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50天,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情



2023年4月15日  |  树成林的第142期
旧文新发,因为有用,因为能帮到你们。
节选了老王《高三突围》里对最后冲刺阶段的你们极有价值的内容。
看懂了,做好了,提高个几十分问题不大。
复习最后阶段,绝大多数学校都把时间留给了学生,除了考试和评讲其他时间都安排自习和答疑。
平时被一轮二轮压得喘不过气的你们总是盼望着能有自主学习的时间,现在这样的机会真的来了,不少同学却乱了阵脚,陷入了更深的焦虑和迷茫。
“最后50天还有用吗?”又或者“最后50天到底应该做什么?”这两个问题无疑是万千考生心中的两座大山,时间越少越是压得人喘不过气。
可倘若再迷茫几天导致时间更少,那干脆连喘气都不再有必要,只能被迫“顺其自然”。
今天恰好离高考还有50天,虽然时间紧迫,我们也要从“心态”“学习”“复习”三个角度解决好上面的两个问题,哪怕不能保证质的飞越也至少能获得与其他同学相比可观的相对优势。
1
Part 1 心态
1.1 不贪
高考是一场公平的考试,这意味着不存在“保证”你在短时间可以快速提分的方法。
因为如果存在,那高考对于那些不知道这个方法的同学来讲就不再公平。
高考40年的发展不可能让这种情况发生。
这不是泼冷水而是严密的逻辑推理,这就是现实。
所以最后50天更多是对前面三百天的总结、补充和复习,而非一厢情愿地“平地起高楼”,更像是锦上添花,而算不得“雪中送炭”。
于是市面上凡是声称“一个月保证提分XXX”“一个月绝对逆袭XXX”的课程和资料你们都要多加小心。
或许他们举出的耀眼事例都不假,但更可能的情况却是成百上千个学生里仅有一个做到了他宣传的地步。
果真如此的话,那种成绩很明显是跟那位学生本身关系更大而非售课程或者资料。
只要把“公平性”三个字记在心里,踏踏实实做好手里的事而不留意投机取巧就是你自然的选择,少走弯路不敢保证但一定可以少花不少冤枉钱。
最后50天“不贪”玄迷的飞越、放弃过高的幻想能让你保持清醒,而清醒地自我认识是走好最后一段的坚实保障。
1.2 不服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可能是世界上戕害人最多的境遇,对于临考的你们尤其如此。
出于某些奇怪的原因,临近考试前老师总是一方面严格要求让学生保持状态好好学习,一方面又有意无意地传递着“最后阶段已经定型”“努力不会有大作用”的信息。
这样的话成绩最好和最差的学生听完都不受影响,因为一个“对自己很满意”一个“对自己无所谓”,可老师却忽略了中间那群最信任他、最把他的话放心里并且哪怕临考一个月也依然对成绩不满意仍然渴望进步的同学。
我猜,是你对吗?
不仅仅是忽略,完全就是伤害。
树林学长曾经写文“人生是一场漫长的自证预言。”我们总是倾向于成为我们以为我们能够成为的样子。
在高三这样消息闭塞的环境里,老师传递出的“努力无用”的信息会在有心人的心中留存很久,加上老师天生的“权威性”,这不像是调整心态的建议更像是目的不明的洗脑,我希望你一定要免受其害。
有话说“当你把持枪视为非法,结果是只有非法的人才会持枪”,同样“当被告诉最后阶段不可能有提升,结果就只有不信邪的人才可能有进步。”
试想如果连努力都没用那不努力当然更不可能有用。既然面对充满随机的高考,没人能保证拥有一个最好的结果,那我们努力的目标本就不是确定的提升。
而是反过来,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的可能性,我们也要尽力去把握,因为说不定他就在最后一次考试中发挥作用了不是吗?
所以最后三十天,面对“努力无用”的论调,你应该有魄力当一个叛逆的学生,把发现可能性的希望当成支撑自己最后的信念。
毕竟乔布斯说过“只有疯狂到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当然我也不仅仅是给你们打鸡血,因为我知道时至今日,鸡汤鸡血都已经收效甚微。
那不妨换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回想一下高三一年我们做的到底是什么呢?
无非是每天按部就班完成任务,通过时间的积累调整好最终应考的状态。
既然如此那从时间的角度看,同样是全情投入的50天,最后50天和刚开始的50天以及中间的50天又能有什么区别呢?
完全没区别啊。
那为什么开始和中间收获满满,对进步充满了期待,到了最后50天突然就努力无用听天由命了呢?
