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曾预测,福建出天子,三山做战场,这个预言到底靠不靠谱?



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983期
  ——野史纲目——
一场疫情下来,让人们变得身心俱疲。放眼全世界,躺平者众多,唯有我中华民族依旧在坚持中渡日。
在这种情况,百姓们也纷纷在使劲浑身解数,寻求一个解救之法,毕竟我华夏几千年历史文化在这摆着。
遇到难题,总可以回去翻一翻史书,尝试着能够在古人的智慧中求得一丝灵感,用以来打破目前的僵局。
这一翻腾不要紧,刘伯温的《救劫碑文》被翻了出来,刘伯温通过碑文的形式向世人阐述,如何在灾难来临时“救劫”。

在这篇奇文中,刘伯温留下了颇多关于未来的预言,其中便有“十愁难过猪鼠年”,以及“若问瘟疫何时现,但看九月十月期,谨防四野绝人烟……”
当我们身处灾难当中,再读起刘伯温的这篇奇文,内心五味杂陈,里面的内容很多,有发生了的,又有未曾发生的,一时间分不开真假。
既然这次分不清到底刘伯温是预言准了还是恰巧碰到了,就要翻开史书再看看,刘伯温的其他相关预言到底准不准?他说的这些东西有几分可信度?
而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刘伯温的奇闻异事,真的多。刘伯温有何神奇之处
世上早早便有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之说,从这句话上来看,刘伯温的能力还在诸葛亮之上。
毕竟,刘伯温辅佐的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政权,而诸葛亮也仅仅为刘备在三国乱世谋得一席之地,二人水准则高下立判。

既然刘伯温这么厉害,他如何能够做到窥测天机?难道有高人指点?
刘伯温并没有跑到名山大川去拜师,他仅仅是在学习之余,凭借兴趣爱好学习了一些奇门遁甲以及周易八卦之类的相关知识。
刘伯温自小就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虽然决定了走科举这条路,但是刘伯温并没有将所有的精力全都投入到学习八股文上,他在学习之余,还自学了奇门遁甲以及周易八卦,并且有了自己的见解。
因此,刘伯温虽然年少成名,早早就考中秀才,但是他科举考试取得的名次并不太高,以至于他当官的起点很低。
县丞起手当官,在元朝的制度下,或许一辈子都获得不了几次升迁的机会。加上他本人不善于阿谀奉承,再加上元朝末年统治混乱,刘伯温官场之路走得相当坎坷。
后来,他干脆辞官归家,并最终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为朱元璋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便经常与刘伯温讨论关于未来以及当下时事的看法。
高手过招,自然都是点到即止,朱元璋更关心大明朝的国运问题,而刘伯温则本着看透不说透的原则,既能够回答问题,而又不过于泄露天机。

两人经常性的这种“闲聊”,便被在场的记录员整理为《烧饼歌》,传递下来,其中便包含了“福建出天子,三山作战场”。刘伯温的预言到底靠不靠谱
刘伯温在朱元璋麾下这么多年,他的本事朱元璋自然是知道的,所以当刘伯温说出这则预言的时候,朱元璋还是一度非常重视。
如果真的在福建出来天子,那么老朱家的江山将要岌岌可危。为了让朱家江山免遭此难,朱元璋还曾让刘伯温前往中原各地,寻找风水绝佳之处,并且斩断各地的龙脉,防止威胁到大明江山。
很幸运,大明朝几代皇帝都没有遇到来自于这方面的挑战,反而是朱家人自己内部玩得不亦乐乎。
但到了堡宗朱祁镇那一代,大明就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等到了朱厚熜那一代,大明竟然隐隐有了崛起的势头。
朱厚熜早年还是干了不少实在事,为明朝带来了短暂的中兴,创造了“嘉靖新政”。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朱厚熜这家伙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总是开始琢磨上得道成仙的事儿,差点被几个宫女合伙勒死在睡梦里。
之后的朱厚熜沉沦了,大明朝的国运也开始下降,百姓为了求存,民间反抗势力也在积聚力量。

张链揭竿而起,应了刘伯温的预言
张链生于福建地区,是个渔民,但他是个有血性且敢于挑战的渔民,当时福建天高皇帝远,贪官污吏横行,张链便带领百姓走上反抗之路。
自古以来,统治者针对于农民起义,秉承的都是以镇压为主的策略。不管造反的原因是什么,反正造反就是不对的,首先要率兵镇压,其他的事以后再说。
明朝的大军开过来,张链建立的“白扇会”却几战全胜,这也让张链有些膨胀,竟然在当地自立为王,国号“飞龙”。
单纯看这个国号,就有些滑稽,从而可以看出,张链的文化水准,实在是不太行。刚刚出了点成绩就要自立为王,简直就是在找死。
于是,朝廷便派严嵩带领20万大军,前来剿灭“白扇会”,张链战败逃走,跑到了三佛奇岛躲避追兵。
也就是在那里,张链继续当他的天子,维持着自己的政权。这在不经意之间,便应了刘伯温预言的那句“福建出天子,三山做战场”的预言。

后记
刘伯温能够未卜先知,多数是和他年轻时学习的周易八卦以及奇门遁甲有关,通过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做一个摸索然后得到一些结论。
而这些结论,多是通用性的结论,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循环。就像是刘伯温预言瘟疫这件事,瘟疫本来就容易出现在九月十月间。
而当瘟疫来临,首先就要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否则就会“四野绝人烟”,这符合灾情的规律。
因此,刘伯温原本就是说的客观规律,而客观规律总会在实际中应验,所以,靠谱不靠谱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