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国雄|黄梅鲍照墓 千年俊逸风



▲李正阳题
2011年11月22日,冬日阳光下,安徽歙县四名鲍姓人和黄梅一对鲍姓夫妇在黄梅县城关东禅寺村鲍照墓前,祭酒,焚香,烧纸,燃放爆竹。代表着鲍氏族人向安眠于此的一千六百多年先祖鲍照献花、鞠躬,以表崇敬和缅怀之情。周边有零星围观的人,有人说,终于看到了鲍照后裔来祭墓了。
烟幕散去,围观走开,鲍氏一行边走边回首。一座好像是把硬帮帮水泥路撑开了的坟茔,还有那棵不知何时从坆冢中突兀生长,告知鲍照风霜雨雪的油朴树的影子永远也挥之不去。
一树,一古坟,一碑,一竖文……
年轮已转动了十圈,如果鲍氏后人问我:先祖鲍照墓还是像以前一样孤坟独冢,夹于道路分叉又合拢的中央?我只能无语点头。也许身边的朋友还会生疑——
鲍照,谁呀?为什么在黄梅是一座孤坟墓葬?没有族人维护,一千六百多年的墓地又是如何保存下来的?
我很平静地回答你:鲍照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
诗人鲍照,诗风豪放俊逸,奇矫凌厉。我们还是从诗歌的斑斓长河中,“击空明兮溯流光”,去追寻“俊逸鲍参军“华而不弱”的依稀背影吧。

读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辞》的人都知道,乐府民歌是南北朝时期能吟能唱,口口相传的流行歌篇,相当于黄梅人张口就唱采茶戏。虽南朝北朝长期对峙,但在文学的园圃里,乐府诗却是那一时期最耀眼、最多彩的花丛。鲍照就是最璀璨的乐府诗人之一。
相信身边的朋友也和我一样很喜欢唐诗。喜欢“七绝圣手”王昌龄,喜欢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喜欢边塞诗人岑参、高适……若我翻出鲍照的诗句来和他们的诗句放在一起来诵读,你就会有一个惊奇的发现——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鲍照《代白头吟》)/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鲍照《拟行路难》)/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风餐委松宿,云卧恣天行。”(鲍照《代开天行》)/ “风餐江柳下,雨卧驿楼边。”(杜甫《舟中》)
“疾风冲塞起,沙石自飞扬。”(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牛,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惊讶吗?唐代那么多大牌诗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诗魂偶像——南北朝时期的鲍照!
有了鲍照“清如玉壶冰”纯洁的情致,就有了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唯美的思念;有了鲍照“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激情的向往,就有了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泻千里的豪情;有了鲍照“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捐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的边塞誓言,就催生出了唐代边塞诗振聋发聩的万丈激昂——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鲍照在南北朝时期将笔锋直指边关要塞,孕育了唐朝边塞诗“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蓓蕾,他被后人誉为边塞诗的“鼻祖”!
紧跟鲍照诗歌节拍踏步前行的第一人就是诗仙李白。
你看,鲍照的诗题“代白头吟”“拟行路难”“代出自蓟北门行”等等,李白就干脆来“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白头吟》 ”“行路难,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摧羽书速惊电,烽火昼流光”(《出自蓟北门行》)同题共享。

