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网友群和文学群
小时候,去上街,故乡黄梅的那条老街。
低矮的两排房子,杂货店、油条铺、卫生院、邮电局、电影院,稀稀拉拉地挨着。街道窄而短,像一根老鼠尾巴,三两步就走到头了。虽然感觉是灰蒙蒙的,但是跟乡下比起来还是很热闹的。那时候最大的喜好,就是去上街。
我最喜欢的还是新华书店。小时候酷爱看书,有一次,趁着礼拜天,硬是拉着妈妈,走了七八里地,来到街上,只为了买两本小人书。一二十年过去了,书还在,上面还歪歪扭扭地写着当年的字,用岁月蚀刻着童年的记忆。
小时候,经常生病,爸爸就用家里唯一的一辆永久牌28自行车,在横梁上用木板支个凳子,载着我,去卫生院看病。爸爸骑着车,我就靠在爸爸的怀里,迎着风,沿着河边的那条老长老长的土路,向街上骑去。冬天我就戴着一顶只留着眼睛在外面的毛线帽子。再大的风,小脑袋还是暖乎乎的。
那时候家里穷,爸爸经常要把家里碾的米用车驮着到街上去叫卖,换点零花钱补贴家用。在老邮电局的门口寻一个摊位,一袋大米杵在那里,等着卖家来挑。一般早上要起很早去,买完米,爸爸就会带我去过早,要上一根油条,一碗豆浆。美滋滋的,那时候,油条是我童年里最美的享受,也是最高的享受。
还有上街的机会就是,家里养的猪崽长得半大了,爸爸就会用麻袋把它们装起来,放在木板车上,拉着去街上买。我就跟在后面,遇到上坡,就推一两把。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年能上几次街,是莫大的幸事。
关于老街的记忆,有许多许多,但总是斑驳的灰色。到后来,上中学,住校了。天天待在街上,感觉街的颜色开始活跃起来,是那种青翠的绿色,那是青春的颜色。街上开始有路灯了,昏黄昏黄的。
电影院也是我们常光顾的地方,不过都是学校组织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我最喜欢的还是书店,那时候喜欢看书,有时痴迷到连带字的纸片都不放过。后来走向社会,在不同的城市穿梭,还是喜欢在不同的书店逗留,寻得内心的安宁。
毕业的那一年,校园围墙外,满地的油菜花,黄得晃眼。扑鼻的馨香,让人心醉,感觉街都是黄的了。那时候还没有网吧,但街上有了第一家溜冰场,还有桌球室,供大家在那个枯燥的年代娱乐。临近毕业了,同学们还是比较喜欢去街角的老照相馆。关系好的相邀合影留念,当年留下的一些照片,现在看来,是多么珍贵的记忆。街的颜色开始亮丽起来的时候,我们却要离开了,少年不识愁。
那时候,会经常想, 那么热闹的街,是不是很多地方都有?那别的地方的街又是什么样子的?后来去过临近的镇子,去过县城;第一次坐上了汽车,甚至是火车,离开了家乡,在别人的城市漂泊。见过了比镇上老街大得多的街,眼界也慢慢开阔起来了,才明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老街进行了扩建;校园围墙外的菜地不见了,街道变宽了、楼变高了、店铺变多了、医院变大了,记忆中的老街变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纵横交错的街道、人来人往的超市、保安守门的银行、富丽堂皇的酒楼、歌舞升平的娱乐会所、高档的小区,穿梭的车流……
这时候的街是五彩斑斓的,但它在我的眼前却变得陌生起来了,承载许多当年记忆的老街再也找不回了。
虽然当年感觉是灰蒙蒙的,可就是那种灰蒙蒙的感觉,在心里还是比较真实的。
那时候街小,但乡情淳朴。如今,街大了,人心却疏远了。于是,我更加怀念当年的老街了。
作者简介
寒星,湖北黄梅人,80后,文学爱好者,闲暇时喜欢舞文弄墨。
【链接👇】最美乡音黄梅话
我的爷爷奶奶
黄梅伢的爱:谁是谁的过客
那年夏天 简单的爱
不老蔡山
纸上的爱情
湖北黄梅: 还我家园!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副主编:柳景钢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程立祥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