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临终前不准子孙学帝王之术,那他的后代过得如何?



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852期
  ——野史纲目——
1949年12月26日,刘伯温的第20代裔孙,也是国民党第98军军长刘劲持,在四川元山场山区的一个小高地上当众宣布:98军全体将士即刻起义!

刘劲持出生于1904年,虽然与先祖刘伯温相差了500多年,但刘家后辈依旧有着先祖遗风,刘劲持深受父亲刘敬庵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自幼就发奋读书。
因此,刘劲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厦门大学建筑工程专业,不过后来因为父亲辞世,加上各种客观原因,刘劲持被迫辍学回家。
随后,刘劲持又在五叔刘凤威将军的影响下转入军界,并于1927年考入国民党第22军军官团,很快又转入黄埔军校学习无线电专业。
不过,刘劲持毕业后并没有走上前线,他一直在后方从事军事教育以及参谋等工作,抗战胜利后刘劲持才开始发迹。
他先是在1947年被任命为57师师长,后来又在1948年升任98军中将军长,归胡宗南指挥,然而直到此时,他依旧没有真正走上前线征战。

可以说虽然出身于黄埔系,但他从未被真正重视过。不过,这也符合刘劲持的初衷,当时他并不想打仗,一心想等着和平解放。
1949年12月23日,刘劲持为了回避战争,主动率部撤往四川元山场山区,12月16日下午,刚刚抵达元山场的刘劲持,就收到了已经起义的上级裴昌会司令的急电,要求刘劲持率部起义。
这封电文正合刘劲持的心意,他立即召开师团长会议,当众宣读了裴昌会司令的电文,并给大家做思想工作,随后他就站到一个小山坡上宣布:
“98军全军将士即刻起义,从此刻起我们就是解放军的一部分,全军所有将士必须严格遵守解放军的各项规定……”
起义成功后,刘劲持下令,全军向升钟寺方向出发。很快,刘劲松就受到了贺龙司令员的亲切接见,贺龙勉励刘劲持:
“革命不分先后,起义军人就是革命军人,你还很年轻,只要认真学习,就一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后来,刘劲持充分发挥自身军事教育特长,前往南京军事学院担任教员,把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毫无保留地奉献了出来。
从部队转业后,刘劲持又先后前往山西、浙江等地担任政府参事主任、省政协委员等多个职务,最终于1988年病逝,享年84岁。
刘劲持一直致力于祖国的和平统一,晚年时患有重度白内障的他,依旧坚持手持放大镜,给他在我国台湾省的那些老同学、老战友和亲友写信,鼓励他们为祖国和平统一做贡献。
而且,刘劲持的一生非常节俭,从不铺张浪费,他死后没有留下任何存款,睡的床是一张木板床,用的桌子裂开大缝后也坚持不更换。
同时,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和祖先,为了援建家乡,他把自己仅有的一颗大金牙捐献了出去,为了支持家乡筹建伯温图书馆,他把台湾省亲友赠给他的300元也悉数捐了出去。

总体来讲,刘劲持不但没有辱没先祖,还一直用自己的努力,默默地奉献着全部,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爱国爱乡起义将领。
说完了刘伯温的第20代裔孙,我们再说一说刘伯温临终前的遗训,刘伯温在1375年病逝,当时是洪武八年,刘伯温生前为大明朝做出了绝对贡献,是响当当的开国功臣。
相传,刘伯温在临终前告诉自己的两个儿子刘琏和刘璟,不要出仕为官,也不要让子孙出仕为官,否则对整个刘氏家族都非常不利。
为此,刘伯温留下遗训,禁止子孙学习帝王之术,而且还让儿子把他用毕生所学而写的《百战奇谋》,在自己死后埋入坟中。
刘伯温的话相当于宣告了刘氏家族自此会没落,两个儿子听后非常惆怅,不过刘伯温却安慰他们说,刘氏子孙会在九世之后再次兴起。

