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阳题
我第一次看戏是1953年春节过后大约三月份的某一天晚上。那时我们住在黄梅县城称之为小南门的地方,离县大礼堂的直线距离大约百来米,所以顺风的时候,可以隐约听到大礼堂里演戏的锣鼓声,在母亲的建议下,奶奶带着我去看了一场戏。不过,年龄实在太小,那场戏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是什么戏,我也不知道,但估计也不是黄梅戏,因为如果是黄梅戏的话,就不会安排在县大礼堂里演出。
我看的第二场戏,才是真真切切的黄梅戏。那是1956年的暑假,地点在黄梅县县剧团的戏园里,戏的名字就是当年风行全国的《天仙配》,由黄梅县剧团演出,一号女主角叫龚丽华,名字很好记,但一号男主角的名字就忘记了。我对黄梅戏的认知是从天仙配开始的。
天仙配是一个传说的故事,说的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在南天门观望人间,看见卖身葬父的董允孤苦伶仃去上工,心生恻隐之心,偷偷下凡,与董允结为夫妻,后被玉帝胁迫上天,分离之时,七女写下血书:“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据说这个孩子就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朝鼎鼎有名的大儒董仲舒。
这个戏最初的名字好像是叫《槐荫树》,因为七女和董允在槐荫树下成亲,又在槐荫树下分离。楚剧则起名为《百日缘》,因为她们的婚姻延续也就是当长工的那一百天。1954年华东五省市文艺汇演时,安徽省安庆市黄梅剧团赴会演出,由于剧情的主题就是仙女下凡与人婚配,所以定名为《天仙配》。这出戏在汇演中大出风头,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起获得大会的特等奖,后又都被搬上了银幕。
电影《天仙配》在全国放映后,引起巨大轰动,我们的家乡黄梅县,人人都以能哼上几句“飘飘荡荡天……”或“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而自吹。
黄梅戏《天仙配》之所以演出如此成功,固然与故事情节的悲欢离合有关,但更重要原因是演员的出色表演。一号女主角叫严凤英,一号男主角叫王少舫,都是现代黄梅戏的开创者。
黄梅戏的起源是黄梅县的采茶调,《打猪草》就是原汁原味的采茶调。但是,采茶调的旋律过于单调,缺少韵味,《打猪草》开始听还过得去,听长了就乏味。所以,真要把黄梅采茶调搬上舞台,非要进行改革不可。也就是在保持黄梅调的主体风格的前提下,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拓宽旋律,加强变化,让观众能够获得更舒心的享受。
严凤英不甘心现状,一心要改进采茶调,在师兄王少舫等人的支持下,开始了黄梅调的改革之路,终于在华东五省市文艺汇演上一炮打响。有人评价严凤英的那句“我愿与君把婚配”的“配”字,那是唱得既害羞又大胆,既含蓄又放纵,既温柔又火辣,不能再好了。不信,你可以把老电影《天仙配》调出来听一听,我听了,确实有此感受。从此,黄梅戏便成为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个地方戏剧,与越剧、豫剧等齐名。所以,黄梅戏起源于黄梅,但发扬光大的则是安徽的安庆市,开山鼻祖是严凤英王少舫等人。
作为黄梅戏的老家,黄梅县剧团当然不甘落后,急忙赶排了《天仙配》,趁着热闹,在戏园里演出。于是父亲带着我看了一场《天仙配》。
老戏园在县城的东街,后背是黄梅有名的乱石塔,据说塔底下镇压了一条恶龙,才保得黄梅的风调雨顺。戏园比较小,大约有二十排座位,每排二十个人,因此满场也只容纳四百人,在《天仙配》热潮中,根本就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所以要卖出很多站票,靠墙的走道站满了人,后来的就站在最后。
这个老戏园,后一排比前一排都要高那么一点点。我们看戏的那一天,后边站的人实在太多,演到最精彩的时候,站在后边的人往前拥挤,竟把后边几排椅子都挤动了,一直波及到十一、二排。可见观众的热情之高,实在是挡都挡不住。
那时,我还小,对于什么爱情完全不可理喻,只是觉得好玩。尤其是看那七个仙女,在舞台上,穿着拖到台面的长裙,迈开碎步,看到裙子一动不动,人却往前行进,就像在舞台上飘起来往前飞一样,煞是引起我的极大兴趣,乃至让我产生“长大了就去当演员”的念头。
以后在那个戏园里,我还看过黄梅县剧团演出的《画皮》《御河桥》等传统老戏,主要演员还有张一芳、胡亚莎、小游等人。1959年县剧团从全县小学毕业生中招录了一批学员,我的几个同学被招进剧团,有我读初小时最要好的朋友鲁雨美、还有周热闹、郑林芳、胡习成等人。
可惜在他们进入县剧团后,我也没有再在戏园里看黄梅戏了。一是没有什么心情,二是也没有看戏的钱,连吃饭的钱也经常欠着。以后看黄梅戏,都是在电影或电视里。
大约是1996年,我与同事刘文华送一位退休人员回黄梅,住在古塔旅社,晚上到新戏院看了一场黄梅戏,不过缺乏以前的那份激情,没有留下多少印象。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听黄梅戏,比如《女驸马》《牛郎织女》《六尺巷》等。作为黄梅人,黄梅戏听起来非常入耳,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作者简介
老鲁,男,黄梅人。
【链接】潘理宏│家乡的黄梅戏
黄梅紫云山莲苞尖
黄梅戏到底发源于哪里?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顾问:周慧 刘光天
主编:李滨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澜、王汶柱、石阳艳、龙静、朱文霞、何国彩、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柳景钢、桂林枫、桂文林、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蒋国雄、蔡群
执行副主编:龙静 柳景钢
联络部(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汶柱、石阳艳、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桂林枫、桂文林、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蔡群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