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闻马铃声声响--黄桥马铃咀地名的由来



‍‍‍‍‍‍▲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老乡群、文学群、信息交流群
我们的家乡黄梅县与马有关的地名有五个,分别是马鞍山、马尾山、记马寨、养马岭、马铃咀。
马鞍山位于县城郊东南三里处,因山形如马鞍,故名。县志载:相传山顶有天窗洞,通源湖。旁有萧山,地远尘嚣,颇称幽邃。《蓝志撅闻》载:天窗眼在马鞍山顶,其深莫测,土人尝以木片书姓字投下,后从源湖中拾得。
马尾山,原名马头山,位于今黄梅东站与县城主城区之间。
记马寨,位于挪步园南三里,相传太平军于此扎寨,寨门遣址,至今尚存。

养马岭,位于县西北太平寨、狮子寨西南,李塆大屋西侧。在古代叫杨梅岭,因岳家军在这里养过马而改名养马岭。
马铃咀,位于县西南三十里太白湖北端黄桥村一个面湖靠山的山咀上。这里是古长安驿旧址,也是风云交织的战场。普天之下,以声音入名,犹以马铃声为地名的极其罕见,可显其珍贵。时过境迁,斗转星移,古长安驿的名字虽早已成为历史,但当年銮铃响处,驿道上驿马飞驰、尘土飞扬的场景却深深地渗透进马铃咀的地名中,留给今人无尽的回味。
马铃咀曾是南渡北归的那个渡口。中国历代王朝更迭,中原文明南迁有一条从中原到湖北的通道,通道的第一站就是湖北黄梅,再顺江而下。位于长江故道北侧的古长安驿就是南渡北归的那个渡口,对岸九江也同样如此,三国时期周瑜作为东吴最重要的将领,就是领军驻守在鄱阳湖口的柴桑(即九江)以应对刘表和曹操。达摩一行当年远涉重洋到达广州,从广州出发前往南京见梁武帝后北上,也同样经过了这条通道,并在距马铃咀三里许的青莲庵传法而载入史书。
马铃咀曾是南船北马的转换之地。南船北马是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北边骑马,南边行船,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马铃咀这里就是马和船的转换之地。唐·孟郊《送从最校书简南归》:“北骑达山岳,南帆指江湖。” 写的就是马和船转换的情形。所以从马铃咀历史演变的踪跡可以印证黄梅不但是移民迁徙的通道,风云交织的战场,更是一个文化交融、汇聚和杂居的大熔炉。
马铃咀曾设有千百年历史的水陆驿站。穿越斑驳交错的历史时空,重回千百年前的长安驿站,其首要功能是传递官府文书,其次是运送军用物资。 朝廷军粮军需由江南水路运抵长安驿后,再由陆路北运至各驻军营地。
文书分急、中、缓三种。紧急文书和皇诏或军令,递运铺兵须腰系响铃,马系马铃,手举金牌(夜举火把)兼程急行。路上行人车马闻铃响必须避让,延误时间者将受到严惩。身悬铜铃、脚跨快马的驿卒日复一日,一个接一个地沿驿道疾驰而来,铜铃声、马蹄声由远而近。完成交接手续,更换驿马之后,驿卒又重新上路,策马驰去,渐渐消失不见,在驿道上留下一道长长的烟尘……
马铃咀曾是黄广两县大别山下东来西往的水陆交通要道,现如今沪瑜高速公路和黄黄高速铁路均穿村而过,说明古往今来该地域均处于要冲之地位。千年前的两宋之际,这里属于宋辽交战的前线,宋兵部尚书於仕曾在这里设立兵站。这使马铃咀不仅是重要的驿传节点,更是拱卫江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由于宋重文轻武,虽然将士们在战场上鼓角震天、战马嘶鸣、厮杀声四起,但未能逃岀北宋覆灭,南宋偏安的结局。据史料记载,宋兵部尚书於仕本是黄梅人,其岀生地已无从考证。但其墓葬黄桥村於槠树,黄梅旧县志和黄梅县名人古墓考均有记载。时间的脚步匆匆,今天古驿站的风貌早已荡然无存,也听不到马铃声声,仅余遗址供人追忆往昔,徒生感慨……
著名的湖北籍歌唱家杨婷婷和王芳芳演唱的歌曲《马铃响叮当》唱岀了家乡人对美丽的马铃声的回味与眷恋:马铃响叮当,唱美了我们的家乡呀醉了四方;马铃响叮当,带来了和谐的交响与艳丽朝阳。美丽的马铃,可爱的家乡,宝藏遍山梁;美丽的马铃,可爱的家乡,西瓜豆腐冷水鱼,伴世上佳酿……
美丽的马铃,可爱的家乡,生态民俗好山水,带来了幸福的日月把明天照亮!
作者简介
黄仲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桥村人,律师,高级会计师,爱好农学、医学、文学,现居广东。
【链接👇】悠悠南风里
春雨滋润的土地上,禾苗正在拔节
这个黄梅人被称为“东方铁娘子”,终身未嫁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吕高智  李福登  柳景钢  程立祥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陈娜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