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老乡群、文学群、信息交流群
前文:当老师的父亲:真好--我的父亲(一)
由于我与父亲生命的“交集”太短,对父亲的了解确实太少,但作为儿子,写了很多关于他人的事迹,却不能为自己的父亲留点文字以做纪念,似乎感觉有点不孝,特别是父亲工作上的事。
在我们当地当时,父亲的影响应该是很大的,单凭父亲离世后领导、老师、家长、学生对他的追思,就让我们后人享用一辈子。
父亲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直带高三语文,据说他班的口号是“努力努力再努力,第一第一永第一”。我也是教书的人,没有一定的实力和潜力,是不敢提这样的口号的。好像那几年都有外省外县的学校老师到学校取经,每一次校长都特别安排父亲做经验交流。
后来,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的上中农”成分和“青年军”的经历,经常要被游行,被批斗,他仍然凭着自己对教育、对学生的爱,或者也有对时势的判断,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教育学生多学点知识。
记得有一次他把我们大队的所有高中生召集到我们家“开会”,就是要他们好好读书,不要浪费光阴。他去世后,先后有好多在恢复高考后考取中专大专大学的学生到我们家看望我的母亲,在父亲的灵位磕头,以谢父亲当时的教育之恩。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76年底,不知当时有没有确定77年恢复高考,反正我感见到父亲教书的切儿很定,又至在他患病的小候都没有耽误一节课,每天母亲在家里把中药熬好,下午叫我把药送到学校给父亲喝。看他喝药的痛苦样子,我好像感觉到药的苦,乃至到现在我都很排斥中药,从来患病不喝中药。但一会儿他走进教室,就开始大声讲课,我在回家的路上都能听到他上课的声音。
当然以我当时的年龄(11岁)根本就没有想到很多,只知道父亲一心扑在教书上。直到学校放了寒假,父亲才抽时间到医院检查,原来一直作为感冒来诊的竟是肝病(我不知是不是肝癌)。
医生当即要求转院到九江,我的四个哥哥用竹床把父亲抬到九江171医院,只在医院住了十来天院,父亲就在1977年正月初一的早上永远离开了人世。正月初七,学校通知学生和老师到我家开追悼会,哀声一片,哭声一片,这个场景烙印在我心里很深很深。
由于我后来也从事教育工作,许多父亲昔日的同事也成了我的同事,他们都在我面前说着父亲当年教书的情景和教书的成绩,让我颇感自豪,也颇感压力。
记得周校长曾经对我说过:“小刚,你的压力很大呀,按照一代强一代的说法,你要超过你父亲,好难呀!”就是这一句话,让我在二十多年的教书生涯中,从来不敢懈怠。
父亲就像一座山挺立在我的面前,我时时仰望着,但从来不敢翻越:父亲已经成为一个图腾,在激励着他的后代,也护佑着他的后代。(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至简人生,男,中学高级教师,黄梅人;现任教于广东民办学校,对教育有特别的情怀,对文字有特别的爱好。
【链接👇】悠悠南风里
她被哥哥误了终身
这个黄梅人被称为“东方铁娘子”,终身未嫁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吕高智 李福登 柳景钢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陈娜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