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阳题
(接上文《复旦博士随笔: 老家黄梅》)趁着我们玩赏的时候,守林员健步如飞去了后山,他十分熟悉地形,挖了一大麻袋春笋给我们。他的工作本来是防止村民偷盗春笋,结果却“监守自盗”,村里除了偷笋的,估计也难得碰到远来县城人,有缘过客,当一回“侠盗”也是有情有义了。
一般在去皮后,得先焯水,可以去掉春笋的草酸,这样吃起来就不会有那一丝微微的涩口感。放凉之后,便可入菜,无论是清炒还是煨汤,都是春季家宴中的上上之选。江浙地区好吃的腌笃鲜,就是用春笋做成,曾经听朋友说起,去南京的时候吃过一家叫“芳满庭”馆子,腌笃鲜做得很不错。
黄梅人的春笋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春笋炒肉,一是春笋鸡汤。春笋炒肉的肉,得用独山的土猪肉,炒出来油而不腻,嫩而不伤。炖鸡汤往往还配合上春菇,辅以切成薄片的荸荠,鲜甜无比。一般这个时候还会烫上一个春芽菜,就是椿树的嫩芽,切碎了用麻油拌成。除了土猪肉和鸡汤,其他菜做成素菜也非常受欢迎,五祖寺就有“三春一莲”的说法,是镇山的素菜,还有一春是春卷,主要用山上的野菜,叫芥菜做成,而一莲则是莲子羹。
芥菜入菜是弘忍禅师的独家发现,当时一到春天,人人身上就容易长疮,弘忍禅师发现这种野菜可以治病,然后就入菜,做成芥菜粑给村民吃,有点类似上海吃的青团,但是外面的皮不是糯米做成的,而是籼米做成的粗制面粉。这也成了我们当地的习俗,一到春天就要吃菜粑,既好吃又可以防止身上长春疮。
春笋炒肉
我们家每到春天,就会用春笋和芥菜、兰花干、还有粉丝剁碎了和馅,然后弄一个大蒸笼,爷爷和奶奶在楼下包,包好蒸熟了四处分给亲戚朋友,再留点自己家吃,原来穷,这样算是做人情,也无意吻合了布施的善意。爷爷包的是一绝,所以四邻都爱找他讨教方法,自己做却又往往难得三昧,只好去讨几个吃了。
包菜粑的活动一般在半夜,这样早上大家吃到的就是最新鲜的,然后蒸上几笼。第一个食客永远是奶奶,一是尝尝味道,一是包好、蒸好也很晚了,得弄几个填肚子。据说他们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包了几十年,也吃了几十年。几年前奶奶过世,爷爷现在也还在包,只是没了第一个食客,包完只好自己吃,嘴巴又慢慢尝不出咸淡,总是感觉把握不太好味道,差强人意,只好姑且如此了。
我有时会一起包,全部弄好了后,他笑着给我吃一个,然后又说:“你奶奶原来最爱吃我包的菜粑了,都好几年没吃到了。下次扫墓的时候,给她带点好了。你再吃几个,明天早上就不用吃早饭了。”
突然没人言语,我再抬头,爷爷已在椅子上,微微打着鼾睡着了。
作者简介
李火火,黄梅人,复旦大学古代文学博士。
【链接】【感谢黄梅】青山同风雨
深圳检察官写老家:故乡黄梅
寻找杉木外公 木桥观龙潭
难忘大庙之旅 冇找到好玛玛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顾问:周慧 刘光天
主编:李滨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澜、王汶柱、石阳艳、龙静、朱文霞、何国彩、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柳景钢、桂林枫、桂文林、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蒋国雄、蔡群
执行副主编:龙静 柳景钢
联络部(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汶柱、石阳艳、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桂林枫、桂文林、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蔡群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