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葬礼上,张学良亲手送上16字挽联,蒋经国看完不禁黯然失色



‍‍‍‍‍‍▲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老乡群、文学群、信息交流群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心脏病病逝,葬礼上宋美龄专门等了1个小时,只为等一个人,那个人就是74岁的张学良。张学良前来吊唁,瞬间吸引现场所有人目光,因为都知道他已经被蒋介石幽禁了39年之久,按说张学良应该很愤怒,但他一言不发,只是送上了一副16字挽联, 蒋经国看到挽联后,不禁嘴唇颤抖,脸色发白,那么挽联上究竟写了什么,蒋经国为何看到挽联后反应如此大呢?这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往事呢?
张学良作为近代史上的风流人物之一,不管是其在政治方面还是在感情方面,都具有太多争议。最大的争议点,便在于其一枪不放就放弃了东北三省,让日本人尝到了侵略的甜头,助长了其嚣张气焰,也导致了东北三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当中。在张学良之后的所作所为中可以看出,从本质上,他还是想为了国家和民族做一些事。
01 误信老蒋,少帅走向风口浪尖
提起张学良,作为近代史上无论在政治还是感情方面都颇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当年他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子”之一。其父更是颇有背景的东北王张作霖,那时的张学良可谓意气风发,是东北地区呼风唤雨的人物。

少帅张学良与原配妻子于凤至
大革命时期蒋介石是北伐军总司令,北伐军打败了张作霖,将张作霖赶回了东北老家。不久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首先进攻了东三省地区,张作霖也是他们首先要扫除的障碍。为了除去张作霖,日本人策划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乘坐火车返回奉天的半路上,遭到日本关东军的谋杀,火车被其预埋的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重伤身亡。

张学良年轻时照、张作霖旧照
因当时局势相当混乱,各部军阀混战逼近、日本侵略军更是虎视眈眈。为了稳定形势,张作霖死后秘不发丧。此时的张学良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把军权交给蒋介石管理,要不就要把整个东北封锁起来。
当时国家统一是大势,1928年6月21日,张学良临危受命,继任少帅。最终张学良顶着日本人的巨大压力选择服从国民政府,交出兵权东北易帜。名义上标志着中华民国统一。要知道当时关内是军阀混战,而蒋介石作为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却不费一兵一卒,把张作霖旧部收为麾下,名义上是全国最高领袖。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发布东北易帜通电,服从蒋介石,结束北伐战争
张学良通电全国:“自应仰承先大元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张学良的东北易帜可以说是大大提高了蒋介石的个人威望。蒋介石很是满意,对少帅欣赏有加,随即投桃报李,任命张学良为陆海空三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为东北的实际领导者。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张学良成为了双方极力争取的对象,但在战争初期,张学良宣布中立并表示愿意做双方的调停者。就在张学良对支持谁尚存犹疑时,蒋介石却在其生日时发来致电,表示要为他举办生日宴会,对此,张学良曾托蒋介石心腹转达自己“愿为国家、介公(蒋介石)效命”的决心。除了举办生日宴会外,蒋介石极尽一切手段拉拢张学良,并取得明显效果。
9月,张学良率东北军主力,入关助力蒋介石平定其他军阀,坐稳了统治地位。蒋介石无后顾之忧后,轻松击败了冯玉祥、阎锡山等人。

地位、威望上升,少帅达人生巅峰
张学良的及时站队对蒋介石绝对是莫大的帮助,使得蒋介石非常感激张学良,认为这个小兄弟真不错。少帅在此后更是平步青云,1930年9月,张学良携妻拜访蒋介石,蒋介石为了感谢,与张学良结为异姓兄弟,并让宋美龄和张学良妻子于凤至结拜为姐妹(蒋委员长热衷于此,先后和他结拜的兄弟有20多人,许多都是他的对手,比如冯玉祥),可以说这段时间,张学良无论是权力地位还是威望,都一度达到人生巅峰、显赫一时,也是蒋张二人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但最终他却影响了中国的历史,也改变了他本人的命运。

