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4日 | 树成林的第162期
这个东西,学校不会讲,也不能讲,更不敢讲。
但,这才是你们立足现实世界,最优先应该知道的东西。
极端的错误,遇到极端的正确,正确就变成暴论。
而这就是一篇遍布“暴论”的文章。
它会颠覆你的底层架构,包括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对金钱世界的理解,对互联网传播世界的理解。
只要你没有直觉性的本能反感,就请给我几百字的解释空间,你会发现这些“一开始难以接受的暴论”会以一种肉眼可感极快速度,
在你的脑子里面翻转成“不就本该如此的行事标准”。
学历贬值会在这里说清楚,未来的不确定的迷茫和恐慌会得到缓解,并且极有可能你看视频的习惯会被永久戒掉,你在互联网世界里面完全“情绪解放”。
万字长文。
树成林从未发过这么长的文章。
但,有用的东西,应该没人会嫌长。
你可以分四次看完,但必须看完。
正文开始。
暴论1:
读书是一件性价比极低的事情。
人是需要被提醒的,你为什么读书?
不是为了考研读书,不是为了高绩点读书,而是为了更直接的东西——钱,读书。
当目的和手段弄不清楚,未来你会徒增极多破防时刻。
辛辛苦苦考个985,出来海投简历,一百中1的时候,以至于考研出来,依旧可能也是几十中一。
几千年的科举制度的结果就是,至于今天,清华和北大,变成了神话。
但问题在于,当年的科举制度,读书的是极少数,光是个举人就是几百中一,几千中一,他们有超额收益,理所当然。
而现在的今天,学历早已膨胀,到处都是研究生,到处都是985,学历持续贬值,读书还没有学校门口卖铁板鱿鱼的赚得多,也算正常。
为了解释这一切,有三个关于赚钱的反比公式,请把它焊在你的脑子里面:
1,人越多,钱就越少。
2,流程越长,效率越低。
3,确定性越大,赚钱越少。
暴论2:
学生其实才是商人,
公司才是消费者。
你好好想想,应聘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是你有大把的劳动力,想卖给公司,然后再简历里面不停地营销自己:
啊啊啊我学历贼高,我劳动力贼猛,附魔了985大学的荣光,我特别喜欢贵公司的996文化。
这里面的大学绩点证明的是:我耐操啊,大学了之后依旧认真努力,和我的那些摆烂室友不一样,你看我各种比赛嘎嘎收割奖项,组织能力极强。
你再把自己各种实习证明拿出来,证明你是真的在认真工作端茶倒水不糊弄,完成了从学校到公司基本的社会化不添乱,人家假期狠狠玩,我狠狠打工,天生打工人就是我。
其实本质是,你要用一些东西,证明你的劳动力,配得起值得上贵公司开出的工资。
公司在消费你,花几千块钱,两万块钱,买断了你的劳动力,买断了你未来一周六天的时间,都出现在你0.5平方的工位上,随时任我差遣。
你是个商人,学历是你对自己的包装营销,简历是你对自己的包装营销,你自己的实习经历公司HR问你问题你的对答如流,都是在完成一个目的:
买我,我很值。
但问题在于,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价格锚定于价值上下波动。
学历也在交换环节之中,它的价值正在猛烈波动。
“人越多,钱就越少。”
“需求决定价格。”
学历这个东西,就是在你不停地读书过程中,不断地神化强化。
又在你求职的过程中,越近看求职市场,不停地祛魅的过程。
大四了,研究生毕业了,进入求职市场后,你会发现:
你值多少钱,取决于跟你一起应聘的同期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的人数吗?
