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病毒疫情,我们最该做的一件事便是消除偏见。当地时间 2020 年 2 月 11 日,为期两天的“科研路线图:新型冠状病毒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在瑞士日内瓦开幕,该论坛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传染病防控研究合作组织”共同举办。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在记者会上宣布,将新冠肺炎命名为“COVID-19”。
随后,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冠状病毒研究小组(CSG)在预印本网站 medRxiv 上(注:预印本指研究成果还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medRxiv 网站的论文均未经同行评审)发表了最新关于新型冠状病毒命名的论文,将新冠病毒正式命名为“SARS-CoV-2”。
新冠肺炎命名为“COVID-19”
此次,世卫组织将新冠肺炎命名为“COVID-19”,其中字母 CO 代表“ 冠状”(corona),字母 VI 代表“病毒”(virus),字母 D 代表“疾病”(disease),数字 19 代表该疾病发现时间(year of identification)为 2019 年。
同时,世卫组织在官方推特上解释了其命名准则: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商定的准则,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命名,不涉及地理位置、动物、个人或人群,而且这个命名也要易读,并与该疾病有关。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
选择这一名称,是为了避免将此疾病与地域、动物或个人所关联,消除歧视。
不过,此前以地名命名的疾病不在少数:
埃博拉病毒疫情首度发生在非洲的埃博拉河流域,因而得名;
由蜱虫传染的莱姆病在美国的莱姆镇爆发流行而得名;
中东呼吸症候群冠状病毒感染症得名是由于病例集中在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和沙乌地阿拉伯等中东地区。
毫无疑问,疾病除了其本身的伤害外,往往更可怕的是随之而来的偏见(从本次新冠病毒疫情发生后各国陆续推出的旅行禁令中便可见一斑)。
因此,世卫组织于 2015 年 5 月发布了最新的疾病命名规则(如下图),要求命名疾病既要包括相关的基本信息,同时也要避免有指向性的信息出现。其目的在于尽量减少疾病名称对于贸易、旅游及任何文化、社群、国家、种族、宗教群体等带来的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2 月 8 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西直门办公区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统一称谓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为“NCP”。
不难看出,这也是我国为避免公众因疾病而歧视相关地区人民所做的一次努力。
实际上,在 1 月 31 日世卫组织突发事件委员会经讨论决定将这次肺炎疫情确认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之际,世卫组织在官方推特上表示(如下图),被病毒感染的是人类,而不是冰冷的数字,告诫各国不要“戴有色眼镜”。
而早在 2 月 4 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 2020 年首场记者会上也曾表示,当前新型肺炎疫情发展很快,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有时会出现针对无辜人群的歧视、侵犯人权以及污名化等行为,这令他感到担忧。
新冠病毒命名为“SARS-CoV-2”
国际范围内病毒的命名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负责,而疾病的命名由世界卫生组织进行。
据悉,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即 ICTV)是一个对病毒进行生物学分类和命名并制定相关标准的组织,该委员会已经制定了一套病毒的通用分类方案。
对于此次的新冠病毒,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冠状病毒研究小组将其正式命名为“SARS-CoV-2”——实际上,这一新名称反映了 2019 年新冠病毒与导致当年 SARS 疫情爆发的冠状病毒 SARS-CoV 之间的遗传与相似性。
相比于世卫组织,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冠状病毒研究小组更加详细地在其论文中介绍了新冠病毒的命名规则。
据其论文称,SARS-CoV-2 旨在增进对新冠病毒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冠状病毒研究小组通过评估认为:
新型冠状病毒与 SARS 并非同一种病毒,二者存在明显区别,该病毒有其新颖性。但同时,二者属于同一类型,该病毒与 SARS 病毒具有亲缘性。根据官方分类和冠状病毒科的分类命名方法,该病毒为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的冠状病毒(SARS-CoVs)的姊妹病毒,故将其规定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SARS-CoV-2)。
实际上,北京时间 2 月 12 日凌晨开始,众多国内外媒体报道了有关世卫组织将新冠肺炎命名为“COVID-19”的消息。但不少媒体却出现了乌龙,将 COVID-19 说成是病毒的名称。
对此,众多网友议论纷纷,甚至给媒体扣上了“阴谋论”的帽子。
目前已有很多媒体纠正了错误说法,而且错误报道存在普遍性,并不属于网友所谓的“阴谋论”。
至此,新冠肺炎及新冠病毒已有了国际通用的官方名称,从某种程度上看,此举为避免这场肆虐的疾病给人们带来二次伤害做了努力。
最后提醒大家,上班上学一定要戴好口罩
我们欢迎您将文章转发到您的朋友圈和好友群
关注武汉疫情,您需要掌握以下知识
细菌和病毒上了天怎么办?
潜伏期再延长,致死率需再议?帝国理工再发重磅报告
囚禁致命病毒的武汉P4实验室到底有多牛?
王炸齐聚武汉,离拐点还有多远?
历史信息
新冠病毒潜在中间宿主或为穿山甲 完整数据待公布
囚禁致命病毒的武汉P4实验室到底有多牛?
春暖花开,席卷中国的疫情在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新型冠状病毒首张彩照公布,致命恶魔原来长这样!
在飞机上感染病毒概率多大?示意图带你看清
计算机仿真程序告诉你为什么不能出门!
新冠状病毒扑朔迷离的身世,是谁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SARS病毒实验室泄漏事件十年记事,生物安全的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先不提双黄连能否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显然可以抑制智商
新冠状病毒疫情预测与发展,大流行风险或高于SARS
武汉出院患者 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治疗过程?
蛇?蝙蝠?水貂?新型冠状病毒究竟来源于哪种动物?
《柳叶刀》老年有慢性病史的男性可能更易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英双语)
同济新发现:亚裔可能更易感染新冠状病毒?勿断章取义别被标题了!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新冠状病毒疫情更难控制或因致命性更低
【最新】Science:华南海鲜市场“翻盘”了?恐不是新型冠状病毒发源地!
武汉封城:谁导致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除了吃货,果子狸、竹鼠、蛇...这锅谁背?
与时间赛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大范围传播风险有多大?
武汉疫情海报:敬畏大自然,共生才能共存
武汉的冠状病毒从哪儿来?又是怎样传染人类?来龙去脉或许很简单
最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217例!从病情病理到口罩选择,大众该如何预防?
防治新冠肺炎怎么吃才营养?戳我!
以史为鉴,敬畏自然
END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您的关注和转发,是对科学事业最大的支持!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点击“星标”,给予支持!点击“在看”,助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