这从逻辑上就讲不通。
就像天下没有白走的路,任何时候付出的汗水也都在默默完成积累等待最后的考验。
有些进步你无法察觉但不代表没有发生,50天的每一天你有的都是变得更好的机会。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既然知乎上有最后一个月逆袭的故事,至少证明了临考进步的可能性。
虽然没人能保证你会成为下一个他,但也没人能限制你去相信“他都可以凭啥我不行?”
去他的努力无用,去他的成绩定型,该努力时你就继续努力,管他是50天还是500天。
为啥?不为啥,就三个字:“我不服。”
2
Part 2 学习
当梦寐以求的东西突然出现在以前,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措手不及,考前可自主安排的时间就是如此。
当领路三百天的老师突然放手,很多同学陷入了迷茫,有的做出了不明智的选择,有的索性全然放松听天由命。
既然来之不易,那我们更需要合理的规划去把时间最好地利用起来。
先说三个临考复习常见的误区。
01
第一是“全无规划”,抱着“天生刷题必有用”的心态努力刷题改错,却很容易陷入“强势科目做着爽便多做,弱势科目做着不顺就能拖再拖”的舒适误区,也容易遇到“弱势科目弄懂一个题目花费大半天严重挤压其他科目时间”的窘境。
看似每天充实繁忙却因为没有针对性而收获寥寥,睡前无奈只得用刷卷数量自我安慰,第二天不曾反思又一切如常。
02
第二是“全科兼顾”,弱科不甘心,强科不敢放,什么都想要结果却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是重点意味着没有重点”,
道理是清楚的:时间总量有限,无侧重均分的科目越多,每个科目的时间就越少。
因为强势学科只剩难点,势必需要大把时间;又因为弱势学科漏洞繁多,也需要大量时间,导致你以为“全科兼顾”是两全其美其实不过是捉襟见肘。
不多的时间要发挥作用,你必须做好选择。
03
第三个是“分科突破”,不要误会,“分科突破”的思维其实是正确有效的,只不过有些同学采取的具体方式其实更适合一轮和二轮复习。
对于最后一个月,把时间分成好几份,比如第一周只做数学,第二周只做物理这样的形式其实有非常大的隐患:
复习后期,科目的大部分知识都已经被了解或掌握,需要补的漏洞是少数,这也意味着那些500天都没有掌握好的部分可能原本对于你就是较难的部分,当你花费七天的时间专心突破他们,运气好显然会有可观的进步但更可能的情况是时间花了进步却不明显。
如果说进步不明显尚且可以忍受,那试想在数学花费了一周进步却不明显的情况下,你就要按计划开始对物理为期一周的复习了,这时你的心态会是什么样呢?
一定会自我怀疑,这种情绪无疑会让你的物理复习效率更加低下。再如果物理一周后进步也不如你想象的明显,那后面的化学生物别说效果了,是否还有信心开始可能都要花上一个问号。
还记得吧,时间紧迫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选择了放弃。
以上还不算因为花费了过多时间重复已经掌握的内容造成的时间浪费以及专心突破后面学科造成的先前科目的知识遗忘,所以过于纯粹的分科突破并不适合最后一个月。
说这么多,归根结底不过一句话“指向不清晰的复习不适合最后50天”,我们需要更适合临考冲刺的复习策略。
有一点毫无疑问,二轮结束以后,于是“查漏补缺”变成了复习的主旋律,因为老师能教的都已经教过了,所以更适合临考冲刺的复习策略当然应该是最有针对性指向最明确的查漏补缺的方法。
我称之为“带问题单点突破”。
这里的关键在于“带着问题”去复习。
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
某个自习的下午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没有明确计划的你只是模糊地知道“复习数学”,然后便一头扎进了数学的海洋中,也许是回看教材也许是复习一轮资料…
时间很快过去,明明没有浪费任何时间却总感觉收获不大,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目的的泛泛复习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花费很多时间在原本已经掌握的内容上,真正需要你花费时间的漏洞不仅花费的时间不够甚至可能干脆直接被你忽略然后跳过了,你说这样的时间利用效率怎么可能高呢?