不对,还有上一届没有找到工作,失业大学生的人数。
这是你的竞品,你的同行,你的竞争者。
你还要关注你的消费者,同时期招聘公司的需求数,但事实的情况是:
一边读研风越来越盛行,以至于考研人数都快直逼600W,另一边的高考才1000w出头,青年失业率横亘在一个高值。
另一边,经济下行,中小企业艰难生存,大厂裁员,校招需求砍半,甚至砍到四分之一。
左边,你的同行,越来越多,商人越来越多,纷纷自降身价卖出白菜价,扰乱市场。
右边,你的消费者,越来越少,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左边的供给增加,右边的需求减少,对你而言,可预测的将来,价格必然会被打下去,持续走低。
也就是说,肉眼可见的未来,大学生研究生也必然越来越廉价。
有人可能就会讲了,你这是渲染焦虑。
如果讲的是事实,那应该只是在陈述焦虑,并且如果能让大一大二的你们,早点认清现实,早就打算,
这些焦虑就变成了推力和动力。
“人越多,钱就越少。”
记住这句话,这条链路是全中国最卷的链路,高考→研究生→求职应聘→职员拼命搞关系自我证明→高管。
什么感觉呢?
你们学校门口,本来只有你一家臭豆腐店,你卖了很多年。
2000年之后,突然以每年三家的速度开店,不管你怎么努力卖,怎么提高产品科技,怎么降价,你卖得只可能更少。
人多的地方,必然就没有超额回报。
这些所有的话,到底是在证明什么?
学历重要,但学历已经慢慢变成了保底。
所以现实的结果就是,你进大学就得拼命,大学已经慢慢沦为了研究生的生源基地。
暴论3:
大部分人,
都是在赚钱的路上自我感动
如果你要赚钱,你应该去哪里?
去离赚钱最近的地方。
早点去卖。
去做销售,去做咨询,去能够碰到钱的地方。
学校并不教你赚钱,哪怕是在商科学校,这些商科都是在讲钱的抽象逻辑,宏观经济学,管理学,投资学。
啊不是,我学完了还是不知道怎么赚钱啊,谁让我管啊,我哪有钱投资???
以至于,大部分商科的教授自己本身也是因为,开公司开垮了赚不到钱,所以才来当教授的…
我们再想象一件和可怕的事情:
你大一就开始赚钱,你的同学特么研究生才开始赚钱。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你从十八岁的那一刻就知道,我到底值多少钱,我的学历值多少钱我, 如何完成变现,哪些能力是真正决定赚钱的能力。
而你的同学,要到七年之后,读完研究生的25岁才知道,哦原来我这么不值钱,当然你的同学肯定没有这么笨,
在他读书的后期,他必然开始焦虑,学历好像已经贬值了,但他不知道怎么做,他只会读书。
“悲哀就在于,只会读书的人,最后发现,读书的性价比并不高,学历在未来的五六年之后,只是一个保底,本质还是残酷的能力竞争。”
学历是个基础分,能力才是大头分,不管你说的强执行力也好,还是高情商会说话也好,能站好队找到贵人抓住机会,什么很强的组织协作能力,极强的专业能力也好,这些就是你的成长性。
学历给你底薪,能力就是你的绩效。
七年的时间。
就算我一开始起点低,赚3000块一个月。
你起点高,研究生学历,出来一万二一个月。
别忘了,我有七年的时间。
他妈的哪怕这七年我就做一个高考账号,我一个月发两个视频,一年24个视频,我再他妈low,火一个没问题吧,50W播放涨个一万粉。
7年的时间,我每年火一个视频,7w粉丝,其他的视频半死不活,再搂个7w粉丝,问题不大吧。
15w粉丝,接一个广子,价格谈得好,一万块钱,运气好一点,一万五。
这就是我的副业,每天花一两个小时。
而你,996出来拿一万二一个月,你可能还会发现你根本不喜欢这个工作,还有傻逼领导对你吆五喝六。
这还是不考虑我熟练度增长,阅历增长,表达能力增长的情况下。
熟练度越来越高,能力越来越强,在这个过程中我每个月还有营收,我在完成资本积累,难道七年后我会比你差吗?
别忘了,在这些时间里面,我一直都在赚钱,而你一直都在花爸妈的钱。
你还要弥补这份亏空。
为什么我要拿研究生举例子?
