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成林,最接近神的一篇



2022年9月17日  |  树成林的第118期
人一闲下来,永远绕不过一个问题:
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也有其他几种形式:
我人生的追求是什么?
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我这辈子到底为什么活?
什么对我来说最重要?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不止想过,还曾特别偏执地寻求过答案,一天到晚问这个人,问那个人,问我能接触到的最成功的人士,也问街边最普通的劳动人民。
我看视频,看演讲,看电影,看书,渴望能从其他过来人的话语中悟到什么蛛丝马迹,想出个什么惊世骇俗的结论。
如此地执着,如此地马不停蹄,并不是因为我好学,而是因为我害怕。
我害怕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又无端地冒出上述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那些我回答不了的问题,于是一直空虚,一直痛苦、一直怅然若失。
我也害怕自己的追求不够坚定,容易被洗脑,容易被人当枪使,容易被别有所图的他人影响。
我也害怕自己的本质是个空壳,灵魂居无定所,漂泊无依,从而让迷茫、焦虑、纠结、无助等负面情绪乘虚而入,占领心智。
好在,经过长久的寻觅,我终于终于找到了一个关键词: 故事。
远古时期,人们闲暇之余就会多想。
和我们一样,多想的后果就是迷茫和无聊。
如何驱散迷茫和无聊呢?
一部分人选择了点燃篝火,然后拉一大群人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开展篝火晚会。
一部分人不喜欢唱歌跳舞,于是围着部落里最会讲故事的人,天天听他讲故事。
故事里有鬼,有妖,有上帝,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讲故事的人很快发现,过来听故事的越来越多,人们对他口中那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越来越崇拜。
立神,再盲目信神,把所有心灵寄托都交给神,是人类最擅长的行为,这个举动有个好听的名字: 信仰。
讲故事者很快发现,他可以利用人的信仰做很多事情,满足一己私欲也好,号召大家团结一致,抵抗强敌也好,只要他自称神的代言人,一切事情都变得出奇顺利。
讲述者很乐意把故事编的越来越宏大,听者也很乐意听到越来越多关于神的故事,于是故事就这样传开了,它们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 宗教。
有了宗教,有了信仰,人生就有了意义,所有人就有了追求。
他们在无聊的时候,在空闲的时候,永远不会再迷茫、再痛苦、再空虚、再内耗。
永远有一道光在前方指引着他们,告诉他们,一切都是上帝给你的磨练,之后的你,必会升入天堂。
这个时期的人们,心中有故事,心中有意义,过得自洽且坚定。
直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家们推翻了一个又一个,宗教故事对这个世界的解释。
下雨不是因为天神发怒,而是水蒸气液化;咳血、呼吸困难,不是因为魔鬼的惩罚,而是因为肺结核。
于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宗教的故事慢慢失效了,人们开始相信科学。
然而可惜的是,科学不是故事,科学不是神,科学允许自己一次又一次被真实世界推翻再重建。
大部分人无法触碰科学,无法从科学中找到灵魂的居所,只能稀里糊涂地享受科学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
人们的眼神,变得越来越迷茫,越来越困惑,他们急需另一个神来拯救他们。
这个神是什么呢?
答案就在我们周围。
我们睁开眼,看看眼前的这个世界,这个荒诞的世界:
多少人早上六七点起床,走进一个名为地铁的铁盒子,被来来往往的人群挤个几十分钟,然后来到一栋毫无美感的写字楼,处理无聊到上限的文件,老老实实坐上他一天时间的二分之一,然后再乘那个铁盒子回家,用报复式熬夜的方式,来吞咽自己如此稀少的自由时光,然后,不得不因为明天的早起而不舍地睡去,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
这听起来多么压抑!多么疯狂!
现在的人们一定是相信着某个故事,某个极其强大的故事,所以才会心甘情愿地把原本充满无限可能的生活过成这样。
这个继宗教之后的故事,有个我们都熟悉的名字:
 消费主义。
它的强大就在于“异化”, 把人所有的追求都异化为“你的幸福需要花钱买”。
“你想画画,想当莫奈?可以呀,顶级画板,顶级绘画屏幕,只要29999元,买不起啊?那你可别学画画了,现在XX画板都是标配,别人都有你没有,你怎么和别人比?”
“想看看美好的世界呀?可以呀,环球旅行,10天9夜,6个国家,顶级行程安排,了解一下”
“想当游戏大神,在游戏中万众瞩目?可以呀,168元的皮肤多买几个吧,没皮肤,你技术再好别人也觉得你是穷鬼,根本不会在意你呀!”
“想要异性喜欢?可以呀,来我们医院做医美吧,正规韩式微整,送你一整套顶级进口化妆品!”
这些说法听起来固然有问题。
学画画当然不需要顶级画板;
想看美好世界也可以巴士畅游祖国大好河山;
想在游戏中万众瞩目其实只需苦练技术;
被异性喜欢也可以选择多看书提升涵养、多学习亲密关系经营能力。
但是,坏就坏在,消费主义这个故事实在影响力太大,不管它有多少逻辑错误,不管人们追求自己的幸福时,有多少种其他不需要花钱的方式。
一些判断能力不强的人们还是信了它,很遗憾,这些人占世界总人数的绝大多数。
一旦一个故事成为全球人民的共识,其他的反对之声将毫无力量。
一旦你周围的人都信了这个故事,你偶然清醒的反思“我是不是被什么东西控制了?”,也会马上消散在人群里。
在这个故事中,上帝不再是人们心中的神,钱才是。
于是人们,忙忙碌碌,乐此不疲,消耗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一个又一个铜板,然后,再把它们花掉,长此以往,循环反复。
但这个故事有个致命的问题,它回答不了“我热爱什么”这个问题。
绝大部分的热爱都会因为“薪水不高”而被迫放弃,绝大部分的梦想都会因为“干这个能买房吗”而无奈妥协。
有时人会追问自己:既然我追求月亮,何必去在乎那六便士呢?
