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1935期
——野史纲目——
中国拥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跻身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纵观史书,几千年封建王朝的发展,亦诞生了不少“风流人物”,除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外,大明王朝的朱元璋,也堪称其中的佼佼者。
纵观历史上的数个帝王,单就出身和创业难度系数来看,朱元璋可以说是最高的。汉代的刘邦,好歹还是个亭长,也算是个体制内的边缘人物。
但是朱元璋则是实打实的老百姓,小时候穷得连埋葬父母的钱都出不起。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竟然靠着一帮兄弟子侄,力挫张士诚和陈友谅,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在位期间,安排徐达北伐,肃清元朝残余势力。之后为了维护朝廷稳定,用铁腕手段,残杀了不少重臣。
但就是这样一个心比天高,将大明的利益置于所有人之上的人,却为何留下诏书,将日本国在内的十个国家或地区,列为了不征之国?
刘伯温说了什么,能让朱元璋放弃征伐日本的决定?今天就来一起回顾下当年的热血时刻。日本曾多次向中国学习
有啥说啥,日本这个国家也是有点历史的,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出了“徐福东渡”的传说。日本到底是怎么来的,咱姑且不去纠结。
但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在那个时期,就已经开始存在并且发展了。
上文也提到,中原文明的发展,曾一度引领着世界的潮流,封建王朝的体制,虽然在后期被人诟病,也曾在一段时间里制约了中国的发展。
但是,封建帝制在刚刚建立的时候,也是领先于其他国家的一种制度。看日本的国土以及地理位置就可以看出,在农业文明为主的古代,日本的经济以及发展,存在着天然的劣势。
他们的土地并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只能依靠海边的捕鱼打猎,维持部落的发展。但天然物质匮乏,没有文化制度沉淀,要想发展,实在是难度太大。
既然自己的问题解决不了,那就要去走出去“抄抄作业”。而他们学习的对象,便是早已雄起的中华文明。
日本多次派人前来中原地带学习先进的制度以及耕种技巧,为何改善国内基因,曾还在唐宋时期公然派人前来“渡种”。
将优良的基因带回国内改良基因。名义上是来朝贡,但是带的那点礼物,基本上都会被十数倍地返回去。他们的茶道,武士刀,已经和服,都能看出大唐盛世的影子。
多年的学习改造,让日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的综合国力也一点点提升起来。元朝当年征讨日本失败,也让他们提升了不少的自信,对于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并没有表达应有的尊重。日本的不朝贡行为,惹恼朱元璋
当时的交通发展不畅,这一度让地理位置上的偏僻,成为了躲避战火的有力屏障。当时的中原腹地战火纷纷,朱元璋与元朝打得火热,但是日本却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多次躲避战火。
作为中原王朝来说,日本当时的物资和地理位置来说,征讨的性价比极低,对于他们的态度一直是:只要是他们不搞事,就放任其发展。
因此在很长的时间里,日本都是名义上的附属国。长此以往,就让他们产生了一种“我们很强”的错觉,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竟然没有在第一时间派使者来朝贡。
朱元璋原本就是个贫苦出身,格局方面一时间还没有提升起来,就对此非常气愤。立马派使者前去日本,责令日本方面立即前来朝贡,顺便解决下大明边境的倭寇问题。
明朝时期,倭寇频发,从朱元璋时期就已经留下了隐患。日本接到诏书之后,并没有按照要求前来朝贡,而是斩杀了使者,海边的倭寇之祸,更加的严重了。
这让朱元璋甚为恼怒,边患不除,他如何能够安心治理大明这偌大的疆土。眼看朱元璋恼了,组织兵力,讨伐日本的事情也被提上了日程,这则消息在朝堂日益发酵。刘伯温为何摇头制止朱元璋讨伐日本
原本这样的行为,就是对大明朝极大的不尊重,但刘伯温却认为此举不妥。天下百姓刚刚从战火中被解放出来,百废待兴,一旦再陷入到泥潭当中,那么后果将相当严重。
朱元璋虽然此时正在气头上,但是刘伯温如果想要顺利劝谏的话,就要向朱元璋仔细分析此举背后的利弊得失。
刘伯温向朱元璋分析,日本虽然对大明无理,但是其就是一个偏远小国,劳师远征,漂洋过海过去,战线拉得过长,后勤补给将面临极大的考验。
大明初建,百废待兴,此时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即便是将日本攻打下来,那贫瘠的国土,也不会提供过多的帮助。
一旦大明再次陷入战争的泥潭,北元势力在北部虎视眈眈,极有可能卷土重来。届时大明则分身无术,恐因小失大,最终酿成恶果。
当年元朝那么强大,没有面临其他威胁的情况下,都几次征伐日本失败,更何况处于当今局势的大明了。
很显然,朱元璋虽然生气,但是刘伯温的话还是听进去了。不仅仅是朱元璋决定不打了,为了防止子孙后代再一怒之下犯这样的错误,便一口气列下了十来个不征之国。
将朝鲜、日本、安南、苏门答腊等地全都列入其中。此举虽为大明换下了发展和平的空间,但是,此后明朝一直没有解决沿海地区的倭寇之乱。
假如,当年朱元璋仅仅是约束了自己,而没有约束子孙后代,或许历史还能够改写,百年的屈辱史或许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