大部分人,四年后,必然会走上读研的路。
就现在,浙江这边大部分学校的考研率已经到了60%,
你自行想象,五年后,到底会发生什么:
研究生会变成大部分工作的准入门槛。
赚钱要趁早。
这并不是一种功利。
而是提前了解你在人力市场,资本市场,到底值多少钱。
如果你18岁就知道,自己头上顶着多少身价,你做什么会涨钱,做什么会掉价,你可以想想,你会少走多少弯路。
在这七年里面,你还可以无数次试错。
一个人,越早知道自己值多少钱,越早知道,做什么事情能让自己更值钱,越早知道,自己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他就必然可以在未来一些重大决策里面更游刃有余。
你当然可以保研,读研。
但一定是你有充分的信息权衡之后的,
不是随波逐流的,
这才能称得上是你的选择。
你会发现,大学学知识的效率是很低的,不如自学。
你们学校大部分的老师,讲课的水平认真的态度,绝对不如b站高播放量的学习视频。
那大学根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玩儿。
试错。
社会化。
而社会化的底层就是价值交换。
价值交换,就是商业的效率。
为什么抖音牛逼,因为它收割的效率更高。
为什么b站开始江河日下,就是它商业的效率很低。
你刷抖音一分钟,你可能就已经关注了四个博主了,也就是说,一分钟里面你完成了四次交易。
博主给你提供价值,娱乐价值也好,有效的信息差也好,风景狗狗的审美体验也好。
你点了个关注,意味着你觉得“他长期可能也会对你有用”。
博主就可以拿着我几万粉丝的数据,去跟广告商说,这些人愿意把时间和注意力花在我身上,
我把它打包卖给你,你看看一次能出价多少,
一般来说,粉丝数的十分之一,就是广告价,不同平台,不同粉丝垂类,会有波动。
你在抖音的一分钟,你被卖了四次。
而b站的一分钟,你可能还停留在推荐的页面在选视频。
被吐槽信息茧房,无所谓。
你自己要刷视频,那你要解决的问题。
注意力无限下降被各种拉扯,短视频没有真正有效的信息,爽感无限抬升,都不重要。
我只负责让你花更多的时间在平台上,卖你的时间,让平台和创作者赚到钱。
这就是商业。
四个精准地在你G点蹦迪的博主,不管是你喜欢的腹肌男,还是你喜欢的擦边女,
直播推给你,或者你是个高中正在焦虑成绩的,三四十岁正在焦虑孩子成绩的,或者晚上饿的前胸贴后背,推给你一个凤爪毛肚,
买不买?
买。
这对你的启示是什么?
要赚钱,做抖音。
要不被赚钱,别刷抖音。
商业的本质就是,对接需求,你满足我的需求,我给你花钱。
推给你的你都喜欢,你不需要花脑子,上下滑就行了。
B站的流程更长,从选视频,点进去,花十几二十分钟看完,关注一个博主,也许你的关注质量很高,但架不住人少。
抖音的流程更短,不用选视频,我用最好的算法给你推,全是短视频,喜欢是吧,关注了是吧,
直接开播,你关注的时候就点进去直播间,你情绪刚好在,卖个课,卖个货,你就被成交了,
从你感兴趣,到你买货,就几分钟的时间。
但是你会发现b站的链路是,你感兴趣,对这个人喜欢,你可能需要到这个人的公众号,看完他的文章,可能他还没有课,就算他有课。
你的情绪已经耗散殆尽了,不买了,买不了一点。
这就是商业对人性的利用。
我不知道你看到这里,是不是会有一丝庆幸。
人,其实都是在一种无意识里面,被改造,被改变,被推动的。
而所谓的觉醒,也就是真正深入地去了解,我们的情绪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了凝视,就有了改变的可能性。
附论3:
绝大部分的工作,
就是没有意义的。
现代化,工业化,追求的是什么?
效率。
怎么实现极致的效率?
拆分流程。
你说我生产一部手机,我只是完成最后手机的组装。
甚至于我只是贴了一张膜。
我的工作有什么意义。
好,你说这个普通工人,没有意义是正常的,他们也不care。
那我问你,月入几万高学历的码农呢?
你在腾讯上班,我们要上架一个置顶朋友圈的功能,成立了一个一百人的工作组。
每个人分到了一千行代码,工作三个月,功能上线,你说你有意义感吗??
