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黄梅有句世代相传的古话:先有南北山,后有四五祖。可见在古代,南北山的名气大于四五祖,先于四五祖。古人眼里的南北山在哪里?
顺治县志载:南北山属黄梅县东北之山,距县城七十里,曰南山,即普庵禅师道场。曰北山,即无迹禅师道场。两山项背相依,故曰南山煮火北山烟。南北山与鼓角山、天衢山、迴旆岭山相邻,抵宿松界。
这里居楚黄末壤,东峙潜皖,南距浔阳,万山崇峻,诸水曲折。顺治时期黄梅形胜古八景中,就有两景在南北山。一是北山古木:干苍枝曲,盘旋如盖,周围覆二亩许,相传为古娑萝树。二是南山古洞:洞有奇石怪木,宽敞如屋数间,内有古桌古字。
南北山处地图标示,北山有北相国寺,南山有南山寺,即南山灵峰寺。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南山寺之南有南山岭、南冲、南山古洞和紫云洞,是黄梅名胜,道教修练的道场。这里还有从古角山下至南山寺门前的三千余米麻石条和石板铺成的南山古道遗址,被确定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时的南北山,今属柳林乡管辖的南北山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南3公里,天衢山东北2公里,辖十一个村民小组。出了南山古道,就是南山寺,进入南北山古村落,山里的民居大多青砖黛瓦,古朴久远。村边的望云桥,桥孔丈余高,桥下溪流潺潺,桥边樟树遮日,桥面是由几块巨大的条石铺成。桥面的条石上有雕刻的棋盘,长宽不足三尺,历尽沧桑的石雕棋盘,线条依稀可见。
古时山里人的闲情真是做到了极致,试想,倚高山傍流水,对弈天地之间,不惹凡尘,抛却烦忧,不在仙境胜仙境啊。南北山村有庄家洼、王家、郑家凹、何大屋、三塔庵、姚家岭、瓦窑榜、换袍垅、张家、长冲沟、向家碾、南山岭等十三个古村落。每一个村落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特有的传说和故事,如三塔庵,就是因村傍有三座和尚塔和一庵庙,故名。换袍垅是传说村南村北两寺菩萨,曾在垅边交换过龙袍,故名。庄家洼因村位于一个山洼旁,是原黄姓庄屋,故名。
当地村里老人告诉我们,“先有南北山,后有四五老祖”这句话不是凭口而说,而是有根有据的。源于唐代南山寺圆证祖师圆寂时,发现南山古洞的故事。南山寺由隋朝“幽德”和尚开始修建,之后很多僧人来此修行,大多平平淡淡,直到六祖慧能徒孙:南山圆证祖师,北山无迹祖师从广东华南寺北上黄梅南北山始兴,最盛时期发展到48间殿堂,800多僧人的寺庙。
用现在唯物主义者的说法,为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当时从地方到朝廷,没有任何人能解释得清楚。再加上添油加醋,类似封神榜,西游记般传的神奇得很。唐僖宗三年(公元877年),朝廷赐号法名圆证,定调黄梅佛教先有南北山,后有四五老祖,奠定了南北山在黄梅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说起自然地理形成的山洞,在黄梅四山深处确有不少,除南山古洞外,还有虎引洞、立人洞、花路港洞、妻腾洞、四祖紫云洞、朝阳洞、太平洞、将军洞、红军洞等三十余座,大的可藏四五百人,小的能往几十至百余人。其实,几乎所有的古洞,最早都是黄梅先民们的天然居住处。后来(唐朝之前)又大都成了道教修练成仙的道场,最后才演变成佛教僧人弘法的地方。南山最有名的古洞之一“圆证祖师修炼洞”内,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地供俸着八仙之一的“风流道人吕洞宾”的神相。足见,在圆证祖师进洞修炼之前,这里已经是道教修炼道场。
光绪初年,于巨石底部砌有两段石墙,形成高2米,宽1.5米的神龛,内置纯阳祖师神像。民国三十二年(1943)有向道人募化重修。又于坤龛外,沿巨石边缘底部,加砌高达丈余的石墙,正面设门,形成洞府。门高1.7米,宽1.3米,洞内空两丈见方,可纳烧香游览。神龛上额横书“慈云广被”四个字,两边还有“誓愿冠古今,六道四生齐济渡;威灵著中外,八荒九野俱沾恩”的对联,落款东学卓如敬书。
