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公司破产第一家



击上方蓝字|关注环球办公
前沿办公资讯,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温度的观点干货,100000+人订阅的微信大号。

见证了历史!
12月7日,新防控十条发布后,各地迅速落实,交通卡口陆续撤除,以往熟悉的场景正在回归。
而几个月前多个核酸公司还在纷纷等待上市,没想到回头就来了一个断崖式毁灭。
01
第一家破产的核酸检测公司,出现了。
近日,一个叫高波的男子向北京市房山区劳动仲裁委提交了一份报告,指控他的公司欠薪,欠了他工资62600元。
经查,这家被指控的公司叫北京朴石医学公司,之前的主营业务是做核酸检测的,按理说这一行的暴利啊,怎么会欠薪?
但查完之后他们给这位被拖欠工资的男子回复:
未发现被执行人可供执行财产。
简单地说,这家公司没有任何财产可以拿来还欠债了,等于是破产了。
查了一下类似的新闻,破产常见,但核酸公司破产,它可能是疫情史上第一家。

朴石医学最早走进人们视野,是在北京疫情最为艰难的时刻,朴石医学却利欲熏心," 未将样本检测完毕,就出具阴性报告,意图瞒天过海。" 给北京抗疫带来了巨大负担。相关人员,最终被公安局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立案侦查。
虽然说朴石医学的破产,是造假的结果,而非市场直接结果,但如今核酸检测公司在市场日子也非常不好过,不好过的原因很简单,钱收不上来。
《橡果商业》梳理了一份数据,六大核酸检测股今年前8个月应收账款合计达到了192亿元,所谓应收就是写在表上的营收,但实际上根本还没到账的资金,至于什么时候能到账,还是个未知数。
现金流是所有企业的生命线,核酸企业也不例外。
“有的回款周期可以长达半年到9个月,一个季度一回的,算是非常快。像这种企业端的回款,拖个大半年、一年,很正常。”北京一家国资背景的核酸检测公司部门负责人提及,拖欠几个亿的都有。
这些大的公司,纵然有专门商务团队去要这一笔笔应收账款,最终也得领导亲自上阵,去追回款项。
而后入场的核酸检测企业,本身实力不强,就得老板自己扛。但能扛多久,谁也回答不了。
如今朴石医学破产,亦是万亿核酸检测风口出现的第一家破产公司。当核酸检测行业回归冷静,一场疯狂的造富盛宴落下帷幕。
02
核酸退场,我们不禁要问核酸检测公司何去何从?
毕竟,继11月11日发布“二十条”后,12月7日午间,“新十条”又来了。
“新十条”宣布不得临时封控、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除特殊场所外不查核酸证明和健康码、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可居家隔离、高风险区“快封快解”、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等十条新措施。
同时,我们看到,全国多地核酸采样、核酸检测实验室改造等采购项目宣布终止或者暂停。

多个采购项目因疫情政策方面的原因,显示“本项目终止”。
至少从现在看来,核酸检测和健康码可能真的要退出抗疫的“C位”了。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1)在过去两年里乘上风口的核酸产业,未来还能否持续运营?
(2)超过2000%的同比净利润增速,将以什么方式继续下去?
(3)作为二级市场投资者,是否还能笃信核酸公司的业绩可持续性?
年初至今,Wind新冠肺炎检测指数(8841315.WI)和新冠抗原检测指数(8841559.WI)分别下跌12.74%和小涨2.37%——这并不是一个能够匹配得上核酸产业营收和利润增长的涨幅,资本市场似乎早就精准地预判到了这个产业今天的结局。
《巴伦周刊》中文版根据从上述两个指数中,抽取各自市值最高的前十家公司、合并重复覆盖的企业,筛选出15家A股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研究样本。2022年前三个季度来看,这15家公司营收的平均同比增速达251.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平均同比增速更是高达2196.56%。

在上表中,九安医疗、亚辉龙、万泰生物三家公司,无论是营收同比增速还是净利润同比增速,均位列前三。但这三家公司却反映出三种截然不同的业绩逻辑。
《巴伦周刊》中文版认为,上述公司相对有长期业绩支撑的两个方向在于——
(1)转向新冠抗原检测市场。随着多地对核酸检测的调整,国内抗原检测的C端需求有望放量;
(2)从新冠核酸检测拓展到其他检测项目。在各类体外检测中,原材料领域和终端试剂具有相似性,或将带来更长时间维度的业绩持续性。
这说明,仅仅以核酸、抗原检测为核心业务,断然无法继续支撑如今这般高增长业绩;这类公司在公开市场上的表现,大概率也将因基本面改变而褪色;而在核酸和抗原业务外,能否寻找到其他业务增量,将决定这些公司的长期成色。
可见,核酸检测公司还能不能活下去,看核心业务是不是核酸了。
有的本来就是生物公司,只不过增加了一些核酸业务,大不了就把这项业务砍了,有的核心业务就只有核酸,那就何来何归吧。
03
不过,相比关心核酸公司何去何从,鸟哥更关心的是大踏步放开后,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12月1日,当广州市率先宣布多个场所不再查验核酸,同时鼓励家庭自备抗原试剂盒的当天,广州多家药店的抗原试剂盒就卖断货了。
京东健康提供的数据显示,11月28日至12月4日,抗原试剂盒成交额环比上周增长344%。
新十条对核酸检测的进一步优化——除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高风险区人员,进入医疗机构等特殊场所之外,不再要求提供核酸阴性证明——
抗原作为更可及的新冠确诊工具,终于登上中国抗疫的历史舞台。
于大众而言,新冠从遥远的新闻报道转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囤的不是药,而是安全感”,抱着类似的想法,在新10条发布之前,囤药大潮已经在民间兴起。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五花八门的“囤药指南”“囤药清单”四处流传。
被囤积的远不止感冒药、退烧药,还有抗原试剂盒和VC、VD等维生素类养生产品。
总的来看,新十条公布之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成为“抗疫新时代”的乐章。
有人欢呼雀跃,有人忧虑重重。
打工人一方面开心于生计有了着落,大规模封控不会再有;
另一方面,又担心老人孩子“中招”,和医疗挤兑的发生。
迎接这次感染浪潮的,不仅是几乎没有做好任何准备的医疗系统和医务工作者,更是无法独善其身的每一个人。
但相信,这些只是过渡期暂时的,恢复到疫情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指日可待。
-END-
商业观察/职场干货
经营管理/思维提升
关注后添加小助理进群


鸟哥好文,延伸阅读
●不懂复盘,再努力都是低水平重复
●13万人失业!硅谷裁员风暴下谁能幸免?
●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都不足以谈创业
●瑞幸,彻底变了!

↑用华为终端,办公更安全高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