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集团董事长:新冠灭活疫苗预计年底上市,两针不到一千元;张文宏:下阶段中国不会出现大暴发风险;新冠大流行可能结束地比想象中快




国药集团董事长:新冠灭活疫苗预计年底上市,两针不到一千元
张文宏:下阶段中国不会出现疫情蔓延和大暴发风险
美CDC警告:COVID-19康复患者不应假设自动获得三个月的免疫力
研究称血浆疗法可以显著降低新冠患者的死亡率
福奇:靠测体温对抗新冠肺炎没有意义,因为并不可靠
新研究发现新冠大流行可能结束地比人们想象中的快

01
国药集团董事长:新冠灭活疫苗预计年底上市,两针不到一千元
“我打了两针新冠肺炎疫苗,没啥不良反应。”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敬桢说。日前,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新冠灭活疫苗生产车间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生物安全联合检查,具备了使用条件。
疫苗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杀手锏”,人们一直翘首以盼。当前,新冠肺炎疫苗研发进展如何?何时能量产上市?价格贵不贵?有效性怎样?记者围绕相关热点问题专访了刘敬桢。

国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敬桢
灭活疫苗预计12月底上市,年产量超2亿剂
“新冠肺炎疫苗研究实际上有5个路线,即全病毒灭活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以及核酸疫苗。其中,核酸疫苗即mRNA和DNA疫苗。”刘敬桢介绍,疫情发生后,国药集团集中精力在全病毒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两条路线上进行重点突破。其中,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两个单位在灭活疫苗路线上并行研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研究院则是在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方面进行研究。
刘敬桢表示,灭活疫苗,简单说就是先把病毒毒株分离出来,就像选“种子”似的,得选一个好“种子”;之后再进行繁殖培养,比如放大几十倍、几百倍等;然后再把这些活病毒杀死,使其失去感染性和复制力,但同时保留它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部分功能,最后经过纯化等工艺变成疫苗。相较而言,灭活疫苗研发速度快,但投入巨大。目前,国药集团已投入资金约20亿元,建设了两个P3(三级生物安全水平)生产车间。
“2月16日起,我们遵守国际惯例在大鼠、小鼠、豚鼠、恒河猴、食蟹猴、兔子等7种试验动物身上开展疫苗免疫原性研究,以验证疫苗的有效性。接着,我们开始进行小规模人体测试,之后进入了临床研究。”刘敬桢说,临床研究通常分为三期。其中,一期主要评价疫苗安全性;二期主要评价疫苗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同时探索免疫程序;三期主要在更大人群范围内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月12日,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进入一、二期临床研究,6月16日公布了临床试验阶段性揭盲结果,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不同程序、不同剂量接种后,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4月27日,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灭活疫苗进入临床研究,6月28日公布了临床一、二期阶段性成果。6月23日,国药集团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启动国际临床三期试验。这意味着我国在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技术路线上走在了世界前列。
刘敬桢表示,国际临床三期试验结束后,灭活疫苗就可以进入审批环节,预计今年12月底能够上市。预计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灭活疫苗年产量能达1.2亿剂,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灭活疫苗年产量能达1亿剂。另外,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预计今年10月份能进入临床研究,一旦研发成功后就能快速大规模量产。
两针疫苗保护率达100%,价格不到1000元
除了关注疫苗研发进展外,人们也很关心疫苗的价格。那么,灭活疫苗到底贵不贵?
“灭活疫苗上市后,价格不会很高,预计几百块钱一针。如果打两针的话,价格应在1000块钱以内。”刘敬桢告诉记者,打一针疫苗,保护率大概是97%,抗体产生是缓慢的,像曲线一样在缓慢增长,一般情况下大概半个月可以达到能抵抗新冠病毒的水平;如果打两针疫苗,保护率能达到100%。
刘敬桢介绍,打第一针疫苗与第二针的时间间隔一般是28天,但特殊情况下可以同时打,左胳膊一针、右胳膊一针。一针疫苗剂量是4微克。
“我国14亿人不是人人都有必要打,比如居住在人口密集城市的学生、上班族等是有必要的,而居住在人口稀少的农村地区的人们就可以不用打。”刘敬桢说。
开足马力,尽快让老百姓用上放心疫苗
“新冠病毒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出现,我们对它的了解非常有限,它的传染性、致病性、毒力等均无参考标准。但即使是针对这样一种全新的病毒,我们也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研发出安全有效的疫苗。”刘敬桢说,截至目前,疫苗研发、临床试验、生产设施建造等方面的相关工作进展顺利,今后要开足马力、紧锣密鼓地攻关试验,尽快让老百姓用上放心的疫苗。
针对此次疫情暴露出的一些短板问题,刘敬桢建议,将疫病防控科技力量和科研能力纳入储备。积极进行联合攻关和技术共享,用尖端技术带动应急储备能力建设;设立疫苗研发重大专项基金,持续加大对疫苗研发企业的支持,推动疫苗产业发展创新,提升疫苗“中国制造”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同时,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把疫苗、血液制品纳入国家生物安全范畴,进一步提高生物安全地位,推进生物制品行业研发、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对免疫规划疫苗实行定点生产、集中配送。
刘敬桢认为,要面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根据灾情、疫情和突发事件的新情况、新问题,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现有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发布专项法规和规章,使应急医疗物资保障有法可依。聚焦产、储、采、供四大主要环节的短板,充分发挥信息的核心纽带作用,建立中央、地方、企业统一领导、分级分工、协同联动、动态调整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要完善国家中央储备品类,合理配置储备规模结构。”刘敬桢说,开展基于风险评估的需求分析,扩充中央储备物资分类和产品目录,优化储备结构,科学调整储备品种和数量;建立中央储备品类目录动态更新机制,分类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策略;建立基于需求分级布局物资储备以及储备规模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中央储备的时效性管理,完善物资储备定期更新机制,加快物资轮换速度。(光明日报)
02
张文宏:下阶段中国不会出现疫情蔓延和大暴发风险
中新网上海8月17日电 (记者 许婧)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17日走进上海工会“五一讲堂”,分享2020年下半年疫情发展趋势与个人防护要点,拉开2020年上海工会“五一讲堂”职工文化系列讲座的序幕。

