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主义的世界中,从来都是利益优先。
假设有这么一个地方,它能恰好满足生产所需要的市场,土地和低廉的劳动力,那么这个地方对于资本来说就是天堂。
印度就是完美符合资本一直寻找的那个地方。它有庞大的人口数量,低端的消费结构,持续增长的经济。这些都完美俘获了每个希望扩大市场的外企。
但事实证明,印度非但没能成为投资者的天堂,反而成为了困住外企的泥潭,让无数投资者的钱在这里都打了水漂,两千多家外企皆在印度苦苦支撑,
在印度,执政党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一视同仁”。不论你是外企中的无名小卒,还是国际知名的龙头老大,印度都真正做到了“全部收割”。
精准演绎了什么叫”大鱼小虾一起吃“的绝佳胃口。
在印度政府这种强大的打击能力面前,无数外企也只能及时止损,迅速撤出印度市场。
印度政府到底做了什么,才会让无数外企头疼不已?这篇文章或许会告诉你想要的答案。
美国:在印度乐不起来的可口可乐
早在20世纪中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就在同一时间段同时进军了印度市场。
但是当时的印度刚刚独立不久,物资水平极为困乏。别说购买可乐了,就连一个小小的冰淇凌都是极为奢侈的存在。在这种低购买力的环境中,可乐的销量自然不能够达到预期标准。
看到这种情况,百事可乐率先表示“我不玩了”。于是迅速撤资撤人,离开了印度市场。
没有了死对头的可口可乐,也逐渐在印度做到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但是,被称为“外企收割机”的政府根本不会让这种舒坦日子持续很久,当可口可乐终于在印度市场站稳脚跟的时候,印度政府表示“养肥了可以杀了”。
就这样,1974年,印度政府对外颁布《外汇管理法案》,其中要求外商持股不能够超过40%。可口可乐按照常规的处理办法,将公司进行分割,却被印度政府统统打回。无奈,可口可乐因为无法适应这份法律,选择退出印度市场。
等到1991年,可口可乐公司重返印度的时候,麻烦又接连不断的来了。
先是2002年,可口可乐在长满了青苔的岩石上做广告,印度政府指责其破坏了岩石表面的微生物,并对其进行处罚。
2003年,印度方面表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家公司,在其生产的饮料中添加过量的杀虫剂,对于可口可乐的坚决否认,印方则表示交出配方就可以进行查证。
但是谁都知道,可口可乐的真正配方对外是绝对保密的。这项不可能达成的和解,也让可口可乐的销量遭到重创。
2004年,可口可乐被投诉污染水资源,代价是关闭了南方的一家生产厂。
2014年,北方的一家工厂再次被投诉用水过多,结果是被吊销了该公司的生产许可证。
无论可口可乐公司有多努力,却始终难以攻克的印度市场。对此,甚至有人开起玩笑说,“在全世界都游刃有余的可口可乐,在印度却乐不起来”。
这句玩笑话也一句道出了,即使是世界知名大厂,在印度也一样施展不开拳脚。
中国:被狠宰的智能手机公司
随着我国的用人成本上升,国内的许多知名大厂,也将目光放到了用人成本更加低廉的印度。借助中国的发达的制造业,曾几何时,中国企业在印度确实赚到了钱。但是印度政府对待外资,一贯实行“养肥再宰”的战略。
基于这种“强取豪夺”的营商环境,小米、OPPO等国产手机也集体在他乡遭遇困境。
倒霉的先是OPPO。
在2021年,OPPO就被印方指控涉嫌逃税,被接受调查,结果是开出了37亿人民币的罚单。
随后被拿去开刀的是小米。
2022年1月份,印方指控小米逃税,并开出5亿元的罚单。
4月份,小米爆出自己的子公司在印度遭遇资产扣押,涉及金额高达48亿元。
只能说,印度政府在这方面确实是一视同仁,不管是谁,先罚再说。
日本:帮修路还得倒贴钱
如果说可口可乐只是时运不济,那么日资企业在印度打的则是地狱副本。
在2017年的时候,印方提出要升级铁路系统,为了和我国争夺这个大客户,日方在竞标的一开始就将价格压得很低,并且提供了其他的附加筹码,只为拿下这个大项目。
等到终于将这块香饽饽抢到手之后,才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一块美差,而是一块烫手山芋。
因为在印度要想修建铁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土地征用”。并且根据印度的法律条文规定,土地征用必须要经过土地所有者80%的同意,方可征用施工。
但是重口难调,要想得到全长508公里土地所有者80%的同意,无异于是自讨苦吃。
因此,从17年竞标成功至今,日本只修建了10公里的铁路,6年修了10公里,照这个进度,在法律条文不修改的前提下,要想修完508公里的铁路干线,指不定得修到猴年马月呢。
韩国:在印度苦撑十二年,依旧落荒而逃
那边日本在印度表演哑巴吃黄连,这边韩国也和印度上演了什么叫做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浦项作为韩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在本国的劳工成本上升之际,一下子就看中了印度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而印度为了发展经济,正在广招外资。
两者一拍即合,迅速签订了合同,并且预计投资120亿美元,用来建设大型联合钢厂。但令浦项意想不到的是,接下来的局面会如此难缠。
先是政府的审批效率极慢,为了一项文件东征西走的到处跑了好几个月,最后还是没完成。
其次是难兄难弟日本也遇到过的难题——征地问题。政府官员的腐败尚且可以用钱填满其胃口,但是一些钉子户却让人实在头疼。
更不必说,除此之外,还有环保组织的趁机“敲诈勒索”,以钢铁厂污染环境为由,索要150亿卢比的环保费。
就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了十二年,钱没挣到不说,倒是收获了满腹心酸。终于,在2016年浦项宣布放弃该项目。
印度“自断前程”式的营商环境,究竟有多糟糕?
“在阻止印度崛起这一方面,没有人比印度自己做的更好”。
截至到2022年7月,又有1777家在印度注册的跨国公司逃离了印度,而全印度注册的跨国公司总共也就5068家。
这种自上而下,全民排外式的“宰客之道”,让无数趋之若鹜的外企,来了后最终又选择离开。
那么造成这种恶劣营商环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想概括起来,无非是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腐败的风气已经弥漫在印度政府的每个角落。“捞钱”,是每个官员上岗后无师自通的课题。
这种自上而下的贪污腐败,让有关外企投资所需要审批的文件,用时要比经合国家的平均时间长一周。
其次,是落后的基础设施。
在印度建厂时,接水接电也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这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进一步的拖慢了整个的生产进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得原因,就是税务问题。
高关税壁垒对于外资企业就像一堵围墙,需要耗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打通进入。
除了上述的几点之外,土地问题,劳动力的素质低下,印度的分裂和环境保护主义的盛行,也让印度的营商环境雪上加霜。
小修小补的经济改革,救不了混乱的印度市场
针对印度糟糕的营商环境,印度的一些执政人不是没想过解决之道。
莫迪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就曾对该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比如设立外资快速投资通道,提升投资额度等一系列的措施。
但是这种不触及根本问题的经济改革,就像是一场小修小补,治标不治本。
在这种小打小闹式的改革中,印度的营商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很快,又沉入到混乱无序的泥潭之中。
这种糟糕的营商环境,既损害了外资企业的利益,又阻断了本国的经济增长。
只能说,印度要想真正的发展起来,跻身经济强国的行列,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汽车压不死,铁钉钻不穿的虫子你见过吗?
5万年前的冻肉还能吃吗?北美发现了一具5万年前野牛尸体
中国通往俄罗斯的列车,为何在进入俄罗斯境内时,要停留几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