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并将「麦岽」设为星标
工作日早 07 : 00 按时送达
我自己成长经历中,也曾有过类似的偏内向,不爱与人争抢的性格的时候。
但是,我后来发现,并不是我自己变成了这个性格,而是周围环境使然。
当我周围充满了“削尖了脑袋也要把能抢的利益全部不择手段地吃干抹净”的人的时候,我就会表现出这个样子。
后来我发现,只要你是个正常人,把你扔到这个环境里,你也会变得内向,懒得跟别人争,或者看到别人在像狗抢骨头一样争抢的时候,内心就会非常厌恶。
因为只有天生就喜欢这么做的人,身处这种环境 才不会觉得 别扭,难受,不自在。
有些人是天生就喜欢与人抢,小时候和别人争抢玩具,上学时争抢所有可以在老师面前出风头的机会,有些人则是在后天中被驯化成了这种性格。
很多时候,内向与否,是被刻意夸大了。
真正毕业接触社会前,喜欢读书爱思考少说废话的话,往往会被一些人刻意夸大为内向。
其实并不是。
内向只是一个人在特定时间、空间所呈现出的一种外在状态而已。
比如对待陌生人,闷不做声,可能是觉得无话可说。
真正遇到了自己所学所知,往往口若悬河。
还有就是,因为内心期望过高,所以过于小心翼翼地面对工作中形形色色的事物,导致表现得有些拘谨紧张。
上述现象都容易被别人简单地扣上帽子,说你很内向。
比如罗翔老师就说他第一次讲课,都害羞到一节课从头用粉笔写课件写到下课铃结束,都没说几句话。
要是被某些人看见,肯定会定义为“内向,害羞,口才差,不适合当老师”。
结果还不是现在在B站和网友们谈笑风生,从柏拉图到张三,讲得有声有色,深受网友喜爱?
内向与否,只是一个自我预设的路径依赖,以为自己只有一种状态,
以为外向是一种很难的事情?
以为自己不爱争强就显得弱势。
其实都没有,
人是一种充满可能性的生物,
很多现在被吹捧为演讲大师的企业家,其实年轻时三棍子也打不出一个屁来,
但是都不能够阻挡一点点的试错后,逐渐从习惯内向,到习惯公开面对大众,去说一些他们想要表达给别人的话,款款而谈。
所以,自己就不要轻易地给自己定义某种刻板印象了。
最后:夫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出自老子写的《道德经》的第22章。原文是:
夫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白话译文】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所以,不争,也有属于你的世界。
推荐阅读《【成长】老曹小曹和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