你会觉得置顶朋友圈是靠你完成的,使命在此吗?
不可能。
我怎么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
独立完成研发到制作,做出一个专属于你的东西。
以你的想法为主导,凝结了你的经验阅历的东西,这就是你的意义感。
从这个维度来说,自媒体人,应该算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有意义感的人了。
但是自媒体也在慢慢变得工业化了,封面标题的作图,内容的专门的写手,发布视频控评的运营,
一旦工作被分割,意义就会消失。
从某个维度上来讲,意义感和工业化是相悖的。
世界变化越来越快,大家对确定性需求也越来越高。
读书是确定的,就算效率低,但一定有用。
考公是确定的,就算收入低,但背靠国家,必然稳定。
打工是确定的,就算被老板吆五喝六,但基本也算旱涝保收,我去创业大概率赔得血本无归。
也许一个销售,他能够创造的营业额是一百万。
但是他只能抽成3%,5%,大部分时装店的抽佣就是这样的,
你会觉得不公平吗?
但,逻辑是这样的:
谁承担了更多的风险,谁就赚得更多。
虽然销售卖了一百万,但换一个人也可以,替代性极强。
并且,是公司提供了供应链,店铺的房租,库存的进货的积压,就像疫情出现的这种“几个月不进账的风险”,都是老板承担的。
仅仅就是这一点,你不承担风险,所以你只能赚你创造价值的十分之一。
如果你愿意承担风险,你要么就赚十分之十,要么就是亏得底裤都不剩。
对我自己而言,我就是知道,我打不了一点工。
我就是不喜欢规则,这辈子就只能听自己的话,
所以自己创业做自媒体,一路从一年一百万,到一年三千万,走到今天。
有人就会说了。
嗯?自媒体好像不是这样的。
零投入,但是产出极高??
大家忽视了一个最大的成本,时间。
你一个人就是一个公司,从写文案,到剪视频,到做封面,最后做直播,以至于做产品,再到自己销售产品,技术壁垒不高。
但是!
极有可能,你辛辛苦苦做了一个周,发出去,五百播放。
你的时间成本在这里,你的风险也在这里,有些人能坚持,有些人不能坚持的问题。
创业是九死一生,ip也是九死一生。
创业是真死,破产。
Ip是假死,时间浪费。
但你会发现,时间并没有浪费。
“你觉得发出去必火,但是播放量扑街。”
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只是你认为自己的东西有价值,市场不认。
播放量用暴死来证明了,你认为的,是错的。
而你唯一需要的做的事情就是,调整,优化,试错,直到最终找到流量开关。
财富自由。
从这个角度来说,IP应该算是大学生最适合的创业项目了。
风浪越大,鱼越贵。
风浪越小,鱼越便宜。
古往今来,牛逼的人,必然都是那种风险拥抱型的。
确定的老子不要,受不了一点。
就是要大风险。
要么富可敌国,要么倾家荡产。
暴论4:
你可以什么都不学,
但你不能不懂传播。
有人说,我什么医学生,什么考试,什么课很满。
没有做ip的时间。
很简单。
你每天刷视频的时间,七七八八加起来,怎么也得有两个小时。
把这个爱好杀死就可以了。
释放出来俩小时。
而杀死一个爱好,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变成你的工作。
戒掉视频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变成生产者。
从那一刻开始,你就只会想,啧。
为什么这玩意儿能火?
是观点极端。
还是文案节奏感强。
还是画面比较炫丽。
这个开头怎么样,有没有制造猎奇感,筛选群体,提出反观点。
诸如“这个视频不适合短时间暴富的神经病,但适合慢慢变富愿意付出的正常人。”的天堂开头。
诸如“这个视频删删改改几万字,录了三十多变,滑过去,你可能会错过一个逆天改命机会”的失去制造开头。
诸如“数学140完全不用刷题,只要刷了几千道题的都是多余白费”,这种反智开头,筛选傻逼付费观众。
当你把自己变成生产者,
那一刻,你就从沉浸视角变成了评价分析。
这个开头怎么样,是不是在高姿态拒绝观众“语文130以上的可以走了,不想考全校前三的就可以刷走了”,
再加一下微信看一下私域引流,卖什么产品,怎么变现,就搞清楚了。
“你还有看视频的心情吗?”