当天,张文宏结合广大职工群众最关注的疫情发展与防控的成效,以专家的视角就“单位防疫工作常态化”“职工日常个人卫生、防疫工作”等方面,为大家做深入剖析并耐心地解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
张文宏认为,下一阶段中国不会出现疫情蔓延,不会出现疫情大暴发风险。全球在复工复产以后,会出现疫情反弹,中国会面临输入性风险。在未来的半年里,无论疫苗是否出来,全球蔓延之势会继续。我们的策略不会改变,目前的医疗卫生系统还将继续保持极端的警戒水平,社区保持高度的工作状态,隔离点、海关、防疫都是一样,“区别在于大家开始过上正常日子,戴上口罩可以去逛街,可以吃东西,可以去‘瞎白相’(上海话,意思是出去玩耍)。”
张文宏特别提到了前几天一个外地来沪的复阳病人。“这个把大家都吓得不轻,我特地第二天查房把这个病人的病历调出来,一看,他已经连续三个月以上是阴性。这次在上海被查出阳性,也说明上海的核酸检测是极为认真的,棉签戳得很深,在里面还要刮几圈,这个时候就会把一些在留在里面的死掉的病毒残渣刮出来。这些核酸不具备传染性。”
“所以我今天趁这个机会告诉大家,如果再出来一个复阳的病人,大家不要一惊一乍好不好?不要紧的!”张文宏解释道,复阳是非常常见的,核酸检测再次出现阳性的情况,和不同时间的采样有关系,关键是隔离的时间要够长。这个病毒隔离4个星期以上,如果免疫功能正常了,哪怕是核酸阳性,它的传染性基本上微乎其微。
比较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和2003年SARS疫情的相关情况后,张文宏坦言,这次控制新冠疫情,是中国历史上控制传染病难度最大的一次,但在2个月内控制住了。他说,大多数国家的医生是个体劳动者,他们受雇于不同的医疗机构,而中国医务工作者是一个集体,在党和国家统一领导下,中国的医务工作者能够发挥很多国家医生难以甚至无法发挥的协同作战精神。
张文宏同时透露,目前世界范围内有126个疫苗进入了临床研究,6个进入最后阶段,即进入三期临床研究,其中3个是中国的,所有研究结果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出来。中国将与世界同步,中国将等三期临床研究结果出来后再接种。
在回答现场听众关于外出旅游是否可以住民宿问题时,张文宏建议,从防疫的角度,住民宿要多带点器具、用品,包括个人卫生用品、睡衣睡裤、拖鞋,以及酒精等日常消毒用品。“最好不要睡大通铺,两人一间还是能够接受的。目前,在中国旅游是安全的,但这不代表不需要采取防疫措施。”
上海工会“五一讲堂”职工文化系列讲座由上海市总工会指导,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精心策划,整合多方优质文化资源,自去年一经推出就深受全市各级工会和广大职工群众好评。本次“五一讲堂”由上海市总工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中新网)
03
美CDC警告:COVID-19康复患者不应假设自动获得三个月的免疫力
在出现误导性的报告后,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警告称,COVID-19康复患者不应该假设他们自动获得三个月的免疫力。试图弄清楚人们在被感染并康复后是否能再次感染冠状病毒,是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一个关键领域。了解那些患过COVID-19的人对病毒有免疫力以及它可能持续多久--可能有助于人们安全地返回工作、学校和日常生活。

