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耀华 | ​记忆中的王唤柳老师



▲李正阳题
那是一个久远的年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在小池镇中小学读高一,王唤柳老师是我们班化学老师。当他第一次走进我班教室讲台时,记得他给我的印象是,修长的身材,一簇青年头发青年装,走起路来略有两边倾,步伐稍有弹性,充满青春活力,他的打板和气质有点象“五四”运动时期的热血青年!看上去他的眼睛似乎有些近视,但没有带眼镜,也许书看多了的缘故吧!
文革的尾期,在学生们的心目中读书是无用的,毕业后反正是要奔赴广阔农村!当王老师上化学课时,老师台上讲,同学们在台下是叽叽喳喳,王老师在黑板上写满了烃烷的分子,我是一窍不通!王老师越讲我越听越糢糊,但王老师依然是讲得那么认真,那么使劲!我心里暗暗地想着,老师啊你这是对牛弹琴,你太累了!那时期的学生也确实难带,老师难当。
也许是因为我有点好文,但有件事使我对王唤柳老师产生了一种敬佩之心。教学楼的大门一侧有一块简易的宣传栏,那是老师们用信纸写的文章,都是杂文。有两篇文章我感觉写得非常好,一篇是余础白老师的,一篇就是王唤柳老师的。余老师是一位读老书的老先生,文章有点刀笔精华,像鲁迅先生杂文的风格。王唤柳老师文章的题目记得好像是“红贡的功能”。王老师是教化学的,他以化学的角度来论述、说理,文章的内容由于时间的久远我己记不清了,先生文笔很好,文彩飞扬!我那时由于学生时代的幼稚,认为一位化学老师怎么能写出比语文老师还要好的文章?

自七六年毕业离开母校,事隔二十年后,在黄梅一棉我又见到了我的老师王唤柳。那时我在一棉党办搞宣传工作。那是一九九七年上年,王老师来到一棉采访,中午领导安排我陪王唤柳老师到厂门口餐馆吃便饭,师生相见格外亲和!王老师还是那样清廋文雅!但额上已爬上了几许纹路,带上了眼镜。在闲聊中得知王老师已弃教从文了,搞专业编剧。那时我正好写了一篇通讯,题目是“再铸银丝的輝煌”。文稿没带身上,只好把大概内容说给老师听,请老师指点,但老师沉默片刻,给了我的肯定:“可以,很好!”弄文者,文辞、文彩那是功底,文章内容那是思想,也许王老师肯定了后者。后来我这篇文章发表在《鄂东文学》杂志上了。感谢老师的鼓励!
临别时,王老师送给了我一本他出的书《跨越雷池》。事后我在家认真拜读,非常感人!此书有序为证:
王静平:“……继《黄梅潮》这本报告文学集后,作者又写了《跨越雷池》,初阅全书原稿,感谢这些企业家,乡镇党委书记,医院院長,小学校长,派出所长和优秀支书,他们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兢兢业业,为人民办事,为百姓创效益,他们的形象光彩照人。初读之后,我也感到作者的第二本书,比第一本书,更趋向可读性强,文学性强的风格了……1994.3.18写于行暑” 
程运铁:“……本书作者王唤柳同志,是从事专业编剧工作的,这几年在基层深入生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报告文学素材,己出版了《黄梅潮》,这次又写出了《跨越雷池》。我希望作者今后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一九九四年三月于水果湖”
自从那次黄棉一棉师生一别,又是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没见过王唤柳老师了。去年在“黄梅县美术家协会”群中,我看到一些老师们在山区写生,看到了王老师的相片。我的先生虽然青丝已换白发,书生老矣,但看上去仍然是那样精神,挺拔,文雅!王老师,您还好吧?念!
2021.6.8晚写于小池
【作者简介】 阮耀华,中共党员,黄梅小池人,七六年高中毕上山下乡当知青,八O年黄冈技校毕业,分配在黄梅一棉党办搞宣工作,曾在省地报纸刊物上发表过通讯报道、剪纸、书法,二OO二年下岗,现为黄梅美术家协会会员。
【链接】王唤柳 | 黄梅籍外交官田锡进
阮耀华|青春不再
黄洪雨 | 最忆老家的板糖
破额山前碧玉流 不在黄梅 在广西这里
房屋建筑的领航科技产业--轻钢装配
何国彩│民间故事三则
蒋国雄 | 走进“爱丘山” 品味 “阅山书馆”
王唤柳 | 徜徉爱丘山 筑梦新田园
程春华 | 常建与西山有缘
母亲身亡 舅舅硬要他赔60万
聂铁贞 | 嵌在鄂东的一块金石
於水华 | 黄梅民间故事
鄂东黄梅惊现特大龙舟
黄梅人心灵深处…
朱文龙|大河坝村民智擒入室“盗窃贼”
商金桥 | 母亲节忆母亲
弘度 | 黄梅侠士张五风
程春华 | 黄梅太子街 中药名医王凤高
祖父山俨公
鲁绍友│思念母亲
涂明华|缅怀黄梅籍杏林女杰石美玉
你要出书啦!快来荐稿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顾问:周慧  刘光天
主编:李滨
委员(按姓氏笔划顺序):文战华、王汶柱、石阳艳、龙静、朱文霞、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柳景钢、桂文林、聂铁贞、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蔡群
执行副主编:龙静  柳景钢
联络部(按姓氏笔划顺序):文战华、王汶柱、石阳艳、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桂文林、聂铁贞、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蔡群(负责人\聂铁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