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网友群和文学群
从黄梅县城出发,一路向北沿着宽敞笔直的柏油马路——113县道城挪公路驱车约9公里,右转经过一座小桥向东两公里处, 有一个依山傍水傍的小村子, 它就是我的家乡——小溪村鄢家畈(自然村,又称鄢大屋)。
鄢家畈三面环山,茂林修竹。村前一条蜿蜒的小河,常年流淌着清澈透明的溪水。它的水质清澈甘甜,由于出自天然,可能富含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口渴了喝上一口,冰凉爽口,沁入心脾。小溪水大概是因此而得名吧。
儿时的记忆中,鄢家畈墩原来隶属于城关区油铺公社七一大队七小队,文革结束后撤区并社时改称小溪村了。
那时候地名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没有丝毫地域特色,村东边的麒麟庙水库也被改名为七一水库。我就是从水库出口的铭刻上认识“麒麟”两个这么多笔划的字。至于“麒麟山”名称的来历无从考证,可能是水库两侧的山貌似麒麟,山上有个麒麟庙吧?不过我从来没有见过这座庙宇。
鄢大屋地处大山和丘陵的结合部,背靠海拔500多米传说的“太平天国红花寨”,向南正面对有着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王仙芝墓葬的多云山广福寺,现在苦竹口村牌楼山也还有一处墓葬,该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至于为何有两处,笔者尚未可知,亦无考证。
两座山顶上原来都耸立着指示飞机飞行的航空用铁架子,四十年了再也没有上去过,如今不知道是否还在,我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该早就取代了那个铁架子。
如果说小溪河是黄梅北部山区大古、红苏流经程晃岭水库下来的,那应该说是广义的范畴。官方资料“小溪河(自苦竹油铺街出犀牛山,越古角水库西干渠渡槽和垅坪水库干渠暗涵入新县河),是黄梅县三大河流之一”,指的是水系。
也许是出于对家乡门前那条河的挚爱,我认为狭义的则是指由东边七一水库沿河往西汇集于油铺街门前的那条小河。同样狭义的小溪山也是指油铺街河东边的那些山脉。
有文献记载:七一水库位于华阳河水系小溪河上的小溪村(作者认为华阳河水系可能是以长江流域划分,而小溪河是以县域水系命名的),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小型水库。水库控制承雨面积0.74平方公里,总库容33.24万方。
七一水库于1959年10月开工,1965年7月1日竣工。大坝为粘土心墙坝, 坝顶长77米,顶宽5米 ;坝高15.3米 。水库设计灌溉面积680亩,实际最大灌溉面积600亩,养殖面积60亩 。
▲七一水库(麒麟庙水库)
当初七一水库建设时,因为受历史条件制约,施工时没有机械设备,只能全凭人工肩扛手提,用石夯或木夯进行夯压。记得儿时我常常去大坝上看大人们挑土、抬石、打硪(以前农村用来打谷子的圆柱形石磴,绑上绳子和木棍,由四个人抬起后再放下,利用下坠的重力夯实坝体。
1964年山洪暴发,洪水严重超过警戒水位,溢洪道的水如脱缰的野马奔腾而泄,河岸被冲垮,良田被淹没,田畈里的庄稼倒伏在一片汪洋里。我在村口亲眼目睹过当时特别紧张的水库大坝保卫战和那触目惊心的情景!
