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萌芽》在桐庐中学



十月初的上海很热,夏天似乎仍在延续。平日里,伴随着时隐时现的求职压力,我在实习的地方与学校间奔走,夜深时躲在安静无人的地方写一段稿子,日子过得很快。这天,桂老师忽然问我有没有空,说《萌芽》杂志社又收到了邀请,他想带我前往浙江省桐庐中学做场讲座,与那里的同学们聊聊文学创作和新概念作文大赛。我突然有些恍惚——算起来,上次和桂老师一起去做讲座,一晃已有两年多。两年多的时间里,很多人和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好在这些变化不断影响着我对生活与文学的认知。
等到我们坐上南下的火车时,天气已经转凉。桂老师不巧赶上咽炎发作,嗓音有些沙哑并时而咳嗽,人也显得憔悴,但仍揣着一袋子药片和含片,对即将到来的讲座充满期待。从拥挤的上海来到桐庐这座依山傍水的小城,我们都感到分外爽快。桐庐中学的陆老师将刚下火车的我们载到学校。路上,桂老师询问讲座的规模,陆老师答,也许会有三五百人,这令我们吃惊又振奋。这两年,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想要在高中组织起如此规模的文学活动委实不易。桂老师又问,这些学生是老师挑选的,还是自愿参加讲座的?陆老师说,今天本是星期天返校日,我们将要见到的同学,都是自发报名,提前返校参加这场讲座的。我们比同学们先一步到达报告厅,看着面前浩荡整齐的空座位,想到将来工作后应该很难再参加这样的活动了,我忽而产生了些许若有所失的感受。

讲座开始后,桂老师先简单介绍了《萌芽》杂志和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历史与现况。就着这个话题,我聊了聊过去自己参赛的历程,感慨当年从写稿到投稿看似只需几天的时间,背后却是持续多年的阅读与练笔。这两年,我还参与了一些杂志社的看稿工作,于是从一位审稿者的角度出发,和同学们谈了些参赛和写作过程中最基础的注意事项,并建议同学们在撕下报名表准备动笔前,记得多看看杂志上刊登的小说和散文。在我发言结束时,桂老师已经吃完一包含片,重新拿起话筒后,声音越来越响。他依旧首先谈到“作者意识”的重要,从一些案例出发,说明了为何不考虑对象和信息差的“自说自话”根本无助于传递或许作者本人相当看重的情感和经历,也由此开始引导大家渐渐认识到文学之所以存在的价值,正在于它能进入那些新闻报道、短视频、观点和态度所无法介入的领域。

桂老师以日常经验和卡夫卡的作品为例,通过对照让同学们理解了文学的任务本不在于复述已经发生的事件,而是致力于捕捉和描述某种可能的存在,也正因此,它才能帮助我们理解生活和自身。正如他接下来强调的那样,往事本身其实并不重要,真正需要去思考和书写的,是你如何去回忆、消化和作出解释。而在面对他人的时候,我们如果将明明本不相同的声音、腔调和习性脱离经验和观察地简单化约为脸谱化的人物造像,指望借此“典型性”得出什么隐喻和结论,那就同样走向了文学性的反面。

在最后的交流环节,有同学以《百年孤独》为例,谈及了方才讲座上所提到的要抵抗住将自己代入到喜欢的人物身上或是出于某种好奇和向往而沉溺于虚假情境中的诱惑,走出舒适区的问题。更有同学提问,《萌芽》杂志封底印着的“文艺风向一直在变,文学的理念未曾更改”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时,坐在一旁的我同样陷入了思索,头脑中翻涌起这些年来学习、创作、不断自我推翻的经历,以及耳闻目睹的行业内的各种情况与变化。等我回过神来的时候,讲座已经结束了,但我又看到几位同学脱离了涌向门口的喧闹人群,朝着我们走来。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黎稷欣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购买《萌芽》直通车 🛒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

《萌芽》2021年11月刊

《萌芽》2022年全年刊物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