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传染病专家在印度感染新冠肺炎去世:已打两针疫苗
研究称大剂量维生素D未能改善中度至重度COVID-19患者的病情
MIT研发出纳米手电筒 有望协助生产能够检测病毒的便携设备
关注视频号,发现更多精彩
01
美国传染病专家在印度感染新冠肺炎去世:已打两针疫苗
根据印度卫生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当地时间5月5日8时(北京时间10时30分),过去24小时内,印度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82315例,单日新增连续14天超30万例,累计确诊已达20665148例,现有活跃病例3487229例。同时,新增死亡病例3780例,创下新高,累计死亡病例已达226188例。
近乎崩溃的疫情形势之下,受伤的已经不仅仅是印度本国国民。
5月3日,美籍印度裔传染病专家拉贾德拉·卡皮拉在印度感染新冠肺炎后死亡,尽管他是打过疫苗的。
据悉,卡皮拉在不久前从美国回到印度北方邦的加济阿巴德,以便照顾年老的岳父,而在出发之前,他已经完成了两针辉瑞公司的新冠疫苗注射。
然而不幸的是,这并未保护他在印度免于新冠病毒的感染,最终不幸去世,这也引发了外界的普遍关注。
辉瑞公司的新冠疫苗是与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BioNTech)合作研发的,属于mRNA型疫苗。此前三期临床试验最终数据显示,其有效性达95%,65岁以上老年人有效性94%以上。
卡皮拉在印度德里大学拿到医学学士学位,在印度执业一段时间后移民美国,1973年进入新泽西医科及牙医大学学习,1976年进入该校附属医院工作,越南战争期间还曾经日本冲绳担任美国陆军助理医务主任。
新冠疫情出现后,卡皮拉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并在去年6月做过有关利用抗体治疗新冠肺炎的演讲。
关于印度目前在肆虐的双重和三重突变毒株,以及它们的特性,我们已在早前的文章中有具体介绍。
02
研究称大剂量维生素D未能改善中度至重度COVID-19患者的病情
研究人员近日对240名患者进行了一项临床试验,这些患者在入院时获得了20万IU的维生素D3。补充剂并没有缩短住院时间或影响需要重症监护的比例。入院时给予大剂量的维生素D能否改善中度或重度COVID-19患者的病情?根据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项巴西研究,答案是否定的。
这篇文章报告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这种研究被认为是评估药物疗效的黄金标准。它是在FAPESP的支持下由圣保罗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他们在2020年6月至8月期间招募了240名在圣保罗市综合医院和Ibirapuera野战医院治疗的患者。
“体外研究或动物试验以前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维生素D及其代谢物可以具有抗炎和抗微生物的作用,并能调节免疫反应。我们决定研究在急性病毒感染的情况下,高剂量的物质是否能产生保护作用,减少炎症或病毒负荷,”该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Rosa Pereira告诉Agência FAPESP。
志愿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被给予维生素D3,单剂量为20万IU,溶于花生油溶液。另一组只给予花生油溶液。所有参与者都按照医院治疗疾病的标准方案进行治疗,其中包括给予抗生素和抗炎药物。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看急性补充剂是否会影响这些病人的住院时间,但研究人员也想知道它是否会减轻进入重症监护室(ICU)的风险。在这些临床结果中,没有观察到各组之间的明显差异。据 Pereira说,这项研究首先是为了评估对住院时间的影响,需要有更多的志愿者来对死亡率的影响进行科学上可接受的估计。
她说:“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说没有迹象表明要对来医院就诊的COVID-19重症患者进行维生素D治疗。”
对于研究作者Bruno Gualano来说,这些发现表明,至少目前还没有治疗COVID-19的“灵丹妙药”。他说:“但这并不意味着持续使用维生素D不能产生某种有益的影响。”
理想的剂量
Pereira目前正在领导FM-USP的一项研究,以了解具有足够循环水平的维生素D的受试者是否比那些营养素水平不足的人更好地对抗SARS-CoV-2感染。
她解释说,血液中维生素D的理想水平和每日补充剂量因年龄和整体健康状况而异。老年人和包括骨质疏松症在内的慢性病患者每毫升血液中应超过30纳克(ng/mL)。对于健康的成年人,20纳克/毫升是一个可接受的阈值。
Pereira说:“理想的方法是逐个分析,如果有必要的话,通过血液检查定期定量,如果发现缺乏,则进行补充。”
03
MIT研发出纳米手电筒 有望协助生产能够检测病毒的便携设备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一个芯片上建造了一个纳米级手电筒,他们认为有朝一日可以制造出可以作为传感器使用的手机,能够检测病毒和其他难以置信的小物体。研究人员用来设计芯片上的纳米手电筒的方法也可能被用来制造其他各种具有不同光束特性的微型手电筒,以创造出用于各种应用的设备。
科学家们说,他们可以根据需要制作一个宽大的聚光灯与一束集中在一个点上的光束。
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努力通过观察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识别一种材料。使用光来识别一种材料需要将一束光照到目标,然后在光穿过材料后对其进行分析。所有材料与光的相互作用都不同,这样一来,通过材料的光可以提供该特定材料的指纹。
科学家们说,如果他们能够将多种波长的光照到一种材料上,并捕捉每种颜色的光与它的相互作用,他们就可以收集到一个更加详细的指纹。目前,这一过程使用的是光谱仪,但它们的体积相对较大。缩小光谱仪的尺寸会有好处,例如使设备便于携带,并能实现更多的应用。
多年来,在检测和分析通过物体的光的传感器的小型化方面已经取得了进展。但在手电筒本身的小型化和塑形方面却做得很少。通常情况下,光是由一个微型设备提供的,如激光器,它并不像传感器那样被集成到芯片中,麻省理工学院利用目前在微电子行业中使用的现有制造技术创建了他们的设备。
由于他们的设备使用常见的制造技术,他们相信这种方法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大规模的部署。这一突破可以使工业界在一个芯片上创建一个完整的传感器,包括光源和检测器。该团队说,他们的工作代表了在使用硅光子学来操纵微芯片上的光波进行传感器应用方面的重大进展。
Science视频号
按此关注微信视频号
Science科学
了解未知 开启认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Science科学英语平台
THE SCIENCE OF EVERYTHING
按此关注英文公众号
TechEdge
科技 点亮未来
按此关注中文公众号
◢ 豁然开朗请打赏 ◣
分享“票圈”,逢考必过,点亮“在看”SCI录用率提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