“没有了。”
并且,当你做了ip,你还会发现一件事:
热榜,就是一个凝聚人类所有垃圾负面情绪的地方。
通过极端化情绪,具体化的描写,把这个世界各个地方的战乱,灾难,谁正在遭受的苦难,疾病,不安全的各种枪击刑事犯罪,以及各种不稳定的信息,
都拉到你的附近,让你焦虑,消耗你的情绪。
人类天然害怕失去,就注定他们容易关注“身边”的危险。
你每天上社交平台,都是民族愤怒,这个欺负我们,国家经济又在下行,这里又发生了强奸案,博士又找不到工作,明星小丑又在离婚出轨,
注意力是有限的,情绪是有限的,消耗完了,这些小编得到了流量,你得到了emo。
“热榜都是新闻,新闻是及时性的,今天有用,明天没用的东西,是被人用来渲染情绪和焦虑的。”
“拒绝热榜,从我做起。”
这就是你了解了传播学之后,你能得到的好处。
你会发现,自媒体利用的人性最大的点就是——贪。
贪,今贝,今天赚大钱,今天提大分,今天沟通拉满,明天男女朋友成群。
你记得一件事:
任何东西再牛逼,只能让你入门,绝无可能让你精通。
包括今天的这篇文章也是,能让你入赚钱的门,不能让你精通。
这句话值很多很多钱。
回到赚钱。
要赚大钱,你必然只能去钱多的地方。
线上钱多,还是线下钱多?
一个直播间,你最牛逼的上限是,给全国卖东西。
一个线下店铺,不管你怎么选址,寸土寸金,你的极限就是辐射方圆五公里。
工具本身的属性,就已经决定了上限。
直播间,你能冲着几千万人嚎“买它!!!!”,你嚎一次,可以有千万级别的人听到,可以有上万次的下单购买。
线下拉客,你对着店铺里面几个人喊,买它,客人能送你去住院,你嚎一次就是嚎一次,没有任何杠杆加持。
赚大钱的人,必然要用最强的工具。
你用冷兵器,我用机关枪,你是不可能打过我的。
但事实的情况就是,你们就是在用赚钱的冷兵器,别人就是在用赚钱的机关枪。
科举制度,一千多年前的农业时代就有了,你用的工具是农业时代的。
互联网,信息时代独有的东西,创造了无数富人,我用的工具是现代的。
暴论5:
大部分人,活该穷。
赚钱的人,都在用强工具,都在使用杠杆:
人力杠杆。
金融杠杆。
互联网杠杆。
要用人力杠杆,你就开公司,你得有管理能力,一群人给你打工,你承担开公司破产的风险,拿超额回报。
要用金融杠杆,把未来的钱借到今天来用,你得有信用,得有抵押资源。
要用互联网杠杆,你开个号就行了,熟悉平台的规则,写文案,做视频,你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找到你的消费者,开卖。
而你呢?
什么杠杆都没用,以自己为杆,啥都撬不动。
唯一勉强算的互联网杠杆,朋友圈发的特么还是砍一刀,要么就是三天可见,草了。
你怎么玩吗??
拿头玩吗?
你看看,首富的选择,马斯克的选择,买下了推特,不就是看中了互联网杠杆的影响力吗?
