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巴黎非饮用水系统检测出新冠病毒;《自然》:新冠肺炎患者出现症状前1到2天病毒感染性最强;基于生活废水检测的COVID-19社区流行研究取得新进展;中国研发COVID-19疫苗临床试验效果良好 可中和10种病毒。
法国巴黎非饮用水系统检测出新冠病毒
当地时间19日,法国新冠肺炎累计死亡病例增至19718例。巴黎市政部门当天宣布在城市的非饮用水系统中测出新冠病毒,虽然是“微量”但引发密切关注。法国总理菲利普和卫生部长维兰当天联合举行记者会,最新疫情数据直接在记者会上发布。法国当日新增死亡病例395例,累计死亡病例升至19718例,其中医院死亡病例12069例,养老院死亡病例7649例。目前法国仍在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为30610人,其中重症患者5744人。住院人数和重症患者人数继续缓慢下降。法国卫生总署署长萨洛蒙表示,管制措施正在发挥效果,呼吁民众不要放松戒备。巴黎的非饮用水系统当天检测出“微量”新冠病毒。巴黎市政部门管理的实验室在测试的27个采样点中的4个中发现了“微量”病毒,巴黎市政府随即暂停使用非饮用水系统。巴黎负责生态的副市长布劳尔解释说,非饮用水系统中的病毒痕迹极小,但仍可以检测得到,因此市政府方面决定采取“预防原则”,卫生部门将进一步分析这些微量病毒可能存在的风险。巴黎官方表示,巴黎的非饮用水系统从塞纳河等河流抽取,主要用于清洁街道、浇灌公园等,和饮用水不是一个系统,自19世纪以来两个系统就是分开的;饮用水系统目前没有检测出任何新冠病毒的痕迹,不存在安全问题,民众使用“没有风险”。法国总理菲利普在19日的记者会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卫生危机仍未结束,而疫情引发的经济危机才刚刚开始。他强调,管制措施实施前的社会状况不会被立即恢复;在疫情得到控制、医院恢复收治患者能力之后,才能考虑“解封”。他还说,“解封”后,法国公共交通系统有可能强制乘客戴口罩。(来源:中国新闻网)
《自然》:新冠肺炎患者出现症状前1到2天病毒感染性最强
中国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COVID-19患者在症状开始出现前的1到2天传染性最强。根据上周三发表在同行评议杂志《自然》上的一项小型研究,研究人员对广州第八人民医院的94名COVID-19患者进行了“病毒脱落”检查。
科学家们对这些患者进行了咽喉拭子检测,发现病毒数量在症状开始时最高,并在第21天逐渐下降到检测的最低值。这一发现与在香港两家医院和中国广东珠海的患者身上所做的其它小型研究发现是一致的。
该研究还从另外77对感染者与被感染者的单独样本中模拟了COVID-19的传染性。研究人员分析了从中国内外公开来源的配对数据,他们估计44%的传播发生在患者的症状前阶段,也就是在大量的家庭聚集和家庭外隔离等诸多环节中。
研究人员做出推断,这些患者的传染性开始于症状出现前的2.3天,而且会在症状出现前的0.7天达到顶峰。他们估计,这种传染性会在一周内迅速下降。
研究人员在文章中写道:“我们的分析表明,病毒可能在第一次症状出现前的2至3天开始脱落。我们迫切需要采用更加广泛的追踪标准,寻找症状出现前2至3天的潜在接触者,以便有效的控制疫情。”
新冠肺炎患者症状前2-3天开始传播病毒
这些发现与世界卫生组织之前的指导意见一致。该指导意见指出,感染者可能在出现症状前的1至3天就具有传染性而且检测结果呈阳性。在新加坡的几个病例中就发现了症状前的传播情况。
英国肯特州立大学的流行病学教授塔拉•史密斯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他认为这项研究证实了之前关于症状前传播的发现,以及感染者在开始出现症状时似乎有很高的病毒载量。史密斯说:“这似乎是他们最具传染性的时候。”
史密斯说,在流感和麻疹等病毒中也可发现症状前传播的情况,但在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其它冠状病毒中并未发现。
史密斯说,需要进行更多的检测,以确定症状前传播和无症状传播在当前疫情中所起的作用。这些发现也突出了采取保持社会距离等措施以防止这类传播的重要性。
她说:“为了防止你传播病毒,最重要的就是尽量避免与人接触、勤洗手、戴口罩。”
基于生活废水检测的COVID-19社区流行研究取得新进展