但如果开始复习前你明确好自己有问题的题型或题目,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完成复习,结果就会很不一样。
过程中你真正在意的只有那些能帮你解决问题的内容,其他无关项都会被你自然忽略。
这样就不再是漫无目的“翻阅”资料书而是目的明确地“查阅”资料书,有关才吸收、无关就舍弃,直到问题解决。
不仅避免了在“已会”内容上的时间浪费,更能在解决问题的那一刻感受到强烈的进步的满足感。
于是复习就变成了在时间不浪费,做完有收获的状态下,问题多就多解决问题,问题少就多总结梳理。
只要不心急,积少成多的“单点突破”最终都将帮你完善应考的知识体系。
理解了“带着问题解决问题”,接下来的关键就是怎样才能发现需要解决的“好问题”。
这其中蕴含了两个关键思想:“学科融合思维”以及“先提最容易提的分”。
所谓“学科融合思维”就是摒弃掉学科的概念,不再用“数学我要怎样”“物理我要怎样”的思维思考问题,而是把所有科目都看做是750分中的一部分,或者说不再把高考看作是4张分学科的试卷而是看做1张总分为750分的试卷,只不过其中既有数学部分也有理综英语和语文而已;
而“先提最容易提高的分数”更好理解,冲刺指的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拿到尽可能多的分数,所以同样是5分的选择题不首先把有漏洞的基础题和中档题拿稳在手转而去突破更难的压轴题,从提分效率上讲一定是不划算。
只有“先提最容易提的分”并努力把容易提的分全部提起来才能在冲刺阶段获得最大提升。
两个思维都跳出了学科的局限从大局出发帮我们指明了突破的方向,与此同时也自然导出了“带问题单点突破”具体行动建议:
1)以“学科融合思维”为基础,思考就自己目前真实水平而言,750分当中的哪5分或者哪10分是最容易提升的。注意这一步不分学科,那5分如果在数学那就在数学、如果在物理那就在物理。
2)明确5分或10分对应的具体题目或者代表题型。
3)仔细分析题目或题型,明确题目背后涉及的具体知识点、考点和重难点。
4)针对第3步的分析结果按照“教材-一轮复习资料-课堂笔记本-考试试卷”的顺序完成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知识复习”。
5)尝试重新独立解决第2步中定位的题目,如果无法解决说明复习尚有欠缺,请重复3-4步骤直到问题解决。
6)从真题集或模拟习题集中挑选5道和第2步目标题目类似的题目进行训练,完成订正。
7)对1-6步进行全面的归纳,包括题目题型特征、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题目切入点、重难点、易错点尤其注意第2步题目和第6步题目的对比,从相似和不同种总结该类题型的规律。
只要七个步骤不折不扣地完成,你就可以不分学科地把目前对于你最应该提高的5分稳稳拿到手。
而这里的不折不扣指的是你要在流程进行完后,看着最初选出的目标题目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下次再遇见你我再也不会错了”的自信,如果这种感觉还没有出现,请回过头检查7个步骤中哪个步骤还没有做得足够好并加以优化。
如果都没问题,那就把第6步当中的5道加到10道、15道…直到自信产生为止。
也许和你想象的不一样,因为避免了前文提到的各种时间浪费,上面看似繁琐的步骤全部做完其实只需要2个小时,哪怕基础不好,也不会超过4个小时。
你能想象在老师说努力无用的最后阶段,你只用2个小时就能提高5分是什么概念吗?
假定一天自主学习的时间是14个小时,7个两小时对应的可是足足35分啊。
哪怕这次突破的漏洞下次不一定会考,哪怕下次模拟考试的成绩不一定会有如此明显的提升。
但你知道这些解决过的问题一旦在高考场上碰到你一定不会掉链子,这不就是实打实的进步吗?