本月早些时候CDC的隔离指导更新称,目前该机构不知道是否有人可以再次感染COVID-19:“迄今为止的数据表明,已经从COVID-19中康复的人在诊断后最多3个月内体内病毒水平较低。这意味着,如果在最初感染后的3个月内对从COVID-19康复患者进行了重新测试,即使他们没有传播COVID-19,他们也可能会继续获得阳性结果。”CDC称,这导致了对免疫力的假设。
事实上,CDC在一份声明中说,"这种科学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在感染病毒3个月后,对导致COVID-19的SARS-CoV-2病毒的再感染是免疫的。最新的数据只是表明,在初次感染后的3个月内对某人进行重新检测是没有必要的,除非该人表现出COVID-19症状,而且该症状不能与其他疾病相关联。"
实际情况是,该机构仍然不知道新冠恢复后是否会自动推断出免疫力。CDC强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实有人在初次感染后3个月内再次感染COVID-19的报告”。如果人们有免疫力,目前还不清楚这是否可能是永久性的或者是暂时性的。如果是后者,同样也不确定这种暂时的免疫力能持续多久。
“最近发表了超过15项基于国际和美国的研究,考察了感染的长度,病毒脱落的持续时间,无症状传播和不同患者群体之间的传播风险,”CDC解释说。“研究人员发现,在COVID-19症状出现后不久,鼻子和喉咙中的活病毒量就会明显下降。此外,大多数COVID-19患者的传染性持续时间不超过症状开始后的10天,重症患者或免疫力严重低下者不超过20天。”
早在5月,CDC就提出了关于假设免疫力的危险信号,即使在冠状病毒抗体的血清学检测之后。该机构警告说,假阳性很可能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 "甚至包括 "受到COVID-19严重影响的地区 "出现,因为准确性取决于人口中更大数量的感染.(Pengcan)
04
研究称血浆疗法可以显著降低新冠患者的死亡率
在没有新冠肺炎治愈方法可以预防并发症和大幅降低死亡风险的情况下,医生们一直在尝试各种治疗方法来挽救生命,包括血浆疗法。一项全新的研究显示,COVID-19患者在入院后三天内接受含有大量中和抗体的血浆,比不输血的患者死亡的可能性要小。

