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著名作家童伟格分享个人经验与创作心得;爱尔兰青年作家科林·巴雷特新作首发!各地邮局、报刊亭均有零售;邮局订阅邮发代号:4-4;网购请搜索微信小程序或淘宝店铺“萌芽小铺at萌芽”。
头条
童伟格x《萌芽》:《不放弃地凝视》
台湾著名作家童伟格的短篇小说集《王考》最近首次在大陆出版,在访谈中,他分享了创作《王考》及参加“字母会”写作团体时的心得体验,并给出关于文学研究与小说精神的看法,认为文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对人之共同体感进行不放弃的修复。
小说
[爱尔兰]科林·巴雷特《不问客从何处来》亚可 译
在寒冷的十一月,艾琳开车等在车站,接抑郁症住院的穆尔特回到他叔叔纽金特的家里,他们遇见穆尔特的哥哥杰米和女友莎拉,又说起艾琳一家的事情,小镇里的生活虽然单调,然而就像是滚下山的石头,“一旦启动就停不下来”……
王笑迪《元鱼面片》
李家安从国外回到甘城,参加了自家与叶、李二家例行的新年聚会,三家的友谊持续了几十年,每年大家都会在钢厂餐厅吃一道元鱼面片,父亲带酒,叶叔叔结账,董叔叔提供场地,各表心意。年复一年,三家各自的和谐与平静下其实都各有苦经……
专栏
#奇怪的人#
沈大成《人形尘埃》
小朋友在临睡前要听妈妈讲故事,妈妈给他念了一本由真实故事写成的书,名字是“人形尘埃”,书里讲到一个由灰尘组成的星球,以及那里的“灰”前往各个星球冒险的经历……
#三角关系#
库里里《客观语言》
苏格拉底的“完美语词”与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都指向一种纯粹“客观”的语言,幻想它们与表达的对象紧密锚定,从而以同一组意象唤起每个人的相同情感。但作者以《哈姆莱特》的多种解读为例,指出人们其实会对相同语词产生不同理解,每一种都可能既符合逻辑,又不等于客观真相。
散文
汪月婷《不良教育》
站在属于个人经验的互联网废墟之上,我回望自己在互联网上最早期的际遇:我与一些人在百度贴吧相遇,本能使我始终没有成为其中一员,没有与他们分享过相同的情绪,只是用目光追逐他们的生活,但这样遥远的关照也的确滋养了我。如今,虽是盛筵难再,但我仍然对他们的命运抱有好奇,渴望在废墟上拾刻当年的瓦砾。
王侃瑜《丛林逃逸》
我和大学同学M成为同事后,她待我热情温暖,做了室友后更仿佛是另一个女主人。一个夏天,因为家事繁杂烦心,我和M一起去泰国和越南度假,但渐渐发现,我们的性格和处事风格都完全相反,一次“丛林飞跃”的经历更是令这次不顺心的旅行成了一场忍耐,人与人的相处终究是复杂的事。
陈又津《三少四壮集》
本文节选了作者所写的五篇短文,分别讨论了有关台湾文学奖参赛评奖、书籍腰封推荐、网络专栏写作、担任文学奖评审、做自由工作者的必备要素。五个片段既有对文学大环境的犀利思考,也分享了诚恳耿直的个人体验。
曹姮《光与影都结成了果》
我在台湾独居念书,一直把情感视若志业、工作与本命,虽然被折磨但也甘心接受。但在因学业压力和情绪问题开始寻医治病后,我恍然发现,情其实是一个可以用医学轻易阻隔的存在,爱也可以被轻易调整和消除,我为此不无悲哀,但也感念于自己的康复,重新拥有气力,带着过往的光与影慢慢地走下去。
惊奇
#公开课#
[美国]梅雷迪丝·瓦德曼《疫苗竞赛》 罗爽译
疫苗接种的原理简单,但制造疫苗的过程却历尽波折和风险。作者不仅将脊灰疫苗的研制过程、制作疫苗时使用的WI-38细胞的诞生娓娓道来,更令我们看到,这不仅是和病毒的生死战争,也是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反复交锋。
#惊奇乱讲#
惊奇组《我们不听流行音乐》(下)
随着时代的变迁,音乐的载体、形式与内容也悄然改换面孔,似乎一切都朝着“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的方向走去。当摇滚融入流行,小众乐队式微,如何去看待音乐中情感与技术的权衡?如何看待音乐,尤其是非流行音乐,在当下的意义与价值?
连载
不日远游《西环路猜想》(三)
在我们大三时,明浅和李浮结婚,我想这是因为他是一个作家,所以行为与众不同,也正因此,他提前经历了人生时间节点,下一步就进了精神病院。当时明浅跟我说,他认为结婚后他会幸福,但婚礼当天,他却消失不见了……
萌星月报
张心怡《虚构的羊》
“我”写的大部分“东西”似乎没离开过过去的困惑,童年的、家庭的、身体的,这些羞于启齿的经验和想象落在纸上,汇成作品集,令“我”既欣慰,又羞耻。
新概念
#参赛作品选登#
周灏《清醒症》
她患上了最近爆发的传染病,症状是情绪低落。在家休息时,她与加缪戏剧中的古罗马皇帝卡利古拉有了交流,知道此事因他而起,与此同时,疫情愈发严重,全国陷入了绝望之中。她无法再置身事外,决定劝说卡利古拉中止这一切……
#新概念书写#
邹芷琦《收藏感受的旅人》
我凭借《三棱镜》进入“新概念”复赛,为此翘掉市质检去往上海,同学夸我厉害,我亦对来过很多次的上海心怀向往。虽然有些感受在旁人看来是“矫情”,但我心甘情愿将其珍藏在文章中,因为这种敏感恰恰是我抵达河底看到金砂所必要的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