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南山:中国新冠疫情复燃可能性很低
科学家在欧洲发现了一种新冠病毒新型变种
MIT团队研制咳嗽分析AI 或有助于COVID-19早期预警
一位俄罗斯医生为测试新冠免疫力故意再感染自己
福奇:因新冠病例激增 美国民众的生活可能要到2022年才恢复正常
01
钟南山:中国新冠疫情复燃可能性很低
由于第二波新冠疫情的影响,法国自10月30日起再次启动全国封锁政策,预计至少持续至11月底。法国总统马克龙称,法国第二波新冠疫情比第一波疫情还要严重,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应对,否则医疗系统将面临饱和。
据国内媒体报道,钟南山院士昨日表示,按照现在中国的防疫制度和措施强度,他不认为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会在中国爆发。
钟南山昨日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参加了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的一场医药健康峰会,他表示,从全球视角而言,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实际上已经开始,一些国家已再度强制封城。随着天气的变冷,除了南非、澳大利亚等南半球国家外,大部分北半球国家的疫情情况都会加重。
但是中国暴发第二次疫情的可能性很低,“因为我们有一套完整的群防群控机制”,不过社会还是需要对此保持警惕,因为最近已有八次零星的暴发,而且每两次的时间间隔都更小。“我的看法是,按照现在中国的防疫制度和强度,我不认为第二波疫情会在中国爆发”。
此外,钟南山表示,今年的疫情中已发现一些新冠与流感共同感染的案例,不过,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等预防新冠病毒最有效的办法,对于防控流感也同样有效。
在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对流感的警惕和预防手段也都已大大提升。现在的重点是如何鉴别出流感与新冠,以增强治疗的针对性,目前中国在这方面的措施已有明显加强。
02
科学家在欧洲发现了一种新冠病毒新型变种
西班牙一项最新的新冠研究显示了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一直担心的关于COVID-19大流行的事情。该病毒似乎正在发生变异,使其更容易感染,不过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到病毒的致命性。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最新数据,自COVID-19大流行开始以来,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4500万例COVID-19确诊病例。
根据科学家研究的最新新冠病毒情况,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现在正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重新肆虐的COVID-19冠状病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它确实有能力改变和变异成不同的菌株,这对免疫力和通过疫苗这一重要武器对抗流行病有各种影响。
据此,西班牙和瑞士等欧洲国家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在欧洲大陆发现了一种新的新冠病毒菌株,它很可能最终会出现在美国。研究人员在一项非同行评审的研究中解释了该病毒如何从基因上蜕变成一个新的变种,该变种在起源于西班牙后于今年夏天在欧洲各地传播。
研究人员指出:“SARS-CoV-2的一个变种在2020年初夏出现,大概是在西班牙,此后扩散到多个欧洲国家。”关于这个变种,研究人员将其确定为20A.EU1。它早在6月首次被检测到,自7月以来,它的报告频率约为40%。
除了西班牙之外,研究人员继续说道:“这种变种出现的频率从7月15日之前的极低值增加到了9月瑞士、爱尔兰和英国的40-70%。在挪威、拉脱维亚、荷兰和法国也很普遍。”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研究人员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新的COVID-19菌株的传播速度比其他病原体变种快。
这是一个研究人员正在密切关注的现象,也是休斯敦的一组科学家在分析了大约5000个不同的COVID-19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后,于9月份发布了这项研究的内容。到目前为止,突变似乎使病毒更容易感染,从而使病毒更具传染性,但在这些新菌株中,它的致命性似乎并没有减少。
“西班牙的这个集群的大部分多样性在整个欧洲都能观察到,”研究人员写道。“目前还不清楚这种变种是否因为病毒的传播优势而传播,或者西班牙的高发病率随后通过游客传播是否足以解释在多个国家的快速上升。”
03
MIT团队研制咳嗽分析AI 或有助于COVID-19早期预警
由于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导致 COVID-19 的检测和管控工作变得相当困难。不过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支研究团队,正试图通过分析咳嗽中隐含的独特模式,来可靠预测某人是否处于 COVID-19 感染的早期阶段。若进展顺利,其很有望推出一款基于机器学习的 AI 预警系统。
