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1.8米还远不够,新冠病毒能随飞沫运动9.1米




自从新冠病毒爆发,再到今天疫情在全球大流行。这场病毒导致的疫情迫使着今天的人们在各方面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习惯。目前,在全球各地,许多人因为政府的隔离措施而选择在家办公,而不断刷新人们认知的科学举措在社交距离上不断强调着大家即便在公共场合,也应该尽可能保持足够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个安全距离至少在6英尺的距离(约1.82米)。这种测量结果到底又是从何而来,为什么会被推崇为准确的呢?

对此,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副教授莉迪亚·布鲁瓦(Lydia Buruiva)在一份基于新冠病毒新研究的报告中指出,目前为止各国所推崇的安全距离政策是基于一种过时的呼吸系统疾病的数据。事实上,目前新冠病毒等病原体的实际影响范围接近30英尺(约9.1米)而非6英尺(约1.82米)。
通过从发表在《JAMA》上的这篇论文了解到,目前各国所推崇的6英尺安全距离推荐标准是建立在19世纪末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基础上的。而目前最新的研究则更清晰的描绘了患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排出的微小液滴的动态。当一个人打喷嚏时,从他嘴里喷出的“云状”气体的范围实际上比许多人想象的要大得多,另外,各种外部环境条件如(风、晃动、气流)都可以给这些气体提供额外的推动力。
布鲁瓦在文章中指出,美疾控(CDC)建议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保持在6英尺(1.82米),然而这一距离只是基于估计的范围,并没有将存在的高动量云携带液滴延长影响范围考虑在内。
当病毒携带者的飞沫通过一次强烈的喷嚏或咳嗽离开人体时,带来影响的真正最大范围又是多少呢?“考虑到携带者本人的生理情况和外在环境条件的各种组合,例如湿度和温度,气体云及其携带病原体的各种大小液滴的有效载荷可以移动23英尺(约7米)到27英尺(约8.2米),”布鲁瓦解释到。
显而易见,6英尺和27英尺之间有着天壤之别,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公共场所如果要求保持近30英尺的距离是一件几乎不能完成的事情。正如人们在过去几周所看到的,一些人很难与携带有病毒的朋友、家人或同事保持6英尺的距离,所以,如果想要将这个要求再提高四倍,那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分享“票圈”,逢考必过,点亮“在看”SCI录用率提高18%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