紫云洞为道教徒供奉,曾鼎盛一时,烟云缭绕,形成紫色云雾,故名“紫云洞”。洞名三个字,来自《紫气东来》的典故,说的是汉朝刘向《列仙传》: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西游,在过函谷关之前,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知道有圣人要来,而后老子果然乘青牛而过也。于是,人们遂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黄梅古“八景”中,“南山古洞”是其中之一,明朝程梦麟有南山古洞诗曰:
踏破青苔路,灵崖九折回。
寒流穿磴出,幽罅自天开。
光佛传灯显,宽容卓锡来。
此间真太古,莫作武陵猜。
刘明春有南山古洞诗曰:
曳杖寻幽趣,淙淙听石泉。
人行青嶂里,洞隐白云边。
近涧疑无路,层峦更接天。
山中忘岁月,寂历自年年。
南北山村的北山,有北山乔木和北相国寺最为出名。黄梅县志载:“北山宝相寺在鼓角山,无迹祖师道场,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建,僧垅山募修。”无迹祖师即彦宾祖师在北山宝相寺为第一代师,他得法于洛浦安禅师,其机缘垂示具载于“传灯录”。
宝相寺建起后,非常昌盛,几易主法者,不乏能人。后来又凿石修路,建高峰亭、观瀑亭、清风亭等风景点供游人览胜。宝相寺还有一棵名贵的娑萝树,据传无迹祖师圆寂入塔时,娑萝树忽然喷出异香,众人都认为是中兴之兆。黄梅古十景之一的北山乔木就是指的这棵娑罗树。
明朝陈梦麟在北山写有“咏娑萝树”诗云:
路入丛林野色侵,娑萝树老气萧森。
高盘孤干髯龙见,横掩苍枝舞鹤吟。
嘉种几时移月窟,灵崖终古护天阴。
偶缘池畔风声起,疑是飞泉泻玉音。
传说中此地生长的名贵树种常绿乔木梭罗树,今无存。陈义洁有梦乔木诗曰:
参天乔木月中栖,无迹相邀方下梯。
雪雨风霜甘共渡,兴衰荣辱总同随。
径幽难避倭夷乱,址古犹存宝相遗。
今向明时沾雨露,如诗如画笔堪题。
清人余学益写有《游北山宝相寺》诗曰:
东山纔踏遍,复向北山游。
不尽登临兴,能穷林壑幽。
乌崖烟火接,古木岭云收。
会见娑萝影,池边月已秋。
来南北山,可以看到先民居住的洞穴,道教修炼的道场,佛教弘法的寺庙,既有农家山民跋山涉水的劳作,也有儒家弟子吟诗作赋和题咏,各种文化都能在这里共存共荣,原生态的成长和发展。道教是本土文化,佛教是外来文化,而佛教禅宗,则是“融儒释道于一体的,彻底中国化了的佛教”。
湖北黄梅之所以能够成为禅宗发源地,主要是因为黄梅既有以“南山古洞”“北山乔木”为代表的,十分厚重的道教文化,又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文化底蕴。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在黄梅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实现了有机融合,这才奇迹地造就了一个“融儒释道于一体的,彻底中国化了的佛教禅宗”。
始修于隋唐的南山古道,用麻石条铺成,距今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全长三千多米,隐身在群山中。它不是茶马古道,也不是军事驿道,它只是一条方便山民出行的通道。南山古道沿途佛教遗迹众多,有佛名崖、镇蟒佛、南乌崖碑、南乌崖石经、圆祯碑塔、灵峰寺等遗址,被确定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黄梅县南山古道遗址。
我想,当年匆匆行走在南山古道上的,除了山民之外,应该还有僧侣、信众。或许当初修建古道,就是为了方便僧侣信众往返南山寺。无论是不是这样,这条古道曾见证过南山寺的兴盛与衰落是毫无疑问的。
宁静的南北山,时光轻轻。约你来,撑一把岁月的伞,温一壶时光的酒,品一段如诗的光阴,唱一曲长情的歌,让我们一起陶醉在这天然氧吧里!
作者简介
黄仲华,黄梅县大河镇黄桥村人,律师,现客居广东中山市。
【链接】五祖名僧与蒙古大汗
警察找我有事
黄梅六所高中喜报!
先有南北山,还是先有四五老祖?
隔屏的夏夜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顾问:刘光天
主编:李滨
委员:田宇祥、朱文霞、张剑扬
执行副主编:龙静 柳景钢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