血浆疗法在新冠大流行的最初几个月被证明是有效的,挽救了经历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的生命。但这些观察结果还不足以证明血浆疗法是COVID-19重症病例的有效治疗方案,因此研究人员启动了几项研究来衡量治疗的效果。第一项重要研究的结果已经出来了,它们表明,血浆疗法可以减少并发症并挽救生命。
血浆是血液中的一种成分,包括阻止病毒感染细胞的微小颗粒。COVID-19幸存下来的人可以捐献富含免疫细胞的血浆,医生可以将其用于匹配患者,试图挽救他们的生命。挑战在于,捐献者必须愿意捐献他们的血浆。好消息是,任何在COVID-19中存活下来的人都可以向任何接受它的医院捐献血浆。此外,这些早期发现都证实了将外来抗体注入人体可以挽救生命,这对基于人工单克隆抗体的疗法来说是个极好的消息。
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的医生从3月28日到7月6日在其COVID-19血浆研究中招收了316名患者,将血浆治疗的结果与没有接受过血浆的COVID-19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人员对患者进行了28天的随访,得出的结论是:血浆疗法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这些患者在入院后3天内输注含有高滴度中和抗体的血浆。

研究认为,血浆疗法是有效的,但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效。首先,患者到医院就诊后应尽早接受输血。此外,血浆必须具有高浓度的循环抗体。此外,某些类型的患者在接受幸存者的血浆输注后,可能比其他患者更容易存活。以下是研究中输血患者的情况。
相对于未输血的患者来说,输血的患者一般都比较年轻,主要是男性,BMI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特别是慢性肺病、慢性肾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和高血压,但不是糖尿病),更有可能需要吸氧,炎症标志物浓度较高。使用类固醇、阿奇霉素和托珠单抗在输血队列中更为常见,但使用瑞德西韦则不然。
同样重要的是,该研究不是随机对照试验,这通常是评估新疗法的医学研究的标准。
然而,研究结果仍然是非常有希望的。它们可以为未来COVID-19患者的血浆疗法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包括基于目前处于临床试验后期阶段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的治疗。该研究已通过同行评审,并发表在《美国病理学杂志》上。
https://ajp.amjpathol.org/article/S0002-9440(20)30370-9/fulltext
(Pengcan)
05
福奇:靠测体温对抗新冠肺炎没有意义,因为并不可靠
这些天,无论你去哪里,感觉体温检查就如同大家在说“嗨,你好吗”一样平常。然而尽管这已经成为常态,你可能会惊讶地听到白宫健康顾问安东尼·福奇博士并不赞成依靠体温检查来阻止新冠病毒的传播。

福奇在一场跟沃尔特里德医疗中心有关的Facebook直播活动中指出,体温检测太不准确了,白宫以及他所在的办公室(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都取消了体温检测。
福奇说道:“我们在国家卫生研究院发现,在人们进来的时候,最好是对他们提出问题,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因为气温经常是出了名得不准确。”
他指出,像今年夏天接连出现这么多炎热的天气。“现在是仲夏,我们已经连续15天达到90华氏度。前几天我去了白宫。我的体温大约是103华氏度(约为39.4摄氏度),直到我在有空调的汽车里坐下才到97.4华氏度(约为36.3摄氏度)。当我试图进入另一个机构时,我的体温是93华氏度(约为33.9摄氏度),这意味着我可能应该使用呼吸机了。所以我认为我们必须放弃这种做法,谨慎行事,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排查)。”(Pengcan)
06
新研究发现新冠大流行可能结束地比人们想象中的快
新冠大流行已经持续了近8个月,感染人数超2200万,一系列相互重叠的因素使得这场疾病难以控制。世界本可以把这条曲线拉平,但只有一些地区成功地降低了传播速率。随着病毒在社区内的自由传播,尤其是在人们不尊重可减少传播的简单指南的地方,甚至其中一些国家还出现了新的疫情。