鲍照跟随刘义庆在浔阳时,曾游历庐山,写下了“鸡鸣清涧中,猨啸白云里。瑶波逐穴开,霞石触峯起。”(《登庐山》)“旋渊抱星汉,乳窦通海碧”(《从登香炉峰》)的壮丽诗篇。在写庐山万种风情的山水景观诗篇中,他是第一个描写庐山风光全景全貌的诗人。
李白在年轻时从蜀门出山,第一次游历庐山,就写下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脍炙人口的诗句。鲍照的诗影在李白心里已幻化成了激情飞扬银河飞瀑!
李白的诗摇曳生辉,仙气荡漾,风骨遒丽,境界弘阔。鲍照对其影响是不可小觑的。杜甫是这样评价李白的诗:“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饱参军。”(《春日忆李白》)这里的“鲍参军”就是鲍照。
宋人朱熹在《朱子语类》里就直接这样说:“鲍明远才健,其诗《选》之变体,李太白专学之。”
看到上述文段有人会说,既然鲍照这么厉害有名,为什么我们没有读到他的诗篇呢?
我们有句俗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然而,一旦金子被埋在深深的泥土里,没有人去挖掘,金子的光芒往哪里发呢!
南北朝时期是个战乱而短暂的年代,随后的隋唐王朝席卷而来,辉煌永载。出生于过山车式更迭朝代的南北朝文人,命里注定就是晨曦里的星星,还来不及闪烁,天就亮了。连当时赫赫有名的谢灵运前脚刚“闪亮登场”,后脚就倏然谢幕,更何况“才秀人微”的鲍照,无疑,他只是个匆匆的过客,甚至还不能“昙花一现”。
鲍照二十出头时,胸怀大志却因门第低微而壮志难酬。“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但又“安能行叹复坐愁?”
于是厚着脸皮向名仕献诗言志,自寻出路。好在当时在荆州的临川王刘义庆爱才惜才,留鲍照在身边担任国侍郎。后随刘义庆从荆州转到江州浔阳(今江西九江),鲍照便居守黄梅(黄梅古属浔阳),“居县河之滨“马号”旁六年”(《黄梅县志》)。之后任刘子琐前军参军,故人称“鲍参军”。后来,就死于刘子琐兵败乱战中,遂葬墓黄梅。
应该说,我们黄梅是鲍照的第二故乡。他生于古代京口(今江苏镇江),卒于浔阳,墓葬于梅城。这是上天偏赐黄梅的文化瑰宝,是千年古镇黄梅的一笔厚重的文化基座。黄梅南有蔡山晋梅,北有鲍照古墓。它们都是封存千年的历史文化陈酿,香溢千世,流芳万古。
古邑黄梅一向尚武崇文。据《黄梅县志》记载,黄梅古西城内,曾建有鲍公祠、鲍母祠,俊逸亭。每年春秋社日和每月初一、十五日,人们都来此行一跪三叩礼。鲍公祠文蕴泽后,誉饮四方。
鲍照墓地也建得堂皇肃穆。有墓碑,茔墙,俊逸亭。清道光年二十五年(1845年),黄梅知县,管教育的教谕、训导、千督总等主要官员亲自督导重修。邑人义士喻权慷慨解囊,捐田五亩作为祭产。鲍照在那时黄梅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的尊崇之极。
时过境迁,鲍照墓的祭奠环境已在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逐一损毁,纪念鲍照的主体也只剩下这一抔土坟。在保存这座千年古墓的历程中,流传着梅城许多心存善念人的故事。
当年一宛姓私田里,凸现一座新坟。宛姓人心存敬畏,耕田时愿留一犁,并把此举作为家训告诫后人。“留一犁”的美谈,是梅城人好善施乐的懿德春风。
上世纪铲除“封资修”的年代,有人要毁掉这座“封建坟地”。老县长挺身力护,当面呵斥:谁动手毁掉鲍照墓,谁家断子绝孙!黄梅县若毁掉鲍照墓,黄梅县一定会倒霉!声断云层,气震山岳。
正是许多有识之士竭力保护,鲍照墓才得以完整保存下来,黄梅才保住了这笔千年的文化遗产。鲍照墓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已指日可待。
此刻,鲍照经典诗歌《拟行路难(其四)》的诗句在我心中形成了一汪清澈的泉水,汩汩流淌: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每当远眺长江对岸浔阳古城保存完好的琵笆亭庞大的文物建筑群时,我心里由衷羡慕:当年江州司马白居易的一曲《琵笆行》,惠及了浔城民众的丰厚文化底蕴;琵笆亭,是游历浔阳古城人文风貌不可或缺的靓丽景点。
我也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时日里,黄梅人一定能恢复旧日鲍照墓祭奠的祠堂轩庭,甚至兴建一座鲍照纪念馆,让这位一千六百年巨岁的文学大师光芒重见天日。
到那时,全国各地的鲍照后裔每年都会成群结队地来黄梅祭拜他们的先祖,参观鲍照纪念馆,听黄梅人讲述鲍照的故事。大家一起诵读鲍照诗文,沐浴千年的俊逸之风。游客祭奠鲍照将成为黄梅古镇又一雅韵清亮的风景线。
南北朝遗风,深藏梅城中。诗篇惊盖世,高吟《河清颂》(注)。
注:447年2月,黄河、济水俱清,当时以为美瑞,鲍照作《河清颂》。
【作者简介】蒋国雄,黄梅县刘佐乡占圩村人,退休教师。
【链接】何国彩│黄梅三渠有条龙惜河
黄梅文史哲主编:写作者要甘于寂寞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声明】在公众号“黄梅文史哲”封禁期间,“黄梅文教”“老家黄梅”代其发文,欢迎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