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老乡群、文学群、信息交流群
👉老乡群文学自媒体群免费信息群
先讲两则小故事。
一、朱彝尊露着肚皮晒书被康熙皇帝看到了。
据说清代的大学者朱彝尊,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躺在荷花池旁,露着大肚皮舒舒服服地晒太阳。
这一幕正好被出宫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看到了,康熙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就问他:“你为什么露着肚子晒太阳呢?”朱彝尊叹了一口气,说:“我这一肚皮的书派不上用场,都快发霉了,所以要晒晒太阳。”
康熙听到这个有趣的回答,意识到这人是个满腹才学的人,于是心里暗暗地记住了他。康熙回京后,就招朱彝尊进宫,经过交谈,发现他果然满腹经纶,才华过人,于是当场封他为翰林院检讨,并把纂修《明史》的重任交给他。
这件事传开之后,读书人仿效朱彝尊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晒书,不过他们晒的可是真正的书,而不是肚皮。就这样,晒书节就慢慢地流传开了。
二、肃亲王善耆晒银子。
京城人都说,恭王府的房子,豫王府的墙,肃王府的银子用斗量。的确,在肃亲王家的鼎盛时期,钱永远不是问题。据说当年肃王府由于银子太多,每年王府都要晒银子,怕银子发霉。
到了下午收工的时候,悠闲地坐在屋子里喝茶的末代肃亲王善耆便会对管家说:“去查查,银子少没少。”管家出去点点,回报说:“没少。”肃亲王于是点点头,吩咐管家继续晒银子,如是几番。
管家终于领悟过来主子的意思,于是便带着几个管事的人,一人一簸箕银子带回家去,然后回头禀报:“银子少了”。肃亲王这才点头嘱咐道:“那就收起来吧。”看到这样的东家,是不是觉得太厚道了。
记得小时候,我也听到过一个类似的故事“王兵晒银子,黄桥晒书、晒顶子”,说的是有来历有依据,象真的一样,给听故事的小伙伴们增添了不少的自豪和快乐。
故事中的王兵和黄桥,是黄梅县西南方向,两个风景如画的山村。发脉于一尖山的袁山河,由北向南经蚂蚁河、花桥河直抵木鱼山,然后往西拐,经罗福二,穿长毛涧、窑门涧,在两个山村之间蜿蜒而过,河流将王兵和黄桥两个村庄隔开。
河西北侧是王兵,河东南是黄桥,两个村里人都是元末明初时因避战乱而迁居于此的。很早以前这里是尚未开垦的荒州渺县,深山恶林,除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新鲜之外,最值得骄傲的是南边不远处是碧波万顷的太白湖,还有水上驿站长安驿。
开基立业之始,他们都老老实实地靠山靠水,农耕生活,然而一代又一代的平凡,一天又一天的劳累,一年又一年的贫穷,终于让两个村的人有点不耐烦了,他们开始走上修文习武,发奋图强之路。
居住在黄桥的人姓黄,是从江西省修水县迁过来的黄庭坚的后人,本来就有读书的家风。随着人丁繁衍子孙渐多,便兴家学,建学堂,开馆授徒。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考上秀才的学生越来越多,不断有人中举,还有中进士的。
一个小山村,有一人中进士,八人中举,六十多人取得廪生、监生、贡生等秀才资格。读书的人多,书自然多,梅雨季节过后的好天气,黄桥读书人晒书的现象就应气候而生。
据史料记载在汉时农历七月七,如果阳光明媚,人们便会拿出自己的藏书进行翻晒,防止虫蛀,七月七这一天也约定俗成地成为了"晒书节"。
汉唐时有曝书会,唐代陆龟蒙晒书有"晒书床",他在诗中写道:"早云才破漏春阳,野客晨兴喜又忙。自与酌量煎药水,别教安置晒书床"。历代之书籍,莫厄于秦,莫富于隋唐。
从现有史料可知,晒书被官方重视的时代始于宋代,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曝书会"。宋代如此,元代也同样有晒书之事。清人潘平隽在《六月六日晒书诗》中写道:"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如游千载上,与结半生缘。读喜年非耋,题惊岁又迁。呼儿勤检点,家世只青毡"。读书世家("青毡"),长辈领着子女晒书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
