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1699期
——野史纲目——
只可同甘,不能共苦的皇帝,历史上出现了很多,例如宋朝时期太祖赵匡胤,在称帝后来了个杯酒释兵权,笑呵呵的让诸多将军交出了手里的士兵,为的就是避免他们效仿自己造反,而这些将军们则被赏赐了一些物品,打发回家养老去了。
然而在这些皇帝当中,做的最过分的,还得要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跟随他的大臣,有一个算一个,几乎都被多疑的他处理掉了,而剩下的那批人当中,就有国师刘伯温。那么刘伯温究竟是凭借什么逃过一劫的呢?
01
朱元璋草根出身,早些年为了谋生出家做过和尚,后来家乡发生旱灾,皇觉寺住持便给了他一个钵,让他外出云游四海,靠化缘为生。
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旱灾之年,老百姓都没有吃的,又哪里能化到缘呢,因此,为了生存,朱元璋偷鸡摸狗,啥都干过。
好在,三年的流浪并非没有价值,朱元璋从小没读过书,见识浅薄,这三年来,他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也体验到了各种各样的生活,他对于国家大事也了解了很多,而且他还意识到,自己云游四方,只不过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而已。
大丈夫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怎么能甘愿逃避现实呢。恰好,他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黄巾起义军,于是朱元璋毅然决然结束云游生活,加入了郭子兴的部队,这一年,他年仅二十五岁,正值壮年。
黄巾军虽说是军队,但里面的军人大多都是无处安家的老百姓,他们都没读过书,因此,朱元璋靠着自己云游三年的阅历,很快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等到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接替了红巾军一哥的位置。
当时正值元朝衰落之际,遍地都是起义军,号称黄巾军的起义军也并非只有朱元璋一家。然而众多起义军却由于各自为战,竟然敌不过衰弱的元军。
朱元璋继位后立马改变计划,从原来的直接对抗元朝部队,改为先收复其他起义军势力,等到红巾军壮大起来后再进攻元朝军队。
于是,朱元璋以应天为据地,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南方军队势力,最后与公元一三六七年十月二十一日,向北进军,一举歼灭元朝残余势力。
次年,除了少部分北逃的元军之外,中原地区已经统一,朱元璋称帝,定都南京,国号大明。
02
所谓建家容易守家难,朱元璋称帝后,由于国内经过元朝末年的常年战乱,百业凋零。
为了让老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他颁布了很多利于百姓的仁政条款,同时改革了元朝时期肮脏不堪的朝廷机构,并且设立相关部门和法律,为国家廉洁发展保驾护航。
国家与百姓的问题刚解决完,紧接着又冒出了朝廷内部的问题。
当初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穷苦出身的官员们,如今个个都成为了他们曾经讨厌的样子,为官骄横,贪污腐败无恶不作,哪怕朱元璋已经颁布了廉政法令,这些人也仗着自己是建国功臣的身份有恃无恐。
事实上,这些人作为开国功臣,朱元璋确实不好对他们下手,但朱元璋也不傻,不能直接下手不代表不可以间接下手。
朱元璋先是暗中培养了一批人才作为这些官员的替代品,接着颁布残酷刑法处置那些被老百姓举报的贪官,包括但不限于挑筋、断手等方式,空出来的位置,便由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替代。
朱元璋的这一做法的确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其他官员们纷纷收手,再也不敢乱拿老百姓一针一线。
但严酷的刑法只能威慑到官职比较低的官员,对于那些一把手们,一点用处都没有。于是朱元璋思来想去,决定采用逐个击破的方式处理他们。
就拿中书省丞相胡惟庸来说吧,胡惟庸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开国功臣,他还是李善长的同乡。
仗着自己的地位和关系,胡惟庸目无百姓,犯下许多生杀黜陟等大案,而这些案子,他还不向朱元璋请示,此种目中无人,自然让朱元璋感到皇权旁落,久而久之,朱元璋便对他起了杀心。
胡惟庸能一步步做到宰相,没有手段是万万不可能的,他从别人口中得知了朱元璋对自己产生杀心,于是打算先行一步,除掉朱元璋,自己当皇帝。
据史料记载,公元一三八零年,胡惟庸邀请朱元璋来自己家里做客,称家里有口老井喷出了醴泉,朱元璋一听便觉得这是祥瑞之兆,于是就跟着去了。
然而等到马车即将抵达胡惟庸家门口时,太监云奇此刻的表现却十分怪异,他左手握着马车的缰绳,右手指着胡惟庸的家门口,没有说话,但手却在不断颤抖。
如此怪异的行为令朱元璋意识到了什么,于是他下令返回,等回到皇城,登上高高的宫城时,远远望去,竟然看见胡惟庸家里尘土飞扬,到处都藏有士兵。
胡惟庸造反一事暴露,朱元璋一怒之下当天处死胡惟庸,同时向胡惟庸关系匪浅的一众官员们追责,总共牵连了三万多人。这场案件,史称胡惟庸案,被后世之人称之为明初四大案之一。
现在看来,胡惟庸如果真的要造反,怎么可能会让藏起来的士兵被朱元璋看到呢,而朱元璋在发现胡惟庸造反后,怎么可能不加审问,便在当天就处死他呢,唯一的解释是,造反是假,朱元璋故意针对胡惟庸是真。
历史虽然如此记载,但历史都是史官编写的,朱元璋杀掉胡惟庸随便改改历史并非难事。
03
刘伯温原名刘基,他辅佐朱元璋称霸天下,为明朝的建立出了不少力,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诗: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可见刘伯温在老百姓眼中,和诸葛亮一样都是聪明人的象征。
刘伯温在见到朝廷中的诸多大臣一个个被处死后,他焉能看不出始作俑者是朱元璋,他意识到,很快这股火焰,就要烧到自己身上了。
为了保命,刘伯温想了一个办法,在一次朝会上,他故意晚来半小时,等到朱元璋问他为何来晚时,他解释说:“臣有个字不会写,正是这个字,让臣晚来了半小时。”
朱元璋一听瞬间起了兴趣,连忙追问这时什么字,刘伯温回答道:“这是赦免的‘赦’字。”
朱元璋虽然没有读过书,但这些年的皇帝做下来,赦免的“赦”这种在奏折中经常会被用到的字,当然难不倒他,于是朱元璋派人找来纸笔,当朝给刘伯温写了一个“赦”字。刘伯温拿到这张纸后,连忙大呼:“谢主隆恩。”
朱元璋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刘伯温并非写不出这个字,而是利用这个字向自己服软。
在朝廷上,当着这么多人向自己表态,也算是十分诚恳了。于是朱元璋便没有怪罪他,后来更是批准了他告老回乡的请求。
04
刘伯温不愧是明朝国师,能在老百姓心目中和诸葛亮平起平坐,与他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不无关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