蒋张二人关系密切时期合照
为了更加巩固自己的地位,蒋介石开始疯狂打击异己者,与此同时日本人也加快了侵华的步伐,国民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着山河破碎,国仇家恨,少帅提出要和共产党合作,一起抗日,他认为“攘内必先安外”。可是蒋介石却根本不认同这个建议,他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必须要不断铲除异己,才能坐稳江山。
最终1931年9月18日这天晚上,咄咄逼人的日军,攻打沈阳北大营,张学良完全服从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实行不抵抗政策,忍耐避免发生冲突,将枪械锁入库房,命令沈阳将士不抵抗,就这样东北大好江山沦落于日军之手,包括东北兵工厂、东北的大批资源和财富。显然张学良和蒋介石都认为,日本不敢入侵中国,但是他们都忘了,毫无防备的肥肉是无法阻挡饿狼的贪欲。这些都成为了后来日本杀害中国人的助力。
事后张、蒋都寄希望于国联的调停,张学良不放一枪丢了东北,丢了大好江山非常懊恼,于是决心抵抗一下,但是热河仅守10天就沦陷,再次让张学良走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无数国人对他喊打喊杀,“不抵抗将军”的污名也随之扣在他的身上,瞬时间引起国内外舆论的猛烈攻击,饱受诟病。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纷纷起来抵抗日本人的入侵,无奈之下张学良下野出国治病,再次归国后的张学良,眼看着日寇夺我华北国土,辱我同胞,而蒋介石则依旧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迟迟不抗日。并命令张学良去陕北剿灭红军,疯狂的对共产党人围追堵截。
02 “西安事变”老蒋奇耻大辱,兄弟情谊土崩瓦解
频繁内耗,势必会亲者痛仇者快,于是,看清国联真面目和蒋介石不愿抗日后,张学良不愿再打内战,屡次电告蒋介石提议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遭蒋介石多次否决不理会后,更是趁他损兵折将之际,削了他三个师的番号,这着实让张学良更难以接受。

1936年10月蒋介石更是亲自飞往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围剿红军,张学良再次劝阻蒋介石抗日后,两人大吵一架再次不欢而散。12月12日,面对死硬的蒋介石,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人决定兵谏蒋介石,他们软禁了蒋介石逼迫他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这时候,张学良和杨虎城这边也出现了杀蒋和放蒋的争执。后来,经过中共的介入、多方势力的斡旋,以及宋美龄的求情,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之后张学良不顾所有人的劝阻,却安然无恙把送蒋介石回南京。在张学良看来:西安事变已让蒋介石颜面尽失,现在向蒋介石表达自己的公心以及足够的歉意,只要是蒋介石真能联共抗日,他愿意承担做错事的后果。但是他不明白,政治的世界里,又怎会有对错之分呢?
一方面张学良可能念在其父和蒋介石的交情上,不愿意破坏这层美好关系,另一方面还由于自己的一份秘密握在蒋介石手中。
原来,宋美龄和张学良是旧识,两个人之间曾经有过一段友情以上恋人未满的感情。在宋美龄未婚时期,曾在上海偶遇张学良,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只是那时的张学良已娶了妻子,宋美龄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愿意做小的,这段关系后来就不了了之。但是宋美龄和张学良的关系一直很不错,在成为蒋夫人前,她们书信来往频繁,而这些信件都被蒋介石保留了下来,一旦信件内容曝光,宋美龄的名誉也会大受影响。
张学良还是太年轻了,当时虽已36岁,但他并非政治场里拼杀出来的,而是由一个公子哥步步蜕变过来。张学良的性格太过耿直,仅以一个东北大汉的心胸去考量蒋介石,实在是错了!宋子文、宋美龄等人皆向张学良保证过安全又怎么样?蒋介石的为人世人皆知,等到了南京,蒋介石翻脸无情,只认为自己遭遇奇耻大辱,丝毫不顾及往日的情分,放虎归山的事儿,张学良能干,蒋介石才不会干!秋后算账下令抓捕张学良。
蒋介石本意是想杀了张学良以儆效尤的,但是宋美龄等人求情,才改为由军委会审判,“判处张学良有期徒刑十年,随后特赦改为无期幽禁”。听完宣判结果,张学良已经明白,自己彻底失去自由了。此后,张学良开始了自己长达54年的囚禁生活,他曾辗转多地,从贵州到重庆再到台湾。原本,他以为十年后,自己就能摆脱这种软禁生活,但现实却再次让他失望。
其实,在“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完全可以独善其身,但性格的缺陷让他走了一步错棋,误信他人,蹉跎一生。
03 蒋介石临终前,仅用4字,道出不放张学良的根本原因
不管是宋美龄、于凤至求情,还是各方人求情,蒋介石始终的态度是不杀也不放,花大钱养着张学良。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学良内心十分激动,既欢欣于国家民族独立,也想象着未来自由的生活,因为蒋介石已经没有理由继续软禁他了。在1946年国共两党举行的重庆和平谈判会议上,周恩来也指出,应当还张学良自由之身。
但蒋介石只是一味搪塞,对于外界要求释放张学良的声音充耳不闻,而张学良也意识到,蒋介石是永远也无法介怀当年的事情了,他悲伤地表示:“自由之事,以后绝不会再想,也绝不会再提”。当年军事法庭的“十年有期徒刑”终究成了一纸空文。
1946年10月,张学良被送至台湾,先后在井上温泉、西子湾和北投居所过着软禁生活,漫长的软禁生活里,蒋介石还曾与他见面交谈,并告诉他再忍耐些,表示总有需要他的时候,但张学良却苦笑称“自己确实是老了”。
在1956年蒋介石70大寿上,张学良托人送了蒋介石一块瑞士名表。言下之意提醒老蒋看看时间之意,毕竟自己被关押了那么久,而蒋介石也到了古稀之年,差不多可以放自己出来了。但是,蒋介石转手就送给了张学良一根制作精美的拐杖,张学良一看,蒋介石是铁了心的不放自己了。
蒋介石还在谈话中多次强调“不应该再计较过去的事情了,已经没有意义了”。尽管他一再表示要“看开些”“不计较过去的事情”,但实际上,真正放不下的却是他自己。而张学良却苦中作乐,开始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蒋介石晚年生活照
最终,带着遗憾和悔恨以及不甘的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在台湾台北士林官邸逝世,终年88岁。
张学良熬到了蒋介石油尽灯枯的去世,他以为自己可以恢复自由了,可蒋介石去世前压根就没有想法,临终留下四字遗言“不可放虎”!叮嘱蒋经国继续软禁张学良。在蒋介石看来:即便是过了这么久,张学良的资历以及威望,仍旧可以被当成一块招牌。蒋介石在去世之前,国民党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蒋经国的手段与威望,比蒋介石差得远。虽然蒋介石早早为蒋经国铺好了路,但是对其能够平息国民党内部的争执,蒋介石并不看好。一旦张学良被释放出来,被对手当成了金字招牌,蒋经国怕是会扛不住。因此,为了避免节外生枝,蒋介石嘱咐蒋经国不要把张学良放出来。而蒋经国也只要顺从父亲的遗愿。
张学良听到“不可放虎”的这个消息,仰天长叹,可又无可奈何。