早些时候,克兰菲尔德大学(Cranfirld University)介绍了一项基于废水的流行病学研究(简称 WBE),为检测新冠病毒引发的 COVID-19 疾病的社区传播提供了一条特殊的思路。现在,昆士兰大学(UQ)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研究组织(CSIRO)的科学家们也取得了一项突破。
通过从两个处理厂采集的污水样品,并将之带往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其顺利找到了引发 COVID-19 疾病的 SARS-CoV2 病毒的 RNA 片段。
昆士兰大学教授 Kevin Thomas 表示,其借助 RT-PCR 分析法鉴别出了废水样品中特定的病毒核酸片段,然后通过测序进行了验证。
显然,此举意味着基于废水的社区内 COVID-19 传播预警系统迈出了有希望的第一步。
澳大利亚卫生部长 Greg Hunt 补充道:“COVID-19 废水监测试点工作取得的进展非常鼓舞人心,且有望进一步加强澳大利亚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期间的反应能力”。
换言之,基于这项工作的国家计划,或加强政府在鉴别和收容 COVID-19 案例方面采取更广泛的措施。
据悉,基于废水的流行病学(WBE)研究正在成为一项相当可行的工具。其不仅能够追踪病毒的爆发,还可追踪社区内的超级细菌、药物滥用、甚至肥胖等水平。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将新方案从实验室推向现实,比如打造一款可部署在污水处理厂的廉价型远程传感器,以快速、轻松地检出样品中的成分。
同时,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将通过开发相应的技术来进一步提升见解的精确度,以期更早地得出结论。CSIRO 首席执行官 Larry Marshall 博士称:
“我们希望最终不仅能够检出 COVID-19 的确切区域,还能够倒推出大致的受感染人数。在免去针对个人的检测的同时,还可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有关部门将如何控制这类流行病”。
有关这项研究的详情,即将发表在近日出版的《全面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上。
中国研发COVID-19疫苗临床试验效果良好 可中和10种病毒
前不久我国研发的COVID-19新冠病毒疫苗进入临床阶段,日前科研人员公布了其中的灭活疫苗的详细数据,效果良好,可以中和10种新冠病毒。对付COVID-19新冠病毒疫情,最好的方法还是疫苗,目前各国都在加速疫苗研发,其中中国走的最快,有2种疫苗进入了临床阶段,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院士团队牵头研发的创新性重组疫苗产品——重组新冠病毒(腺病毒载体)疫苗正式进入II期临床试验。
另外一种疫苗则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开发的灭活疫苗,直接进入了I、II期合并临床试验。
目前全球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都没有详细的数据公布,不过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灭活疫苗除外,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在bioRxiv公布了COVID-19灭活疫苗的保护力文章,透露了疫苗的具体效果。
根据健康博主@子陵在听歌的分析,,在动物接种之后,COVID-19灭活疫苗不仅安全,而且获得了高滴度SARS-CoV-2特异性IgG抗体,接种6周后血清中和滴度高达EC50 10e4,显著高于之前文献报道的康复患者血浆,而且免疫血清反应广谱,可以中和10个种不同SARS-CoV-2毒株。
整体来看,这次的灭活疫苗是一个十分成功的疫苗开发,该研究评估疫苗的方法也很全面,除了血清中和、T细胞应答、组织学,更重要的是攻毒保护作用十分高效,且安全性良好。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TechEdge
科技 点亮未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分享“票圈”,逢考必过,点亮“在看”SCI录用率提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