但在全民的消费主义语境下,人又不得不在乎六便士,这是社会要求,这是社会共识。
所以,多少人拿着不低的薪水,干着不喜欢的工作。
吊轨的是,他们好像忘了,钱是用来买幸福的,而能做喜欢的工作就是最大的幸福,已经不需要再买了。
于是人们亲手把自己的热爱埋进坟墓,化身为驴,抬头,顶着眼前这个胡萝卜,一直向前走,带着对所谓幸福的憧憬往前走。
由于人类欲望的无止无尽和消费产品的不断升级,消费主义这个故事会在一定的人群中暂时失效,他们会怀疑自己的追求,怀疑自己是不是在追求着一个永远痛苦的循环。
他们,又变成了没有故事的人。
到这里,我能回答开头那个终极问题了:
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答:
你仔细反思意义这个词本身,就会觉得可笑。
人的本质是空,是虚无,需要用故事来填满。谁的故事讲得越好越动人,人就倾向于相信谁的故事。人性从未改变,之前人信宗教,现在人信消费主义,一样的无知和盲目。
从小到大的各种环境,塑造了每个人的人格和热爱,而每个人的热爱和别人讲的故事之间,都有一个偏差,一个夹角,这个小小夹角的存在却是世间大部分内耗、焦虑、痛苦、无意义感的来源。
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是:讲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故事,一个没有夹角的故事,并坚信它,仅此而已。
人世间,大部分人都会在很多故事之间摇摆,一下子觉得金钱至上,日记里只有搞钱搞钱搞钱,一下子又陷入虚无主义,天天想着人间不值得。
消费主义的大故事下,还有很多小故事。
对于这些摇摆的人,谁的小故事讲的好,就能收割他们崇拜的目光,收割他们的钱包。
名牌衣服、包包、鞋子,讲着一个比一个动听的上流社会故事,收割着一个又一个自命不凡、充满优越者的钱包,消费者美其名曰:我买的是生活态度。
财经博主讲着一个比一个动听的财富自由的故事,推销着一支又一支私募基金,收割着一个又一个不懂商业逻辑却渴望暴富者的钱包,消费者美其名曰:我在为未来投资。
现在的你,听完了这些,是选择摇摆,还是把主动权拿回来,讲一讲属于自己的故事?
有些人会想:可我要在世间生存呀,如果我不信消费主义的故事,去信自己的故事,我不赚钱的话,要怎么生存下去呢?
其实不信消费主义故事,和不赚钱是两回事。
关于消费主义,赚不赚钱是小事,无关紧要,因为现代社会不管你干什么都不会饿死。关键在于你的观念,你的心智中,是不是把自我幸福等同于你还需要多少钱。
我见过年入千万,却仍觉得自己钱不够而缺少安全感的人;我见过家里有七八套房,也天天焦虑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会不会不够的人。
他们的灵魂是无依无靠的,他们的心是空的,所以他们疯狂向外界索取安全感,向金钱索取安全感。
但因为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没有心灵的内核,所以越索取越空虚,越索取越害怕。
活成这样,你有再多钱有什么用?
有人可能要问了:哎,老谷你自己赚了那么多钱,你和他们的区别在哪里呢?
区别在于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故事。
他们相信的故事叫做消费主义,我相信的故事叫做无限游戏。
我天然地喜欢商业,喜欢商业中的各种概念、规则、战略、战术。
做流量、做营销、做转化、做产品,做舆论,每个步骤中都有成百上千个拆分细节,每个细节又有“无限优化”的空间和美感,这就是我沉迷的无限游戏。
赚钱与否,是检验我游戏技术的手段,而不是唯一目的。
我之前和朋友说过一句话:白天我可以玩了命地赚钱,晚上我乐意把白天的所有收入都扔掉。
因为游戏的乐趣已经被我享受了,好处被我尽占,而我基本生活开销又不高,所以钱也不一定要多留。
无限游戏的故事不仅仅适用于商业,它适用于任何拥有无限技术上限、操作空间、延伸规则的领域,可以是音乐、美术、科研、设计、移动应用开发、电子游戏开发等等。
除了“无限游戏”,还有大量大量的故事,等待你去发掘,等待你去拟合自己的喜好。
这篇文章最大的意义不是让你脱离消费主义,而是告诉你“故事”的存在,故事对人心智的巨大影响。
以及告诉你,你有选择故事的权利,而不是连选项的存在都没意识到,连自己为什么活地那么痛苦、那么内耗都不知道。
如果你深刻叩问了自己的内心,对比了各类故事,仍然觉得消费主义是最吸引自己、最符合自己内心热爱的故事,那么你当然可以义无反顾地选择它。
所谓“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不外如是。
我是老谷,感谢阅读。
 END. 

撰文 | 老谷
排版 | Jodieny
图片来源 :网络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