整个世界,到底是在走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还是走向元宇宙虚拟化的脑机接口。
显然是后者。
实体凋敝,越来越多的钱跑到了线上。
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转移到了互联网上。
包括很简单的,你自己想想,你每天有多少时间花在网上,你有多少新信息是从互联网上来的,包括你了解你的朋友圈,你跟朋友聊天,
很多人,一半的时间会花在手机上,以至于九成的新信息都来自网上。
所以,对你而言,
你无论如何,都应该学会传播,无论如何都应该尝试做一下自媒体。
大部分人,正在沦为高认知穷人。
大部分人,每天都在烦躁苦恼自己的情绪。
最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你没有跑通,认知变现的链路,情绪变现的链路。
对我而言,我学的任何东西,报名的任何课程,生活中的任何感悟,都会变成对应现实的奖励。
学到了管理学的东西,学到了经济学的东西,结合大学的场景,结合高考的场景。
写一篇文章,做一个视频,发出去,一个热门的视频,
变现的效率就是五十万。
高认知穷人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他们完全没有获得任何认知提升,现实的奖励。
认知提升→精神高潮→现实没有丝毫变化→认知提升没有卵用→知识付费就是割韭菜。
不做,不用,不变现,你花费时间花费注意力获取的认知,当然就没用了。
如果是这么一条链路呢?
看书、见人、听课→内化输出→形成文案→做成视频→粉丝量增加→赚更多的钱→更愿意听课学习。
包括很多人的情绪化,如果是这样的一条链路呢?
热点事件→情绪化上头→愤怒、感动、痛苦、激动→表达欲爆棚→变成文字共鸣→变成视频提供价值→跟观众双赢赚钱。
是不是情绪化就变成强大的特性了,有价值的特性了,而不是你避之不及,让你弱小的短板。
IP的本质,是一条认知变现的路径,也是一条情绪变现的路径。
大部分人的认知,发发朋友圈就行了。
大部分人的情绪,朋友圈共鸣就完了。
从传播的结果上来看,你只向你的朋友圈的几十人或者几百人创造了一次价值,卖了你一次。
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你的情绪卖给所有人,把你提升的认知,卖给更多人。
本来,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内向者是绝对的生存劣势。
你要在现实世界赚钱,你必须要吆喝,你必须要笼络人,要在线下自我展示。
但是,因为有了互联网这个传播杠杆,我在背后写字就可以了,我在屏幕面前展示自己就可以了。
我内心的丰富世界,高的认知极致的情绪,有了低成本传播的可能。
对我而言,我本来应该就是一个无病呻吟的废物,但因为自媒体,让我的“无病呻吟”变成了“共情的素材”,以至于一路从十八九岁年入百万走到今天年入几千万。
大家还是会觉得,我太远了。
用事实说话
我怎么说都不算,但具体的案例,真实接到的广告,现实的逆袭,这些东西应该会算。
十万粉丝,一条广告的报价是一万五。
功老师的这条广告,是纯姐帮他谈的,一般没有内幕消息没经验的可能会被压到5000。
是的,信息就是这么重要。
以及,上一期学员的案例。
因为我们的重心在高考,所以大部分放的都是高考博主,大学博主。
注意,前方高能,几十条案例袭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还有一百多条,实在放不下了,大家可以进课程之后再看。
本来我对大家涨这些粉丝,其实没什么感觉的。
因为一条朋友圈,让我突然感慨蛮多的,虽然此时此刻突然意识到好像丑姐主要是在凡尔赛:
18岁没到的丑姐。
一个广告就已经可以赚5000了。
虽然因为未成年已经噶了。
我想了想,如果一个人十八岁都没到,一个月就能赚几万块了。
后面这个人,20多岁的时候,应该不会太差。
按照自媒体的发展趋势来说,毕业月入十万应该没有问题。
B站ID:得丑。
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对了,这些做火的ip,大部分人也在复训名单之中。
你们也可以在新一期的ip营里面看到他们。
是的。
此时此刻,IP觉醒营,在正式发售之前,已经有2100人了。
而这里面有上千人,都是上一期“复训”的同学。
有接近一半的同学,希望第二期复训。