然而,刘伯温死后,两个儿子都没有听他的话,这也导致两个儿子先后惨死,而刘伯温“诚意伯”的爵位也只传了两代就断了,又过了100多年才续上。
我们先说刘伯温的长子刘琏,他选择继续当官,结果很快就遭到了胡惟庸的攻击陷害,最终没有办法的刘琏只能选择投井自尽,年仅31岁。
次子刘璟并没有吸取哥哥的教训,反而继续当官,刚开始刘璟仕途确实很顺,不过并不是靠他自己的智慧,而是朱元璋认为他是开国功臣刘伯温的儿子,这才对他格外照顾,给了他很多机会。
当然了,毕竟是刘伯温的后代,刘璟继承了父亲的文韬武略,因此获得机会的他,很快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
1381年,温处叶丁香、吴达三起事,刘璟奉命随军征讨,在征讨过程中,刘璟显现出了极强的运筹帷幄能力,为大军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朱元璋对此感叹说:
“璟,真伯温之子也。”

此后,朱元璋一直重用刘璟,并升任刘璟担任谷王府左长史,同时敕权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这也是刘璟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然而,朱允炆继位不久,朱棣就起兵发动了“靖难之役”,这时候刘璟奉诏入京,但是他向朱允炆献了16个计策,朱允炆都没听,随后他就打发他到李景隆的军中参与北伐。
可是,无论刘璟给李景隆提什么计策,李景隆都不听,这也导致李景隆被朱棣给打败了。1400年,刘璟带病入京,继续给朱允炆献策,但朱允炆依旧不听,没有办法的刘璟就称病归隐了。
按理说,刘璟此时已经尽了人臣之责,这个归宿也算可以了,但当朱棣称帝后,由于欣赏刘璟的才华,就下诏命刘璟进京当官。
刘璟生性刚直,坚决不进京,这可把朱棣给惹恼了,朱棣专门下旨捉拿刘璟,就这样刘璟被迫入京,可刘璟入京后面对朱棣的软硬兼施,却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为由拒绝当官。

而且,刘璟在面见朱棣时,不对朱棣称“万岁”,依旧叫朱棣“殿下”,甚至还说:“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这句话,彻底惹怒了朱棣,朱棣最怕别人说他是篡位,所以立即把刘璟关入大牢之中,而刘璟也非常有脾气,直接在大牢之中自尽了,时年52岁。
由于刘璟在死前说了如此“忤逆”的话,所以当时很多官员都建议朱棣,把刘璟一家满门抄斩,不过朱棣念他是刘伯温的儿子,并没有这么做。
而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由于长子刘琏在刘伯温死后很快就自尽了,所以就传给了刘伯温的孙子刘廌,不过很快就被削爵了。
而随着刘璟惹怒朱棣,所以在刘廌之后,这个“诚意伯”爵位就没有继续再给刘家后人,也就是说,这个“诚意伯”爵位传了两代就断了,刘家也自此没落。

不过,当时间来到1532年时,刑部侍郎李瑜给当时的嘉靖皇帝上书,说刘伯温为大明王朝开国做了巨大贡献,建议加封刘家后人。
于是,嘉靖皇帝就让刘伯温的八世孙刘瑜,继承了刘伯温当年的“诚意伯”爵位,同时还让刘伯温配享太庙,刘瑜也就成了第三代“诚意伯”。
此后,刘家后人一直继承了“诚意伯”这个爵位,虽然中间曾短暂地被剥夺过,但整体来讲从刘瑜之后就延续了下来,一直到明朝灭亡时,刘孔昭成了末代“诚意伯”。
总体算下来,“诚意伯”这个爵位,从刘伯温开始到刘孔昭结束,一共出现了6代“诚意伯”,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由于第三代“诚意伯”刘瑜,是刘伯温的八世孙,所以正应了刘伯温死前的那句话:“刘家九世之后会再兴起”,不过这个兴起,其实根本没激起一点浪花。

而且后人认为,所谓的“刘家九世之后会再兴起”,大概率是刘家后人杜撰的,主要是为了拔高刘伯温的才华能力,同时也为后人出仕找借口。
不过,关于刘伯温临终前,嘱托子孙不准学帝王之术这个遗言,后人认为应该是真的,因为凭借刘伯温的才华,看透当时朝廷里的复杂情况应该不是问题。
以上,就是刘伯温后代的生活情况,其实整体来看,刘伯温的后人过得还是不错的,只不过他的两个儿子没有听他的话,导致了先后自尽,不禁让人惋惜。
其实,刘伯温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我死后,你们别瞎折腾,只要消消停停过日子,就不会惹来杀身之祸,但非得当官的话,想要善终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毕竟当时刘伯温也得罪了很多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