▲七一水库(麒麟庙水库)
七一水库往东约500米则是闻名遐迩的黄梅县三大水库之一的垅坪水库,两座水库仅仅相隔一个小山㘭。每逢大旱之年,七一水库的水不够用都是从垅坪水库用多台抽水机接力抽水过来以灌溉整个七一大队1000多亩干渴的田地和庄稼。
或许是我孤陋寡闻,鄢大屋好像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历史背景和重大的人文故事,但经过查阅资料,还是有值得记载的历史事件。
因为这里三面环山,两侧山下只有直线距离不到1000米的平畈地带,中间一条小路从油铺街到垅坪渡河蜿蜒穿过,宛若筲箕,易守难攻,是故乃兵家必争之地。
▲七一水库(麒麟庙水库)
听老人们说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场规模较大的战斗,小日本在这里遭受过中国军队的强烈痛击,伤亡甚大。这就是著名的小溪山伏击战 ,1982年黄梅县人民政府在这里树立的“麒麟山抗日战场纪念碑”上有以下文字记载:
1941年10月,驻黄梅孔垄日军的一个中队,向垅坪山国民党县政府驻地陈胜驿进攻。县长童静安向新四军请求救援。新四军五师十四旅政委张体学和四十二团团长熊桐柏连夜集合部队与新四军黄梅独立第三支队会合,赶赴前线。翌日行军途中,他们获悉日军一小分队约50人,向苦竹口经小溪山去接应龙坪山“扫荡”日军,当即决定打一场伏击战,并在麒麟庙附近山谷河沟的两侧山梁上设置伏击圈。下午1时许日军被引入伏击圈后,埋伏在山坡上的战士齐向日军开火,无处躲藏的日军顷刻间伤亡过半,慌忙退却,迅速寻找掩体架起机枪负隅顽抗。新四军两面夹击,经过不到两小时的激战,全歼日军一个小分队,击毙48人,俘虏1人,仅1名日军逃跑。共缴获步枪40多支,机枪2挺,小钢炮1门,子弹多箱。
小溪山伏击战的胜利给国民党县政府解了围,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和极大的震动,对人民群众的鼓舞更大。但令人痛心的是四十二团团长熊桐柏同志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
鄢大屋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红色家庭,一家两代5口人参加革命,两个伯父和婶子在江西参加方志敏领导的红军,不幸在战斗中牺牲。哥哥鄢国清1928年7月,被叛徒出卖,在九江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鄢紫婷为了完成哥哥的未竟事业,就在这一年,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6月间,黄梅成立北区苏维埃政府,鄢紫婷担任区妇女协会主席。1931年6月间,黄梅革命处于低潮。党组织派她做党的地下工作,担任地下交通站长。一次在执行任务途中,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没有屈服。1931年9月15日,在她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白羊岭从容就义。 年轻的鄢紫婷烈士牺牲时年仅20岁!
她的父亲鄢细火(1887--1968)老人更是早年参加革命工作,足迹遍布鄂、赣、皖三省,虽然历经枪林弹雨的艰险,终于坚持到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黄梅县人大代表,于1968年在鄢家畈墩去世,享年81岁。
现在人们熟知的千年古樟在苦竹乡牛牧村, 但是在我记忆里,是我们村边坝上的相距约100米的两棵大樟树。听老人们讲可能有500多年高龄吧,树身大约离地面2米左右有一个大洞,顽皮的熊孩子经常到里面躲猫猫、捉迷藏,这棵樟树粗细需要五六个人手拉手合抱,直径大概有3米左右吧,树高约10米,相当于现在的三层楼高,在树身约3米处开始分出3枝,横向延伸约20米,冠盖如云。
很早以前,我们村只有不到30户人家,100余人口,房子也不多,那两棵大樟树向四周延伸的枝丫、树叶可以覆盖整个村子,如果不是做饭时间有袅袅炊烟,从飞机上俯瞰,基本看不到村子里的建筑。
我们那些小伙伴经常爬上树去嬉戏,接近树梢处上还有一个好大好大的八哥窝,经常可以听到小鸟叽叽喳喳的、稚嫩的鸣叫声,那声音真的是悦耳动听。
樟树脚下是村民夏天乘凉的好处处,尤其是每逢七月流火的双抢季节,酷热难耐,人们干活中间歇火(干农活上午和下午中间都有半小时休息)时就在聚集在树底下休息聊天。
大人就把家里竹床搬到树荫底下躺着睡午觉,因为那里地势偏高,还有习习凉风吹拂,也没有讨厌的蚊子骚扰,抬头仰望着繁星闪烁的苍穹,时不时有流星划过,如彩虹,或如闪电,煞是奇观(大人们形象地称“星屙屎”)!
到了凌晨以后,气温逐渐下降,有人就收拾竹床、被子回家睡觉了。有的熊孩子不愿意回家,大人们就用豺狗吓唬,因为真的有豺狗经常出没叼走人家的猪、鸡。回想起来那个时候乘凉也是一件令人感到十分惬意的生活场景!
