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Hi科普”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百科趣闻
在北宋以前,人们还没有种植棉花,冬天没有棉衣棉被,古人是如何扛过去的?其实那个时候的过冬方法,在今天的一些农村仍然在使用!过冬的方式无非就只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靠能源取暖,二是靠衣物保暖。现在我们的能源非常发达,电暖器、空调、天然气、煤炭都非常多;在冬季保暖衣物上,棉衣棉被更是常备,甚至还有貂绒、羽绒等层出不穷。但是即使如此,全球范围内依然有170万人会因为寒冷而死,30万人因为炎热而死,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因为贫穷,没有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取暖方式的变革。
唐代最能代表贫苦大众的诗人杜甫就曾描述过,农历8月,家里突然漏雨,他感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意思是,麻布被子盖了多年,像铁板一样又冷又硬,孩子睡觉不老实,还把被子给蹬破了。
要知道农历8月也才是刚刚入秋,只是下了一场雨就这么冷,可见到了冬天,普通人的日子有多艰难。当然了想要活着度过冬天,光靠破麻布、破被子那肯定是不够的,有条件的家里还会用羊皮羊毛做衣服,保暖效果会好很多。那要是家里没有羊,也不会打猎的农民,那就只能想办法从能源方面取暖了。古代的能源并不丰富,只有3种,那就是木炭、煤炭和干柴。木炭取暖效果最好,但是穷人用不起,白居易的《卖炭翁》就是这么写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的人自己都舍不得用,还要想着让天气更寒冷一点,好多卖一些炭。至于煤炭因为容易中毒,所以一直没有普及,到了宋神宗时期才有了大规模使用。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能选择捡干柴为生,普通人家在一年四季都会有意无意地多捡柴,然后堆在房屋附近,毕竟任何时候都需要烧柴做饭,冬天还需要用来取暖,消耗更大。直到现在,在很多山区或者农村,人们依然还保留着这种生存之道,不过把柴火堆在房屋附近还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引起火灾。可能你会觉得奇怪,古代没有环境保护的概念,为什么大家不砍树取暖,只能捡柴呢?这是因为早在西周以后,当时为了限制资源开发,就将皇帝统治下的一切都算作是皇帝的私人财产了,于是有了“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的法律规定。
想要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损耗,人们还发明了各种火墙、火炕、壁炉以及火炉取暖。明朝开国文臣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还写过自己小时候家里贫穷的经历,说自己在冬季,顶着寒风,背着书箱,皮肤冻裂了都感觉不到,到了学堂,用热水冲洗,再拿棉被裹上才能暖和一点。
点击下方👇“Hi科普”关注公众号
获取更多百科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