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古岭上的红杜鹃 --记后山铺烈士杨鼎



‍‍‍‍‍‍▲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网友交流群

牢记历史
无私的共产党员杨鼎烈士,出生于苦竹乡后山铺的杨村,尽管他的家庭非常殷实,他自己却积极地投身于革命,并一直为了自己的理想,勇敢而又无私地燃烧青春,直至最后献出他那年仅21岁的年轻的生命。
1942年2月,鄂皖边黄梅独立第三支队与宿松第二支队在古角山塔畈的陈家塆改编为新四军黄梅独立第二团,团长邹一清,政治委员桂平(兼),参谋长曾少怀。
独立二团辖3个营,营长分别是洪忠、黄海棠、蔡琼,还有一个直属警卫连,全团有700余人。团部建立了党委,邹一清兼任书记,各营有党总支,各连有党支部,各排有党小组。
独立第二团活动范围逐渐扩大,鄂东的蕲春、黄梅、广济和皖西的宿松、太湖等县,都是它的活动范围。它的驻地在古角山的塔儿畈、陈家塆和小溪山的多云山广福寺一带。
1943年3月,刚恢复建立的中共黄梅县委为了加强黄北区的领导力量,请示鄂皖边地委将鄂皖边指挥部直属部队的营教导员杨鼎调回黄梅县,第二次担任黄北区区委书记兼游击队长。

杨鼎号国华,是鄂皖边一位名声赫赫的抗日英雄。1923年11月出生于黄梅县苦竹后山铺附近的杨村,家庭殷实富有。他从小聪明过人,曾在县城八角亭高等小学和县立中学读书。抗日战争开始,他在学校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曾参加新四军江北游击第八大队,八大队被敌军打散后回黄梅县中学继续读书。
1941年2月他中学毕业,和同班同学蔡琼一起到黄宿边界山区,找到了失散的八大队领导人邹一清,与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并加入了邹一清领导的抗日便衣队。3月,便衣队发展到60多人,编成一个连两个排,他担任一个排的党代表。4月,便衣队扩建为新四军黄梅独立第四营,他担任一个连的指导员。5月,组织上送他去新四军五师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在培训班里,他18岁,年轻英俊,有人给他介绍一位妙龄少女为妻,他果断地拒绝说:“日寇未灭,何以家为?国家、民族在如此危亡关头,哪里顾得上谈爱情。”
10月,学习结业回到黄梅要求到艰苦地区去工作,被分配到黄北区担任游击队长,兼黄北区区委书记。他带领黄北区游击队,英勇地与日军作战。那时黄梅县城驻有日军,经常有小股日军到周围农村奸淫掳掠。有一天,他带着10多名游击队员在后山铺一带活动,听说有3名日军出县城来到西门城外10多里大胜坡横行。他迅速指挥游击队员赶到大胜坡,一场伏击,击毙了这3名日军。
从此,城里的日军再也不敢出城轻举妄动了。到1942年夏,他的游击队发展到100多人,奉命与蔡琼领导的黄广边湖区游击队会合,合编为黄广边独立营,蔡琼任营长,他任教导员。独立营在黄广边活动了一段时间后,受上级指示,由他带队编入鄂皖边指挥部直属部队去了。这次根据黄北区抗日斗争的需要,鄂皖边地委调他回黄梅县工作,第二次担任黄北区区委书记兼游击队长,并担任中共黄梅县委委员。
1943年4月,杨鼎再次回到黄北区,正是黄北区抗日斗争最艰苦的时期。这时,国民党五战区顽固派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桂系顽军连续不断地向鄂皖边抗日根据地进行围剿。杨鼎率领黄北区游击队50多人,不停地与敌人迂回作战,时而转移到几十里外的湖区活动,时而又返回黄北山区。这时黄北区范围很大,不仅包括黄梅北部的“四山”,而且杨山区也合并到黄北区。游击队有时与顽军大部队“捉迷藏”,经常翻山越岭,长途奔波。
有一段时间,顽军采用铁壁合围的办法,把黄北区游击队围困在望江山,山脚下道路完全被封锁,对外联络被截断,战士的给养运不进来,战士们袋空粮尽,只好在山林里摘野果子充饥。杨鼎带头摘山楂,剥毛栗,扯野菜,还编出歌谣鼓励战友们:“野果子,满山冈,摘不完,吃不光。营养好,味道强,充饥解渴喷喷香。任凭敌人来封锁,我们到处是粮仓。”

