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网友群和文学群
前文:本土文化的沉积(一)
二、龙文化:“焦墩巨龙”证明这里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端之一。
龙文化源远而流长,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图腾,是中国汉族的民族图腾。元宵节舞龙灯,端午节龙舟赛,是黄梅县千百年来长期流行的民间文化。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
焦墩巨龙距今约为5000至6000年,是迄今中国发现时代最早,形象最为成熟,形体最大的龙形图案。考古专家命名为“焦墩巨龙”,“长江流域第一龙”。
1993年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黄梅县白湖张城村新石器时期的焦墩遗址进行首次发掘,在遗址西北部发现了用鹅卵石摆塑的一条石龙,石龙全长7米,躯干长4.46米,高2.26米。
其头西尾东,鹿头、鱼尾、蛇身、兽爪,龙首高昂,张口吐舌,单角上扬,尾端上卷,背部有立鳍,腹部有四足。颗颗卵石象层层鳞片鳞光闪闪,布局合理,有密有稀。龙身呈波浪起伏状,仿佛腾云驾雾,形态逼真,动感极强。
它为今天诸多科学领域传递了许多古信息,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在石龙龙背上方另有三堆斜向排列的卵石,专家分析,可能是代表星座。在石龙的四周还有用卵石摆塑的鱼、龟、蛇等水生动物图案有序排列,它们以石龙为中心,宛如护主守神。
巨龙的准确东西方向和模拟的星座,为研究原始天文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长期以来,中国史书、文献都以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心,而今焦墩巨龙以它产生六千年的最早时限,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端之一。为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多元论提供了重点佐证。同时显示了黄梅历史文化的悠久和灿烂。
三、渔猎文化: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腔。
渔猎,作为先民们最初生存本领沿续至今。远古的文字对渔猎早有记载。《小雅》:"南有嘉鱼,烝然罩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在黄梅民俗文化中,别具一格的"鱼"文化,则成为美好与吉庆与的隐喻。以鱼为礼物相互馈赠,年画画鱼,待客用鱼,过年吃鱼,以图"年年有鱼(余)"。"鱼水情深"喻和谐的人际关系,"相濡以沫"比相依为命,鱼与人,在更多的时候已经合为一体了。
"楚人善歌",黄梅县乃歌乡。山歌、樵歌、渔歌、秧歌、采茶歌为最。与同样广为流传的弹词、道情、旱龙船、莲花落、连厢、采莲船、高跷,打花鼓等说唱及民间舞蹈相结合,形成黄梅采茶戏。宋末元初,江西吉安诗人列诜就曾仿黄梅采茶调形式写过几首《秧老歌》,其中一首写道:"三月四月江南村,村村播秧无朝昏,红妆少妇荷饭去,白头老妪驱犊奔"。
黄梅戏的前身即黄梅采茶戏,起源于明代末年,形成于清隆年间。清乾、嘉庆年间,黄梅戏产生了一批以黄梅、广济真人真事为基础的剧目,其中有《张朝宗》《告霸费》《私情记》《逃水荒》等。黄梅戏广为流传,分别传播到皖西南、赣东北、鄂东南50余县。
清道光、咸丰年间,繁昌县知县何无炳,曾写过一首《下治调(黄梅腔)》七绝:"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记述了黄梅戏流传到鄱阳湖沿岸的盛况。黄梅戏流传各地,与当地的民间说唱和语言相结合,形成了不同流派的黄梅戏、采茶戏 。
太白湖区曾是一个"十年九不收,大家卖唱信天游"的地方,乡民百姓田间生产时唱"秧歌",牧童放牛唱"山歌",逢年过节唱"灯歌",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唱"情歌"。县志就记载有:渔舟千艇,朝暮歌声不绝的"太白渔歌" 咏赞。
广济文曲戏,又名调儿戏,起源于太白湖区,是在太白渔歌等民歌小调基础上,逐步形成起来的一种地方传统戏曲剧种,流行于鄂、皖、赣三省的毗邻数县,黄梅特色的歇后语和俗谚,由劳动人民创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厚的渔猎文化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如上山打猎,下湖捕鱼--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打猎放羊--各干一行。张上屋伢打兔--向前三步。吃螺丝肉走扭乃路--弯弯曲曲。太白湖的野鸭--见铳多了,吓大了胆。打猎人瞄准--睁只眼闭只眼。兔子枕着猎枪睡觉--胆大包天。一龙挡住千江水,一床不困鸳鸯人。一竹篙打一船人。
一些生成于水网区的语言词汇,很有黄梅特色,如:借水安舟, 挨船下篙、听鼓下搖、急水下戗(帆船上一种借逆风力的装置)等,言近意远,义意在象外。劝人或说理能准确的地用上它,对于进言者而言,既简捷便利,又显示他的机敏而含蓄,对于听话者而言,是理因事显,易于接受。
然而这样随机而又形象的语言,肯定不会产生在山峦密布的山里,一定会生成于河湖港堰纵横的水网区。“借水安舟”告诉我们,旧时的内陆水域是有领主的,船不能随意停靠。“挨船下”篙既是撑船的要领,又是告诫人们愿望要依现实条件。“听鼓下摇”来源于赛龙舟,它警示团体内的人们听号令一齐使劲,以形成合力。
“急水下钱”是含蓄地劝告人在湍急水流处,借逆风力会船翻人亡的。像这样不见经传、容智精警的语言瑰宝,在黄梅的语汇中蕴藏了不少。
作者简介
黄仲华,黄冈市黄梅县黄桥村人,律师,高级会计师,爱好农学、医学、文学,现居广东。
【链接👇】太白湖
我在黄梅考驾照
惊天大案的来龙去脉(三)
它过时了吗?
黄梅县某村村民的联名信
我与黄梅佬的故事(五)
那年 那女孩 那粽子
黄冈黄州.麻城.武穴.团风.浠水.罗田.英山.蕲春.红安.黄梅 老乡群在此!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柳景钢 程立祥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