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妇幼医美·与美同行[6] | 儿童常见的夏日皮肤病


沙土皮炎

夏日来临,疫情基本结束,孩子们到户外玩耍的机会逐渐增多,小朋友们一起玩沙戏水增多,在享受快乐时光的同时,宝妈们应该注意孩子手背、手腕等如果出现米粒大小的疙瘩,有时还有瘙痒的感觉,这可能是沙土皮炎。

1.沙土皮炎又称摩擦性苔藓样疹、儿童丘疹性皮炎,好发于2~9岁儿童,男多于女,夏秋季多见,该病病因不明,主要认为与非特异性机械性刺激有关,如玩沙土、塑料玩具、在地毯或毛毯爬行、冷水接触刺激等,也有人认为与日晒、病毒感染有关。

2.临床表现
①皮损部位:皮损开始可在个别部位出现,好发于手背、手腕、前臂等,可逐渐向其它部位扩展,如肘、膝、上臂、大腿或躯干等部位;分布常稀疏、少数有群集倾向,常呈对称分布。
②皮损特点:为圆形、扁平或丘状隆起的丘疹,针尖至粟粒大小,有时表面覆有细微糠秕状鳞屑,可呈轻度苔藓样变。正常皮色、淡红色。一般无自觉症状,可轻度瘙痒,严重者皮损可泛发全身,瘙痒严重,引起自体敏感性皮炎。本病有一定自限性,病程一般4-8周。

3.预防与治疗
(1) 应尽量避免沙、土、水等外界的不良摩擦刺激。
(2)药物治疗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也可用非激素的如炉甘石、儿肤康擦剂等,但效果比激素类的差,疗程可能延长。其实,外用激素是很少系统吸收的,家长们大可放心,早期可以用1-2周的激素软膏,减少孩子的不适,避免搔抓再次加重皮损。
(3)对于皮损泛发、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比如西替利嗪等。
(4)如皮损较重、持续不消退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汗疱疹

一到夏天,不少人手上会冒出一些米粒大小、透明的小水泡,有点痒,水泡破后还会出现蜕皮现象,这些水泡是什么呢?
所谓的“水泡”学名叫做汗疱疹,又称出汗不良性湿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的皮肤湿疹样反应,多发于手足掌趾、指(趾)侧缘,呈对称分布。患处皮损可见半球形小水疱,针尖至米粒大小,疱液清澈,疱壁紧张,周围无明显炎症反应。常成批出现,一般经2周左右疱液可被自行吸收,形成脱屑。
汗疱疹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灼热、瘙痒,且有季节性,一般春夏两季加重,秋冬减轻,但若是不加治疗很容易反复发作。本病需与水疱型手癣、汗疱型癣菌疹、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相鉴别。

1.为什么会长汗疱疹?
目前对于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曾认为与出汗不良有关,现在多认为汗疱疹是一种湿疹样反应。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疲劳、抑郁常是本病的促发因素;亦有认为本病系细菌、真菌、食物或药物的过敏反应。
①遗传:有些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0%患者伴特应性体质(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等)。
②过敏:如对镍、钻或香脂等引起的系统性接触性皮炎,可引起类似损害。
③与神经功能有关:情绪变化可以引发或加重。
④环境季节变化:常见春末夏初症状严重,冬季逐渐痊愈。
2.如何处理汗疱疹?
①局部治疗:以收敛、止痒药物为主。外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干燥屑者外用2%水杨酸、10%尿素霜等。
②系统治疗:给予镇静安定药有助于改善精神紧张状态;瘙痒明显者,口服抗组胺药物;皮损面积大、炎症明显者,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3.如何预防汗疱疹?
从本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病原因出发,有以下几点可着重注意:
①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精神紧张、疲劳等刺激,保持良好的情绪。
②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可能有刺激性的物品,比如肥皂、洗衣粉等。
③保持手足部干爽清洁,控制多汗,冬季注意滋润保湿,擦乳霜等。
④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少吃肥甘厚味、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桃花癣

桃花癣又称单纯糠疹、白色糠疹,俗称“虫斑”,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的面部。最常见3 ~ 16岁,大部分患儿在6 ~ 12岁时发病,典型皮损表现为面部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状的色素减退斑,边界不是特别清楚,表面常覆有一层薄薄的糠状的鳞屑。一般无任何自觉症状。

病因不是很明确,可能与日光照射、皮肤干燥、过度清洗、营养不均衡、特应性皮炎等有关,与蛔虫等寄生虫并没有明确的关系,用打虫药也没有明显改善。
家长呢总是担心会不会是白癜风,如果肉眼实在难以区分,可以做一些辅助检查,如wood灯检查。
怎么治疗呢?
不要用碱性太强的肥皂过度清洗,加强保湿、防晒等基础护肤,饮食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B,而且桃花癣有一定的自愈性,不必过度担心。
需要注意的是桃花癣可能是特应性皮炎的一种表现,需要留意是不是有全身皮肤干燥、瘙痒,容易过敏或者湿疹现象或者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之类的家族史。

想获得更多的健康咨询
公共平台搜索"临沂市妇幼保健院"
或扫描二微码添加关注服务热线:400-6090-776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