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老乡群、文学群、信息交流群
寻找敌人的弱点,如其没有弱点,那就要创造敌人的弱点。——刘伯承
沉浸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浩瀚银河,有圣人娓娓道来、引领时代;有枭雄搅弄风云、野心勃勃;有好汉生为人杰、死为鬼雄;有春秋战国,煌煌大世、百家争鸣。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中华民族璀璨耀眼的五千年,就是通过这些天之骄子、英雄好汉带领着人民一辈一辈延续下来的。
“少年强则国强。”此话从不是虚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正是有了毛主席那一代少年,中华民族才真正意义上走出了封建的桎梏,正是通过一位位元帅、开国大将们的努力,中华人民才能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以星星之火,在近现代的大熔炉中,烧铸出二十一世纪铁打的中国!
而在近现代史中,有一位元帅,足智多谋、雷厉风行,令敌人闻风丧胆,甚至被称为当代孙武。
他的名字叫刘伯承。
刘伯承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重庆市开州区人。中华人民共产党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伟大且天资横溢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刘伯承正式走上行军路始于辛亥革命时期,于1926年宣誓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相继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可以说,所有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时刻都能见证到刘元帅伟岸的背影,他是中国辉煌的创造者、里程碑。
刘伯承的童年幸运也不幸,说幸运是因为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得益于父亲的支持,刘元帅五岁就开始就读私塾,接受教育,不仅如此,更是在十二岁接受到了新式教育,触摸到了新思潮新文化和新思想,为日后新中国付出的一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不幸则是因为天有不测风云,刘元帅在十五岁的那年遭遇家庭悲剧,刘父因病逝世、刘元帅原本就有些拮据的家庭状况立刻跌入谷底,失去了顶梁柱的刘家遇到了极其严重的经济和生活问题,无可奈何之下,刘元帅被迫辍学务农、养家糊口,彼时农民的日子极不好过,风雨飘摇,如雨打萍。
体味到人间冷暖、饱尝了生活艰辛的刘元帅心中燃起了一团火,立志要“救民于水火之中”。
“当代孙武”的觉醒
大势将起,世道并没有让刘伯承等待太久,此时的神州浩土,引来了第一场时代之风吹拂而来的巨变——辛亥革命。
变革来临,刘伯承毅然决然选择参军。被封建压迫了太久已经麻木不仁的亲友并不支持他,反而希望他能乖乖种地务农,“本分”地过好自己的人生,刘伯承眉头一皱,说出了时至今日也如雷贯耳的名言:“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说做便做,他毫无犹疑地投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之中。
极有意思的是,在加入革命后,刘伯承并没有像一开始想象中的那样被派上战场,反而因为他本身就有不俗的文化功底,所以努力考入了军校课堂。
在军校课堂里,他接触到了大量曾经无法接触的知识,在为期十个月整的学习生涯中,刘伯承严于律己,成绩优异,长官和同学都看在眼里。
随后,在经历了冗长的局部战争后,刘伯承再次迎来了一个机会,参与南昌起义后,刘伯承担任了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长一职,同年年底,上级下令委派刘伯承去苏联学习先进的思想和军事知识。
作为一个完全不懂俄语的人,刘伯承拼尽全力学习俄文,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他们这帮人学习到的知识,不仅会改变他们的一生,还会改变全中国人民的一生。
“军神”“孙武”成名战
刘伯承一生经历的战役太多太多,而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在全世界军事教科书上都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同时彻底奠定刘元帅“军神”和“当代孙武”称号的“重叠待伏”战法。
时值抗日战争期间,刘伯承率一二九师部于山西七亘村伐日。双方激烈的交火冲锋中,还是师长的刘伯承摆脱了惯性思维,剑走偏锋,三天内在同地点用同战法,奇迹般连续取得两次大胜,狠狠挫败了日军的锐气和军心。
当今互联网上有句话很经典,叫做“我预判了你的预判。”这就是重叠待伏战法的精髓所在,日军预判八路军不会再次出现在上一次已经被发现的伏击点,故放松警惕,刘元帅预判到了日军会有这样的预判,于是将计就计来了出“灯下黑”的好戏,大获成功。
此战并不只是单纯地打赢了,一二九师更是缴获了大量日军物资,解了前线的燃眉之急。
从此,军神之名名副其实,军内军外无不叹服,刘伯承也成了日军心中的阴影之一。
刘邓之交
刘伯承与邓公是新中国著名的挚友、金牌拍档,两人常被合称为刘邓,二人最经典的合作莫过于“挺进大别山”。
刘伯承与邓公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余人主力军部,正面一举突破国民党军千辛万苦才拉起的“黄河防线”,累计歼敌约三十万人,完美开拓扩展了中原解放区这个战略宝地,从而形成三路大军等距守望、机动歼敌、问鼎中原的大好局面。
此战赢得太过干脆漂亮,对国民党军造成了降维打击,直接使其彻底陷入被动防御挨打的模式,对改写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影响深远、历史意义重大。毛主席十分欣慰,更振奋,将刘邓率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攻伐称为“历史的转折点”。
邓公是刘元帅的挚友、是知己、更是“竞争对手”,二人也时常要比比谁的谋略更好,谁调兵遣将更漂亮,可以说两人是在漫漫征途上相互搀扶、齐头并进的。
好景不长,十年动荡来袭,邓公陷入不利的境地,而刘伯承也因为战争带来的伤病痛楚没办法有大动作——尤其是刘元帅的眼睛,早年的受伤再加上晚年的过度使用,刘元帅晚年完全处于失明的状态。
而在刘元帅人生最后的日子里,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华国锋坚定地说到:“我死后只提一个要求,就是要邓公主持追悼会,否则决不进八宝山,让我的儿子把我的尸体扔进荒郊野外去算了。”
而这句话,对彼时身处水深火热中的邓公,也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
最后的最后,不负刘伯承的遗言,他的追悼会,由邓公主持。
刘元帅一生坦坦荡荡,贯彻了童年的志向,拯救华夏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有充足的学问知识,有名垂青史千古流芳的经典战法,有邓公这样的挚友,可以说,刘元帅完美的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夜空中闪亮的星,一定有他的那颗!
【链接👇】黄梅过年习俗
彭德怀晚年跟主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如此凄惨?
胡耀邦的六个春节
黄梅的年味:辣酱蒸鱼
这个黄梅人被称为“东方铁娘子”,终身未嫁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吕高智 李福登 柳景钢 程立祥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陈娜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