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仲华 | 黄梅三月三,又闻菜粑香



‍‍‍‍‍‍▲李正阳题
本平台常年面向全球征集文稿、视频、漫画等,不限题材和体裁。若是全网首发(可声明原创),请务必注明!欢迎投稿(荐稿)!👉联系我们 加入最新的老乡群、文学群、信息交流群
三月三,上巳节,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里。在上古时代,就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祭祀宴饮,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
古代在这个日子女孩们要"上巳春嬉",穿上漂亮的衣服,临水而行,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魏晋以后,上巳节的日期固定为三月初三,后代便沿袭下来。
在黄梅,三月三,吃菜粑,挖地菜,煮鸡蛋,是流传了上千年的习俗,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大人、小孩都要吃菜粑以防病祛灾。
这个带着野菜清香的面点,每年总会在这几天出现在黄梅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成为必不可少的食物。

黄梅县三月三吃菜粑,有一个传教,与双峰山四祖道信大师有关。据说有一年正发春瘟,疥疮在全县流行,百姓不胜其扰。一农夫在万般无奈之下,将患疥疮的八旬老母背到四祖寺求治。粗通医道的道信大师赐一药方:米粉与芥菜混合做成菜粑食之。农夫依言竟至治愈。
消息传开,四里八乡的患病百姓都到四祖寺求医问药,适逢三月三大师寿辰,大师亲自下斋房,做了很多的菜粑广施百姓,使全县的疫情得到控制。
事有凑巧,当时唐太宗李世民亦患疥疮,闻言四祖奇术下诏命大师进京。大师以佛事为要只开了一个方子送到京城,太宗痊愈后亲赐金匾给四祖大师。从此大师声名远播。后来唐代宗李豫赐封四祖大师为“大医禅师”。一直到现在,四祖寺仍然有三月三做菜粑广施信众百姓的习惯,而三月三吃芥菜粑也成为了黄梅人所独有的习俗。

从黄梅各方面汇集来的信息,今年三月三,黄梅做菜粑,面更广,量更多,味更香,并且从家庭走向学校,走向市场,舌尖上的文化,有人在继承并发扬。从以下四种行为方式,可以看到做粑忙,闻到菜粑香。
一种是传统的家庭作业式,父子兵,齐上阵,洗菜切菜,炒米磨粉,配馅做粑,灶上灶下,一家人其乐融融。
第二种方式是菜粑互助组,几家几户一起搭伙做,大家合作分工,灶下不熄火,一边做一边蒸,一天下来可以做上几百个上千个,既过了传统节日,又重温了一次集体干活,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旳快乐。
第三种方式是三月三菜粑加工专业化,销售商品化,有加工,销售,送货上门服务一条龙,又赚钱又好吃,买卖双方皆大欢喜。
第四种方式更新鲜。黄梅七小开展做菜粑实践活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食堂阿姨和老师的指导下,纷纷拿起和好的芥菜面团,兴奋又认真地学包菜粑。面团柔软粘稠,双手揉搓适度才有劲道,不干不粘。面团压扁大小合适才好包馅,不多不少。馅儿量要适度才美观,不涨不瘪。包圆技巧要巧妙才完美,不歪不破。
这个细致活儿可考验学生的耐心和毅力了,没揉好,再来一次;粑小点,加点面团;馅少了,打开再加点;不够圆润,再搓会儿。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互相看互相学,你争我赶。不一会儿,一个个大小匀称翡翠珍珠似的菜粑就包好了。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的脸上乐开了花。
黄梅菜粑的主要原料是籼米和芥菜。制作工艺也不复杂:先将籼米放在碓臼里舂成粉,再将米粉放进大锅里炒香。然后将捞水切碎挤干水分的芥菜末拌入其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和成小孩拳头大小的菜粑上笼蒸熟即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还加入腊肉、酱干、粉丝、大蒜制作的馅料。

三月三,在黄梅县除了有吃地菜鸡蛋、吃韭菜面条,吃菜粑筝等习俗之外,还有举办四祖庙会的习俗,据说是为纪念中国佛教禅宗四祖大医禅师道信而形成的。
因为三月三这一天是道信大师的诞生日,每年三月初三到初六日,都要在四祖寺举行盛大庙会,从大河铺到四祖寺4公里大路两旁的山岗、村头、地角、溪边、河畔、桥上,搭满了帐棚,摆满了货摊,人流如潮,接踵而至。庙会期间,还有草台采茶戏、文曲戏、采茶戏及舞龙狮、彩莲船、踩高跷、说鼓书、旱龙船等民间艺术表演,形成了一道道民间风俗的亮丽风景线。
四祖寺的庙会,在三年灾荒时期都没有停办,只是不叫三月三庙会,而是叫物质交流大会,是那个时代的市场经济。
阳春三月,四野春风习习,桃红柳绿,千枝吐翠,鸟语花香,出游踏青也就成为主要民俗活动。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特别是城市居民都喜欢春日踏青。
历代文人对三月三这一充满诗情画意的岁时节日,创作了大量文学和美术作品。如於老四与张二女就是在三月三庙会时私订终身,相约过界岭上竹山去踏青,才致恋情公开,招致族长干涉,酿成悲剧。‍
作者简介
黄仲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桥村人,律师,高级会计师,爱好农学、医学、文学,现居广东。
【链接👇】悠悠南风里
歌飞三月三,情满八寨沟
网传“广西钦州灵山县某中学1名教师涉嫌猥亵女生”官方通报
这个黄梅人被称为“东方铁娘子”,终身未嫁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法律顾问:黄仲华(资深律师)
总编:李滨
特邀主编:汤燕春
主编:龙静
责任编辑:吕高智  李福登  柳景钢
委员:余建新  张剑扬  陈娜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
👉本平台长期招募编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