1975年4月,蒋介石灵堂
听闻蒋介石病逝,在妻子赵一荻陪伴下,张学良前去吊唁,葬礼上张学良手扶棺木,神情凝重,却一言不发。只是送上了亲自手书的16字挽联:关怀之殷,有如骨肉;政见之争,有如仇雠。这16字瞬间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蒋经国看到后更是吓得脸色苍白,什么话也没有说。他之所以如此紧张,是本以为被囚禁近40年的张学良,应该会非常痛恨蒋介石,但是没想到张学良如此大度,想起父亲的遗嘱更是心虚不已。
这十六字是张学良苦思冥想三天后写下的,写尽了他与蒋介石之间极为复杂的关系,却写不尽两人之间的恩怨纠葛。蒋终究没要张学良的性命,虽剥夺了他的人身自由,也并没有虐待,而是让他好吃好喝的待着。张学良从16字里也表现出对蒋介石逝世的惋惜之情,虽然二人是兄弟般情谊,但是,毕竟有政见之分,两人不同的政治观,使得两人有悬殊。然而,他的内心真的这么想吗?张学良晚年对蒋颇有微词,表现出对蒋的极大失望,这也可以看出张对蒋其实有感激也有怨恨,是一种复杂矛盾的心理。可以这么说,张学良和蒋介石的恩怨纠葛,实际上是政治争论,是政治观点的纠纷。一个是急于抗日的爱国将领,另一个是“攘外必先安内”的统帅,两者都在践行着自己的政治策略。所以他们的恩怨远远不止16字那么简单,挽联其中深意不得为人所知。
1988年蒋经国去世,张学良在1990年重获自由后感慨:“自己的生命从1936年12月就结束了”。想想也是,从叱咤风云手握重兵的少帅沦为阶下囚,这种心理落差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张学良多次明里暗里告诉蒋介石,希望可以冰释前嫌放了他,但西安事变是蒋介石一生之耻,所以他杀了杨虎城全家,哪怕他死都要求蒋经国继续囚禁张学良。张学良的囚禁生涯总是在偏远小范围内,被幽禁了54年的他,只是一位白发苍苍静待晚年的老人,1995年移居美国,直到101岁逝世。蒋张二人半个世纪的恩怨也随张学良的去世而烟消云散。

张学良晚年与赵四小姐
结 语
张学良的一生可谓坎坷,在战乱年代,肯顾全大局,联共抗日,他真心实意是爱国者。只是万万没想到,蒋介石给他上的人心险恶一课,葬送了一生好时光。张学良后期的人生或许不是很精彩,可他的内心或许已经释怀。从“九一八事变”以后他所受到的骂声,到“西安事变”以后他接受的称赞,这些都是他的成长。他从一个“不抵抗将军”到“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爱国将领,这些种种转换和贡献,都在历史书册中留下浓墨重彩,后人自然会分辨是非。
看完本文,你对张、蒋的江湖恩怨和张学良的历史评价如何?欢迎评论区精彩留言!
【链接👇】悠悠南风里
我20多岁,在陌生的城市努力着
这个黄梅人被称为“东方铁娘子”,终身未嫁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吕高智  李福登  柳景钢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陈娜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