就是这样,“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反馈明显、自信暴增”的突破才叫查漏补缺,而不是老师整天念叨却不知道从何做起的“重视基础”。
看教材不是为了看而看,过试卷也不是为了过而过,而应该反过来——为了解决问题,我该看教材就看教材,该过试卷才过试卷。
“只有做复习的主人才能把所有资料的最大价值为你所用。”
最后你还要相信当“这类题再遇到我一定不会错”的自信越积越多,不对自己的高考充满期待和信心才是怪事。
3
Part 3 复习
说完最后阶段的学习突破,最后给几个关于冲刺阶段复习的建议。
3.1 看旧不看新
最后阶段不建议大家再去做太多全新的题目,而应该集中精力把已经做过、订正过、梳理总结过的题目完整消化。
不仅仅是因为做全新的题目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更是因为高三已经过去350天,每个同学做过的题目应该已经足够多,再多做几十道全新题目对整体的意义其实已经不大。
用做几十道题全新题目的时间去复习几百道甚至上千道做过的题目,把遗失的记忆唤醒、把理解过的内容加深,总体看来效率更高。
3.2 看易不看难
每个同学都该对自己的真实水平有一个客观的评估,然后把有限的时间花在难度适合自己的题目之上。比如数学100分的同学就不要花费太多时间去琢磨圆锥曲线和导数的压轴题了,关注如何把前面的100分拿好,再想想办法把100-120分的中难题突破突破。
高考场上保证前100分不丢,100-120分尽力拿到10分,得到110分的成绩就已经是成功。
“放弃分为两种,一种主动一种被动,前者是智慧,后者是崩溃。”
我希望你成为前者——选择放弃不是迫不得已而是为了全局最优。
3.3 分类处理题目
复习最后阶段,做过的题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完全掌握解题熟练
2)基本掌握解题不熟练
3)未掌握 
复习每一道题目前先追问自己这道题目属于哪一类然后再选择对应的复习策略。
01
完全掌握解题熟练:
这类题目已经掌握到位不必再花费过多时间复习。
通读题目只要思路清晰,解答步骤瞬间呈现,关键公式没有遗忘,甚至直接能得出答案…那么放心跳过就好,把时间留给其他题目。
02
基本掌握但解题不熟练:
这是冲刺复习训练的重点,题目掌握意味着这个分你是有能力拿到的,但解题不熟练意味着这个分你在考场可能因为状态或者发挥等偶然因素拿不到。
进行针对性的熟练度训练非常必要,因为这是保证你该拿的分拿全的重要手段:首先把题目正常做一遍,如果有问题迅速通过各种途径解决(看答案、问同学、问老师);然后对题目进行梳理和总结,重点放在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题目切入点以及易错易混点上;总结完成后再独立做第二遍,确保题目掌握没有任何问题;最后把题目再反复做3遍(合计共5遍),一方面训练速度一方面训练熟练度,直到养成前文提到的“再遇到一定做得又快又好”的自信心态。
03
未掌握:
对于未掌握的题目在复习时会多花费一些时间,但这类题目也应该分成两类:一类是正常难度但知识欠缺;另一类是题目本身较难;对于第一类题目参考前文的“带问题单点突破”进行处理;而针对第二类题目存在一个是否理性放弃的问题——“轻易放弃可能失去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死缠烂打又会降低整体复习的效率”
这里介绍一个“2倍法则”用于判断是否要放弃对一个题目的长时间思考:
面对一个难题,先根据这个题目的题型和难度确定他在真题试卷中可能出现的位置,并由此确定这道题目如果出现在考试中你应该花多长时间解决它(比如立体几何答案大致花费15分钟),把这个时间乘以2得到“2倍时间”,复习该题目时如果在“2倍时间”内都没有思路那么这道题目的难度就是超过你能力范围的,理性放弃并不可惜;反过来,如果2倍时间内已经有了大体思路不过尚有欠缺,那就依然在求助的基础上参考“带问题单点突破”的思路处理。
3.4 批量答疑
复习后期科任老师一般会在办公室等待给学生答疑,你要用好这个机会。
但不要发现一个疑问就立马去问老师,一方面你可能想找老师却找不到另一方面也可能遇到前面有同学排队问题的情况,无论是哪种情况辗转教室和办公室之间都是对你时间的巨大浪费。
正确的做法是有疑问先尽可能独立思考,即使无法完全解决也至少要弄明白到底哪里有问题,而不仅仅就是一句“这道题我不会”;然后把疑问记录下来(用符号标记或者拿专门的本子记录都可以);等疑问积累到5个再集中找一个不用排队的时间问老师。
关于找老师问还有一个小建议:
因为可能出现老师没办法立马解答疑惑的情况,你要做的是循环考虑5个问题,先把老师能够快速解答的问题快速解决,然后把老师需要更长时间思考的题目留给老师(比如带有那道题目的试卷或者练习册),告诉老师等他解决好了你再过去找他;然后自己回教室继续自己的复习,绝不要因为老师思考问题需要时间浪费自己宝贵的复习时间。
好了,上面就是从“心态、学习、复习”三个角度给你们“最后50天如何冲刺”的学习建议,希望能解决你们的一些困惑也在如何规划复习上给你们一些启发。
多说无益,干就完事了,希望不管是100天还是50天你们都要记得我们一起的约定:
“天亮未亮,步履不停。”
 END. 

撰文 | 王振宇
排版 | Jodieny
图片来源 :网络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