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与免疫科团队在《中华传染病杂志》发表了最新新型冠状病毒治疗的药物研究。在这项题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阿比多尔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效性研究”中,研究团队回顾性分析了1月20日至2月6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134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未发现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阿比多尔具有改善症状或缩短呼吸道标本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的作用,认为其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确认。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上海市新冠肺炎的定点收治医疗机构。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是两种蛋白酶抑制剂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构成的合剂,商品名为克力芝。2000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虽然服用药物会带来腹泻、呕吐、血脂高等副作用,但由于抗病毒效果好、耐药屏障高,目前仍作为主要的抗HIV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值得一提的是,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也是此次疫情暴发之后最早被使用的抗病毒老药之一。
阿比多尔是前苏联药物化学研究中心研制的非核苷类抗病毒药物,于1993年在俄罗斯首次上市。该药物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广谱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甲、乙型流感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团队此前的研究称,根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阿比多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
此次论文中提到,目前新冠肺炎暂无特效药,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根据既往治疗SARS和MERS的经验和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推测,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可能对治疗新冠肺炎具有一定的疗效。而阿比多尔作为专门预防和治疗流感的药物,体外实验证实对SARS有效,在部分地区也被推荐应用。
因此,研究团队认为,及时评价上述两个药物对新冠肺炎的治疗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该项研究纳入新冠肺炎患者134例,男69例(51.5%),女65例,年龄为35-62岁,平均为48岁。这些确诊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均未使用其他具有潜在抗病毒活性药物。
这些患者均接受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一共被分为三组。第一组52例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2片,1次/12h,疗程为5天;第二组34例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阿比多尔200mg(3次/d),疗程为5天;第三组48例患者不服用任何抗病毒药物作为对照组。另外,因任何原因未能连续服用2天抗病毒药物的患者,视为未服用抗病毒药物而纳入对照组。
治疗效果显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2例(3.8%)发展为重症,2例(3.8%)发展为危重症;阿比多尔组33例普通型患者中1例(3.3%)发展为重症;对照组2例(4.5%)发展为重症。
阿比多尔组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的中位时间均为6天,而对照组为4天,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比多尔组、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和对照组患者呼吸道标本病毒核酸转阴中位时间均为治疗后7天。
纳入入院年龄、性别和发病天数等多因素分析后,仍未发现3组患者呼吸道标本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但高龄不利于病毒核酸转阴。
结果显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第7天病原核酸转阴率为71.8%(28/39),阿比多尔组为82.6%(19/23),对照组为77.1%(27/3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另外,在影像学方面,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22例(42.3%)、阿比多尔组12例(35.3%)和对照组25例(52.1%)患者治疗后第7天仍为进展表现。
不良反应方面,研究团队分析认为,在治疗过程中,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中9例(17.3%)出现不良反应,其中以恶心、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多见;阿比多尔组中3例(8.8%)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腹泻;对照组中4例(8.3%)出现纳差、腹泻等不良反应,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后有1例患者出现白细胞异常升高,考虑继发感染可能;三组各出现轻度肝功能损伤2例,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出现轻度肾功能损伤2例。
不过,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停药或给予对症支持后好转。
研究团队在讨论环节指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和阿比多尔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和加快病毒清除方面均未优于对照组。其中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这可能与使用的药物剂量或疗程有关。
不过,由于目前对于上述两种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尚无相关数据,该项研究初步采用了5天的标准剂量治疗方案,更长疗程或更大剂量方案的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探索。
但研究团队同时提到,也可能是上述两种药物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抑制效果确实不佳。
最后提醒大家,上班上学一定要戴好口罩
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
关注武汉疫情,您需要掌握以下知识】
遏制病毒的“机会之窗”正在关闭,新冠病毒不消失,会怎样?
超7.2万新冠病毒病例分析:粗病死率2.3% 最高为14.8%
中国科大新冠肺炎“炎症风暴”研究重大进展:发现有效阻断药物
六问武汉病毒研究专家
人造泄露传闻再起!网传武汉病毒所一研究生系"零号病人",官方回应!
疫情趋于平缓,病毒命名尚存分歧,传播线路日渐清晰,RO仍需再论
日本的新冠病毒公众防疫指南,简单明了!
细菌和病毒上了天怎么办?
潜伏期再延长,致死率需再议?帝国理工再发重磅报告
囚禁致命病毒的武汉P4实验室到底有多牛?
王炸齐聚武汉,离拐点还有多远?
历史信息
新冠病毒潜在中间宿主或为穿山甲 完整数据待公布
囚禁致命病毒的武汉P4实验室到底有多牛?
春暖花开,席卷中国的疫情在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新型冠状病毒首张彩照公布,致命恶魔原来长这样!
在飞机上感染病毒概率多大?示意图带你看清
计算机仿真程序告诉你为什么不能出门!
新冠状病毒扑朔迷离的身世,是谁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SARS病毒实验室泄漏事件十年记事,生物安全的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先不提双黄连能否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显然可以抑制智商
新冠状病毒疫情预测与发展,大流行风险或高于SARS
武汉出院患者 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治疗过程?
蛇?蝙蝠?水貂?新型冠状病毒究竟来源于哪种动物?
《柳叶刀》老年有慢性病史的男性可能更易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英双语)
同济新发现:亚裔可能更易感染新冠状病毒?勿断章取义别被标题了!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新冠状病毒疫情更难控制或因致命性更低
【最新】Science:华南海鲜市场“翻盘”了?恐不是新型冠状病毒发源地!
武汉封城:谁导致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除了吃货,果子狸、竹鼠、蛇...这锅谁背?
与时间赛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大范围传播风险有多大?
武汉疫情海报:敬畏大自然,共生才能共存
武汉的冠状病毒从哪儿来?又是怎样传染人类?来龙去脉或许很简单
最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217例!从病情病理到口罩选择,大众该如何预防?
防治新冠肺炎怎么吃才营养?戳我!
以史为鉴,敬畏自然
END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您的关注和转发,是对科学事业最大的支持!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点击“星标”,给予支持!点击“在看”,助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