你可以自行感受,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你还在犹疑,另一个事情,也许可以帮你理解这个课程的价值: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你花几百块买了一个课程。
出于什么原因,你会给授课人,转发近乎快超过课程的红包。
以至于,还有人发1500的红包。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这个课程我最后收了接近7w块钱红包,之前我说的是五六万,后面仔细算下来比这个还多。
我做的事情就是,我自己额外再拿一些钱,总共十五万,捐给残疾人基金会。
以及,额外拿出一百万,成立一个树成林基金会,做慈善。
不管是捐款也好,还是做IP也好。
我都总是觉得:人上去了,得往下放梯子。
这个ip觉醒营的推文,为什么我要写一万多字,原因也很简单——
要给那些提前报名的人一个交待:你们选的没错。
虽然这句话听着很狂,但事实上我还是想说,IP栓条狗都能做。
只不过大部分人在视频没有做出来之前,就放弃了。
是的,一个视频都没有做出来。
摆烂版收货:
如果你真的不想赚钱,那你能得到的收获就只有:
01
如何销售自己,恋爱如何销售自己,简历如何销售自己,做视频如何销售自己,一个IP的生产者视角。
02
群体的人是什么样子,我们的很多文化特性来自于哪里,高考的标准化会塑造什么样的人,你会不会再在各种男女矛盾,贫富矛盾,阶级矛盾中,再站在两端,而是站在矛盾之上。
03
IP营里面,各种赚钱的人疯狂给你渲染焦虑,让你觉得ip狗都能做,时时刻刻提醒你,有很多18岁就赚到几千几万的人。
04
完全失去刷视频的快乐和快感,完全从沉浸视角转变为分析视角,封面怎么样,是不是吸引人,字体如何,视频价值观是不是极端,文字节奏感画面选择怎么样。
代价就是如此。
发疯版收获:
但,如果你认真走到最后,IP觉醒营会给你什么:
01
掌握未来的技术,互联网就是未来,线上就是未来,互联网传播的杠杆就是未来。
02
从现在,18岁,19岁,大学就开始赚钱的能力,也许不多,几千块钱,但能让你现在就知道,自己值多少钱,你做什么,会涨价,做什么,会掉价。
03
让你走完,从选题,到写文案,到调研,定观点,引流,私域营销,朋友圈营销,产品设计的全流程,这个前提是你走到最后。
04
你会加到一大批,拼命做ip的人,你的标准会变成:栓条狗狗都能做IP,大学生就应该赚钱,是你的焦虑,也会成为你的动力,你每次想摆烂的时候,群里面的人,你朋友圈的人,都会告诉你,IP是做得成的。
05
至少一个半月左右的完全自律状态,觉醒营+IP营,觉醒营最大的价值就是“赋能情绪”,帮你发掘你自己的特性,极致的个体心理学和群体心理学。
授课人:
1,树林。
2,钱老师。
3,纯姐。
树林主讲觉醒营。
树林、钱老师、纯姐合讲IP营。
形式沿用上期:觉醒营会有作业的筛选,五次作业完成,进入IP营。
课程安排:
10月28号晚8点开营。
课程主要是直播课的形式。
交付的时间会在40天左右。
上次觉醒营的课程目录,仅供参考(会有迭代大改)
课程二维码:
最后,
我想说点不好听的话。
大部分人,为什么没有做成IP,为什么没有赚到钱,为什么中途就放弃了,
原因很简单,就是在他的脑子里面,只接受“速成”,而且必须一出手就是大师。
但事实的情况是,一个课程再牛逼,运营强度再大,极限就是“让你快速入门”。
入门的意思不是做出一个视频就叫出门,入门的意思是:
“做出10个视频,至少爆火一个视频,积累一定的粉丝量”,叫入门。
最后我想用这段话结束:
如果一个人十八九岁,一个月就能赚几千块,几万块了。
后面这个人,20多岁的时候,应该不会太差。
而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
梯子放下来,把这个机会,放到你们面前。
剩下的,就是你们的决心,你们的意志,你们不甘平凡的渴望决定的。
IP营里面有个人说的话,我记了很久:
“我到底是废物还是天才,老子试了就知道了。
试十次,十个视频都不火,我就滚。
但凡火一次,命都给它嗑进去。”
对无数今天报名的人,
只希望许多年后,
你们回顾今天看到这篇文章,
命运的齿轮,
开始慢慢转动。
这成为你开始的起点。
END.
撰文 | 树林同学
排版 | Jodieny
图片来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