歌谣虽然唱得好听,但是,战士们半个多月没饭吃,免不了要饿肚子。望江山的群众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有什么办法呢?在那战争年代,除地主外,上等人家也是过糠菜半年粮的生活,谁有余粮献给战士?人们就口边匀食,饭熟了,自己少吃一点,盛一碗野菜饭或南瓜粥,送给山林里的战士吃。战士不吃,让给杨鼎吃。杨鼎不吃,让给伤病员吃。
有不少的家庭都送来一碗饭,伤病员都吃上了,再让战士吃。战士今天没吃上的,明天接着吃。战士们都吃上一碗,杨鼎最后才肯吃一碗。战士们每两天能吃上一碗捐献饭,算是幸运。经受半个多月的艰难生活,后来封锁道路的顽军因另有任务被撤走,给养迅速送上山来,危困才得以解决。
这年冬季,战士们没有棉衣御寒。杨鼎几次回到自己家里,说服母亲,将父亲、哥哥开商店的本钱捐献出来,买了一批土布和棉花,为战士们缝制棉衣和棉被。因为布和棉花有限,解决了棉衣就没有棉被。于是,他自己动手设计裁剪,为每个战士缝制了一件厚实的两用棉衣,白天可以穿,晚上可以盖。遇上数九寒天在野外露宿,两用棉衣挡不住风寒,冻得睡不着,他就带着战士烧上几堆火,让战士们围着火堆睡觉,他自己则站岗放哨,通宵不眠。
1944年初夏,国民党桂系顽军出动一二八和一七四两个师,配合各县自卫队,共数千兵力又一次向鄂皖边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围剿。顽军在黄梅封锁了停前至大河铺的横山大路,三里一岗,五里一堡,效仿日本鬼子采用“梳篦式”战术,向黄梅“四山”推进,妄图把黄梅的新四军和游击队一网打尽。此时,挺进十八团已去江南,独立营已合编到鄂皖边指挥部去了,形势不容乐观。
4月上旬,鄂皖边地委和指挥部领导在广济县十八堡召开各县、区负责人会议,杨鼎率领他的游击队为会议做保卫工作。由于局势紧张,会议只开一天就散了。根据会议讨论决定的“分散隐藏,保存实力”的精神,杨鼎带领黄北区游击队就地坚持,敌进我退,敌走我来。他们常常晓宿夜行,栉风沐雨,与敌军兜圈子,捉迷藏,有时一夜要翻越几十个山头,把敌人拖得昏头转向。
4月21日深夜,杨鼎率领50多人的游击队从小溪山出发,到古角山去与黄宿边游击队会合。队伍走过大古岭,下龙须崖,来到龙坪山的黄大洼。这时天已拂晓,为了不暴露目标,他决定队伍就地宿营。刚歇脚,桂系顽军四一三团的一部分几百人由一名叛徒引路包抄过来。

他见敌众我寡,不能硬拼,急令战士们向后山转移,到古角山去找大部队。自己掏出两支手枪,凭借山冈上重叠巨石阻击敌人,掩护战士们撤退。并且高喊:“兄弟们,再见啦!快走哇!”他沉着镇静地用双枪射击,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打死了不少敌兵。
目标暴露后,敌人发现山头上只有一个人,一齐蜂拥而上,狂叫着要捉活的,一齐向他扑来。他自知难逃虎口,机智地跳进山溪的涧沟。敌人用机枪封锁涧沟,叫他投降。他仍然英勇地孤身奋战,只想多杀死一些敌人。他平时经常跟战友们说:“我们上战场,拼一个够本,拼两个赚一个。我是决不当俘虏的。”当手枪只剩下最后一颗子弹时,为了不当俘虏,他毅然把一支手枪摔向石头上砸坏,将另一支手枪枪口对准自己胸膛开了最后一枪,流尽最后一商血,为掩护战士们撤退,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仅21岁宝贵的生命,未婚无后。
杨鼎牺牲的消息传出,鄂皖边新四军干部、战士和群众呜呜地失声痛哭。中共鄂皖边中心县委书记赵辛初悲痛万分。

一个月后,大古岭上龙须岩畔,满山遍野开满了火红的杜鹃花。当地人说,这里的杜鹃开得比以往任何一年都红。这是因为后山铺有个杨村,是因为杨村出了个无私的共产党员,出了个年仅21岁毅然选择宁死不降的革命烈士杨鼎。是杨鼎用自己轰轰烈烈,红红火火、无怨无悔,伟大的青春和一筐热血染红了大古岭上的红杜鹃!
作者简介
周濯街,人称“神话周”,男,黄梅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
【链接】黄梅五中规划图
花中89届同学聚会
民办学校该关闭吗?[网友聊教育-2]
又到七夕
游宁波府城隍庙月老殿有感
让我的爱抵达你的渡口
七夕
黄梅伢的情人节:庆人间七夕佳令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顾问:刘光天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副主编:柳景钢
委员:田宇祥  朱文霞  张剑扬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