安东尼·福奇博士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表示,他预计2021年底生活将恢复正常,美国若想要控制住疫情则需要将公共卫生措施和疫苗结合起来才行。几日前,比尔·盖茨也表示,他预计一旦疫苗变得广泛可用,发达国家将在2021年底之前控制住疫情。
如果疫苗被证明安全有效,那么它将加速群体免疫现象,这将大大降低感染率,并与此同时还能防止难以控制的大规模疫情的出现。我们可以通过一种艰难而痛苦的方式来获得群体免疫,让病毒四处游荡并感染大部分人口。瑞典就选择了这条路,但结果发现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为了让社区通过感染获得群体免疫力将会有更多的人死亡。
一系列不同的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的免疫力比人们想象的要好得多,不过其中一些还有待同行评议。即使在没有抗体的情况下(在无症状和轻度症状幸存者中几乎无法检测到抗体)人体也会产生强大的免疫反应从而对随后的病毒暴露采取行动。虽然研究人员不能确定这种免疫能持续多久,但自武汉开始这8个月以来,还没有确认的再感染病例。
当足够大比例的人群通过直接接触或接种疫苗而避免感染传染病时,群体免疫就会起作用。有专家认为,一旦疫情免疫覆盖率达到60%或70%以上就可以实现新冠肺炎群体免疫。然而不幸的是这些里程碑非常难以实现。但一项新的研究指出,这个比例可能比最初认为的要低得多,因为科学家已经开始在大流行最初几个月里受到重创的社区的群体中观察到免疫力。
据《纽约时报》报道,十多名科学家表示,这个阈值可能真的在50%左右甚至可能更低。如果这是准确的,那么大流行可能更容易得到控制,特别是在疫苗可以广泛部署的情况下。这些估算则是基于大流行的复杂统计模型并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得出,因此,群体免疫还不能在任何群体中得到证明。《纽约时报》指出,纽约、伦敦和孟买的部分地区已经对该病毒有了实质性的免疫力。它们都是人口密集的大城市。
这些科学家认识到,最初对群体免疫力的60%-70%的计算没有考虑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据说这个数字是假设每个社区成员对病毒都有相同的易感性,但事实并非如此。
耶鲁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的Saad Omer博士表示:“群体免疫力可能因群体、亚群而异。”它可能因不同地区而异。虽然附近的老年人可能很少跟他人接触,但他们更有可能死亡。青少年可能会接触了几十个人,但他们却会保持健康。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病毒会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迅速传播,但在郊区和农村地区传播的速度较慢。
当在群体免疫研究中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群体免疫率就会下降。一些研究人员称,这个数字可能会减少10%至20%,但接受《纽约时报》采访的研究人员中只有少数做出了这样的估算。
斯德哥尔摩大学数学家Tom Britton表示,如果第一波新冠病毒感染了最易感人群,那么获得免疫将比接种疫苗更有效。他的模型表明,43%就足够实现群体免疫。
据了解,纽约的平均感染率为21%,但门诊部的感染率可能高达80%。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的Wan Yan表示,随机调查发现,比率介于这两个估计值之间。来自孟买的科学家们在进行的一项随机家庭调查中对每四五户人家进行一次抗体检测,结果他们发现,贫困地区拥有抗体的居民比率达到了51%到58%,但在城市的其他地方则下降到了11%到17%。
虽然研究还远未宣布这些城市或社区具有群体免疫力,但自第一波疫情以来,这些地区的病例并未出现额外激增。
目前还不清楚免疫是如何持续的,或者一旦免疫减弱,随后的再感染将会如何影响个体。此外,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模型来描绘群体免疫,有一件问题在《纽约时报》提到的任何实验中都没有得到确切的解决。并不是所有从新冠肺炎中康复的患者血液中都有高水平的中和抗体,他们可能在抗体调查中得到假阴性。这将直接影响群体免疫的结论。一个社区中的感染者数量可能远远高于研究人员用现有抗体测试证明的数量。
然而如果这些新的估算被证明是准确的,卫生官员可能能实施新的指导方针以应对未来的感染浪潮。此外,免疫接种运动可以利用这些研究的有效数据针对特定人群并预防未来的疫情爆发。
一项相关的研究指出,如果新冠肺炎群体免疫力达到的百分比低于最初认为的水平,那么即使是效率只有50%的疫苗也足以在第一个免疫接种阶段供公众使用。福奇博士表示,他希望疫苗的效力将超过75%,同时他还发出警告,人们要等到疫苗三期试验完成后才能知道这个数字。(Pengcan)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TechEdge 
科技 点亮未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分享“票圈”,逢考必过,点亮“在看”SCI录用率提高18%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