▲七一水库(麒麟庙水库)
由于处于那个特殊年代,在我的记忆中,每天挣10分工只值0.48元,最多的年份为0.56元,男劳动力一天10分,未成年的男孩和成年女劳动力一天6至8分。生活极其艰难困难,吃饱饭都是奢侈,过年才可以吃一顿纯白米饭。每口人一个月35斤谷子,28斤为基本粮,其他7斤按每户所挣的工分分配。
谁家里有困难,需要借钱,5毛钱以上出纳批准,1块钱要队长批准,两块钱以上则需要队委会开会讨论。生产队集体也没有积累,大约是1968年那两棵大樟树以280元的价格被人砍伐买去做打家具的木材了,在当时那个年代,也是一笔巨款。
此后再也没有乘凉歇火的去处了,整个墩里再也没有遮风挡雨的大树了。如果,那两棵大樟树没有被砍伐,现在也是我们村的重要风景,少不了也是网红们的旅游打卡之地!如果,当然没有如果,只能徒增遗憾罢了。
因为没有通电,家家户户点的是煤油灯,在灯下呆的时间长了,鼻孔里被烟熏的都是黑色。那个年代想都没有想到以后会有电灯、电话、电视、电风扇这玩意儿,更不谈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就是唠唠家常,打打扑克,下下象棋,讲讲故事。
小孩子们玩的也就是跳房子、捉青蜓、捉萤火虫、稻草堆里捉迷藏,抓石子、去河里捞鱼虾,晚上打着手电筒去水田里捉青蛙、抓黄鳝,还有挖野菜、捡蘑菇。春天抽竹笋,采野茶。夏天采摘山楂(我们称猴子),挖苍术,桔梗。秋天打松树球。冬天堆雪人,打雪仗。
放牛时把从家里偷出来的大米带到山上煮饭吃,有时用砍柴的弯刀割一根细小的野竹条,把竹条稍削尖,然后再把从松树上摘下来的还没有成熟的青松果穿在竹条顶端,站在山头使出全身力气往山下摔出去,摔成一个很大的抛物线,看谁摔得最远,就是用这些原始的物理游戏,度过了童年那些既无忧无虑又平淡乏味的时光。
弹指一挥间,离开家乡50多年了。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原来村子里土砖青瓦的五排老房子,是1968--1970年间规划新农村时统一建的,距今半个多世纪了。好多没有人住的房子,由于年久失修,风雨侵蚀,如今大都断壁残垣,斑驳不堪,房屋之间野草丛生,有的已经岌岌可危,令人唏嘘!
由于人口增加,土地有限,年轻一代都把新房子建在马路边,经济条件好的都去县城买了房子,便于小孩子上学读书。由于生源逐年减少,小溪村小学(七一小学)早就关闭,迁移到油铺中心小学去了。因为村委会没有房子,小学改建为村里的党群干部服务中心。
▲小溪村村委会(原七一小学)
老父亲离世25年了。老娘已是耄耋老人,今年93岁。岁月在她饱经沧桑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年轮,整个人也十分瘦弱,耳朵完全听不见别人说的话。
我们的姐姐妹妹们经常买点食物隔三差五地去老家看看,每逢过时过节聚在一起吃顿团圆饭。虽然她生活还能勉强自理,但是毕竟那么高龄了,一听到隔壁家哥哥打来电话说她有头痛脑热的,我们便立即派人买药赶回家为她治疗,这样的事情常有发生。
我现在回家不多,顶多也就是吃一顿饭。村里除了当年的小伙伴以外,年轻人和他们的媳妇大多数都不认识,85岁以上的老人还有5个健在。他们那一代人历经过饥荒和自然灾害,经常饥肠辘辘、食不果腹;也历经过战争,见证过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曾经的苦日子不堪回首,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广大农村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现在经济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基本没有年轻人种田,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了。家里只有老年、妇女、儿童留守,衷心希望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幸福健康!
【特别说明】本文之所以叫“乱弹”,不称“乱谈”,即乱弹琴之意,仅凭作者回忆,乃文学作品,非专业文章,或有失准确,但不会夸张。
作者简介
鄢建君,网名小溪清流,黄梅县苦竹乡鄢家畈人,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出生农民世家,长于小溪山村;种过田养过路,也曾做过园丁;卌载疗疾救厄,务求精益求精;无论妍蚩贫富,一概视如同仁;偶有难尽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链接👇】太白湖
从黄梅山里走出的中医博士
月满中秋共今宵
我爱的两个人走了
消逝的母校: 黄冈黄梅东柳小学
一尖二尖, 伸手摸天
我与黄梅佬的故事(五)
那年 那女孩 那粽子
月是故乡明—记黄梅东柳大屋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柳景钢 程立祥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