打算让你随军,而是打算给你一支骑兵,让你当将军,肿么样?你敢不敢?"
卫青很淡定地表示自个儿怕到不怕,只是第一次出去打战就当将军感到亚历山大。
刘彻邪魅狷狂地一笑说道:"什么事都有第一次嘛,有朕在你身后你懂得"
卫青只觉得浑身的肉紧了一紧,垂着面皮缓缓吐出四个字:"陛下自重!"
做完了卫青的思想工作刘彻就上朝了,朝廷上的臣子们个个耳聪目明手脚灵便,早早得知了匈奴又来了地消息后一直都没闲着,准备了几车皮的论点论据黑材料,打算在朝堂上就此话题又盖一个高楼,用唾沫星子淹死对方。因此学乖了的刘彻一上朝就先把文科专业的臣子解散了,留下武将还没反应过来,刘彻便宣布了自己的计划,让李广,公孙弟兄,卫青各带万余骑兵四面出兵打匈奴,至于怎么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爱咋打咋打。估计陛下本人对于具体咋打也没谱儿。
对于刘彻的这一决定,当时除了卫蒋军的脑残粉,大家都认为刘彻偏心简直都偏到胳肢窝了,哪有人第一次出征就当将军的,尼玛还是个骑奴出身!接着刘彻又让这位无论是资历还是年纪都最年轻的蒋军从匈奴前锋打来的上谷出兵。于是大家一致认为陛下这回是真疯了。
陛下当然是没疯,他让这位从没带兵打过仗的小舅子独自带着万余骑兵迎着匈奴的兵锋进军,主要原因是在过去的十年中,他已经清楚知道这位将军的绝世才干,他对他很有信心。而次要原因则是血液中的赌徒基因再一次沸腾了,要么不赌,要么就赌把大的,他坚信卫青不会输,自己也不会输。
番外 驯马手记
在长期的对匈作战中,汉军连人带马都得了一种叫恐匈症的职业病。人还好说,虽然一看到骑在马上胡子拉碴浑身怪味的匈奴人,汉军士兵总有一种见鬼的赶脚,总有一种腿肚子发软情不自禁就想后退的冲动,但毕竟军令如山,后退也没有好果子吃,只能硬着头皮往上冲。马就麻烦了,一看见匈奴人的高头大马就自发自动的往后撤,拉都拉不住,跟见了狼似的。由于那时候马在中国既属于珍惜动物也属于紧俏军用物资,不能打更不能杀,就算杀了也没用,杀鸡骇猴这招对马无效,丫的智商木有猴高。
为了克服汉马的心理障碍,卫青想了很多办法,包括美食诱惑,美马诱惑,到处找会说马语的人让他们给马做思想工作。但是始终没有有效的办法,只好去找皇帝。
皇帝陛下听了也没什么好法子,但自己是天子啊,况且看看仲卿那满怀崇拜和期待的目光,怎么好意思说自己也没辙?!
"这样吧,你找片林子,把汉马和匈奴马拴在树上,让它们一块儿吃草,时间长了就习惯了,习惯了应该就不会怕了"。
"会有效吗?"
"当然了,你看朕,当年也很怕皇后,后来奶奶和娘和姑姑做主让朕娶了皇后,天天跟皇后睡一块儿,现在朕一点都不怕她了,不然也不敢把你姐姐接进宫是不?"
卫青虽然没有完全理清皇帝皇后汉马匈马以及自己姐姐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既然到了这个地步,也只有死马当成活马医,汉马当成陛下医了。
过了一段时间,卫青前去汇报工作。"陛下的方法果然有效,陛下圣明"
瞎猫撞倒死耗子的刘彻十分得意,忘形之下说了一句卫青印象深刻的话:"我就知道,匈奴马再厉害,还能比皇后更厉害吗?"
? ? ?在一个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总之就是很适合打群架的日子里,汉军的四路人马从四个方向出发了,带领他们的将领分别是:除了自个儿谁也不服目前最不服卫家那小子的李广将军,做好了充份的思想准备,准备打趟长途酱油的公孙兄弟,以及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羊抢回来的仲卿同学。
本来匈奴人的前锋是奔上谷方向来的,因此被皇上寄予厚望的仲卿同学也是丛上谷方向出兵的,谁知道一路上连个匈奴大军的影子都没见到。一打听,原来匈奴人的情报工作也很给力,知道这趟汉军出兵的还有李广。李广大家知道,六郡太守,所谓太守顾名思义那就是太会守了,匈奴人在李太守手上吃过不少亏,对李太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种你跟老子出来打,躲在城里放箭算什么本事。这次听说李太守终于出来了,也忘了自个儿本来是来干嘛了,几路人马蹭蹭蹭全冲李广去了。
这边刘彻屁股还没坐热,就听说公孙贺将军已经回来了,战报报的是大捷,具体情况是由于汉军太威武,匈奴人望风而逃,公孙将军全甲回朝。刘彻把战报仔细看了几遍,宣布公孙将军入朝觐见。
接见公孙贺的时候,刘彻先屏退了左右,确定没有人围观后,开始让公孙贺汇报战况。此时公孙贺已经有了一种很不好的预感,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哆哆嗦嗦重复了一遍战报的内容,末了很低调地表示为国杀敌是他的本职工作,希望陛下不要给他太多嘉奖,这会让他失去前进的动力。
坐在龙椅上面儿的刘彻此刻脸已经黑的堪比剧场版的包青天了,抄起手边的一卷竹简就冲公孙贺去了,一边劈头盖脸的抽她一边骂:望风而逃你妹啊望风而逃,你以为你骠骑将军上身啊!公费出国旅游还愣说是考察先进技术,你以为朕是白痴吗?
打完了,出了口恶气,又开始琢磨怎么处理这个货。赏吧,浪费了朕一大笔差旅费连个匈奴毛都没摸到回来还骗朕,实在不甘心。罚吧,其他几路还没回来,要是先罚了他,其他几路打了败战就更得罚了,李广和公孙敖还好说,反正他们是富二代有钱,卫青是个穷二代,虽说这几年真也接济了不少,但都被助人为乐的仲卿拿去搞慈善了,这一罚肯定卫家又一夜回到解放前了。想来想去,算了,冷处理就这么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