(来自:MIT)
众所周知,经验丰富的医生可通过咳嗽声来判断患者的呼吸道症状。而此类 AI 模型的建立,已经在哮喘和神经肌肉等疾病的分析上派上了一定的用场。
在 COVID-19 疫病大流行之前,研究人员 Brian Subirana 甚至宣称可借助咳嗽来辅助预测阿尔兹海默病。近日,他又将疾病可能改变患者咳嗽模式的研究方向,放在了 COVID-19 的早期分析检测上。
虽然 Subirana 不是第一个这么想的,但这支 MIT 研究团队已经创建了一个迄今为止最大的咳嗽研究数据集合。通过数千份样本来训练 AI 模型,其于近日在 IEEE 开放式期刊上介绍了最新的研究进展。
据悉,该 AI 模型似乎已经具备了基于声音强度、情绪、肺和呼吸功能、以及肌肉退化的细微模式变化,来分析和识别出 COVID-19 无症状感染者的能力。
针对无症状和有症状感染者的咳嗽进行检查,该 AI 模型的特异性已分别达到 83% 和 94%,且没有大量的假阳性或假阴性报告。
即便如此,Subirana 还是谨慎乐观地表示:“尽管该系统擅长于不健康咳嗽的监测,但大家还是不要轻易将之视作确诊的权威工具”。
后续研究团队还将与多家医院展开合作,以建立更加多样化的数据集。如果能够获得 FDA 的批准,研究团队还有望与私营企业合作开发一款工具 App,以推广这项技术的使用。
https://www.embs.org/ojemb/articles/covid-19-artificial-intelligence-diagnosis-using-only-cough-recordings/
04
一位俄罗斯医生为测试新冠免疫力故意再感染自己
一名来自西伯利亚的医生在3月份COVID-19康复后,进行了一次有争议的新冠病毒免疫力测试。这名68岁的俄罗斯医生在没有戴口罩的情况下,与新冠患者相处了一段时间,以观察是否会再次感染COVID-19。大约半年后,这名医生第二次被感染,并经历了比之前更严重的COVID-19症状。
这位来自俄罗斯的医生在不戴口罩的情况下与新冠患者相处,并重复了几个月的实验,看他是否能第二次感染COVID-19。68岁的Alexander Chepurnov恰好是COVID-19患者中最有可能出现重症的那种。
Chepurnov称,他是在3月份的某个时候感染了新冠。他告诉新西伯利亚媒体《Komsomolskaya Pravda》,他认为自己是在莫斯科感染的病毒,他在去法国滑雪度假的途中在那里停留。Chepurnov是在事后被诊断出来的,抗体检测突出了COVID-19抗体的呈现。
Chepurnov说,他出现了发烧、胸痛和突然失去嗅觉。他在家中被诊断为肺炎,而不是COVID-19。Chepurnov和他在俄罗斯科学院下属的临床和实验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开始监测他的抗体。他发现它们在三个月后消失了。“观察(显示)相当迅速的减少,”他告诉该报。“从疾病发生的第三个月结束时,它们不再被确定。”这与其他关于COVID-19抗体寿命的研究一致。
这位俄罗斯医生决定再次感染,看看他的身体如何反应,他开始不戴口罩并与新冠检测呈阳性的患者相处。他每两周进行一次再感染检测,阳性结果是在他首次感染COVID-19的六个月后。
他在二次感染后出现了高热、嗅觉丧失和肺炎。“疼痛比第一次更严重,”Chepurnov说。Chepurnov的故事似乎也符合其他研究的说法,即免疫力至少可以持续5-7个月。这个故事也证明了即使在抗体消失后,免疫力也会持续,并表明其他免疫系统成分确实参与提供长时间的保护。其他人则认为,T细胞会将免疫力延长到第一批抗体的寿命之后。Chepurnov的经验性发现对疫苗研究也很重要。
同时,也有记录在案的二次感染病例,在第一例后几个月才发生,其中一些人的情况更糟糕。荷兰一名89岁的老妇人在第二次发病后死亡。
但《Newsweek》指出了这个实验的一个问题。因为他的第一例COVID-19还没有通过PCR检测诊断出来,也没有第一株病毒的痕迹,所以无法证明医生感染的是否是不同的病毒株。其他的再感染病例都是通过对毒株的基因检测来证明的。另外,Chepurnov的实验还没有在科学杂志上发表。
05
福奇:因新冠病例激增 美国民众的生活可能要到2022年才恢复正常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博士本周对美国新冠疫情最新情况的评论越来越负面,并指出美国的COVID-19疫情会更糟糕。本周,福奇博士还预测,首批新冠疫苗最早可能会在明年1月份上市。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最新数据,美国的COVID-19确诊病例已经超过了900万。
如果美国能在2021年年中之前让相当大比例的居民接种新冠疫苗接种,“我认为到2021年年底-也许甚至是2022年-我们才能开始恢复正常。”福奇在墨尔本大学周三的网络研讨会上说。“如果正常意味着可以让人们进入剧院,而不用担心我们所谓的聚集性超级感染,如果我们可以让餐馆几乎满负荷地开放。”
在本周的雅虎财经峰会上,福奇博士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即第一种COVID-19疫苗的运作方式希望能和民众每年接种的流感疫苗很像。流感疫苗并不能100%保证人们不会感染,但被感染的可能性要小得多--而且,即使被感染了,病情可能也不会那么严重。
“你需要的是疫苗诱导的重度元素的组合,加上那些不幸已经被感染的人所拥有的保护,”福奇周五在SiriusXM的医生广播报道的一集中说。“这就是为什么疫苗在更安全的群体免疫方法中如此重要的原因。”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TechEdge
科技 点亮未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分享“票圈”,逢考必过,点亮“在看”SCI录用率提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