晒顶子的这个顶子有何来历?顶子,清代礼帽顶饰,是区别官员品级的重要标志,就是我们常说的官帽子。《舆服志》:"巾之制,以皂罗若纱为之,上结方顶,折垂于后。……贵显者于方顶,循十字缝饰以珠,其中心贯以大者,谓之顶珠。清代的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装于冠帽顶部,原料多为宝石。
顶珠的颜色和材料,按官员的品级而不同。一品:红宝石,二品:珊瑚,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四品:及蓝色涅玻璃,五品:及白色明玻璃,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七品:素金顶,八品:阴纹镂花金顶,九品:阴纹镂花金顶,从九品及未入流:阳纹镂花金顶。
黄桥村里自明末到清朝,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有六人任过知县、知州,有一人做过京官,任职吏部主事、工部主事,有五人任过教谕,两人任过五品守备。
通过被朝廷诰封赠君、中拳大夫及文林郎、修职郎等相当于五品、七品、八品等官职待遇的有十几人,黄桥晒顶子的故事,即源于这村里有许多顶子。讲故事的人夸起先人荣耀头头是道,听故事的小伙伴们却有点云里雾里,这些好像离我们太远。
居住在王兵的人姓王,祖籍山西太原。其族人喜爱习武,勤学苦练十八般武艺,刀枪剑戟各种兵器都会使用,年轻力壮者多有飞檐走壁的本事。听说该村演武厅大门常年不开,岀入者皆从一丈余高的院墙外飞身而入。后方开一小门,供仆役下人岀进,若无飞檐之功夫,就只得走屋后小门,自认差人一等。王兵村名中的兵字,可能就是因此而得。
我们知道,在古时候,到处都有土匪横行,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于是,专门为人保护财物或人身安全的镖行便应运而生。古代镖行的运镖,就是运货,有水路和陆路,形似于现代物流。
但是古时候的运镖可不像我们今天的那么简单,那时候他们护镖,如果遇到土匪,那可是动不动就真刀真枪的干起来。由于王兵习舞成风,很有几个身手不凡的师傅被镖行聘为镖师。于是,王兵村年轻力壮的多在镖行从业,其他文弱一些的就种田兼学做生意,日子过得挺富裕。王兵晒银子,足见其富,而且不是一般的富。
做护镖这一行,也不容易,是玩命的风险职业。镖师上路,不但要会武功,还必须懂得江湖上的规矩,以便同劫镖的绿林人物打交道。走镖时,如果发现路间摆着路障,必须做好准备和劫路人见面。
如果攀上交情渊源,彼此认同一家,便可顺利通过。否则只好凭武艺高低见分晓。在一般的武侠小说中,往往将镖局划为江湖武林一脉,其实镖局既同绿林有来往,又同官府有关系,其得益决定了它的性质。
镖行尚武、正直、正义、扶弱、助人的精神,指导着几百年来的镖师们,前仆后继地追逐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的甚至出师未捷身先死,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哪怕是遇到再大的困难,再凶悍的敌人,他们从来不知道逃逸和后退是什么,他们只知道人在镖在。
在强盗的眼里,镖师是一种从来不会屈服的人,在商人、雇主、弱者眼里,镖师是最让他们有安全感的人,镖师就是他们的腰杆子,镖师就是他们的护身符,其实这只是外行人对镖师的一种表面认识,其实对于有苦说不出的镖师来说,他们心中常年祈祷的只有一个字:和。行走江湖,他们奉行的是以和为贵的原则。
原以为这个故事说的是两个村比高低,争强赛富,最后会有个谁输谁赢的结尾。岀乎意料的是这一河两岸的村,相距不到一公里的距离。
在经历几个朝代几百年的历史,两村一直是睦邻,从无争斗,其一文一武,相得益彰,给一方平安助力不少,可见先人们的智慧确实不一般。
作者简介
黄仲华,黄冈市黄梅县黄桥村人,律师,高级会计师,爱好农学、医学、文学,现居广东。
【链接👇】太白湖
因为终要告别
水文化的宫殿
南北山村的奇闻轶事(三)
广西女征婚【免费相亲征婚】
黄冈黄州.麻城.武穴.团风.浠水.罗田.英山.蕲春.红安.黄梅 老乡群在此!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吕高智 李福登 柳景钢 程立祥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陈娜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