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隔离了,第一次体验一个人被关在一个小屋子里的感觉,经过这几年的防疫,咱们国家的防疫政策和措施也越来越完备了,隔离的小屋子里有床和椅子,垃圾桶、洗手池和桌子,另外还有一个小马桶,很是方便和安全。
隔离期间手机没有电了,发现竟然在屋子旁边有一个共享充电宝,4块钱一个小时,这东西在这里这是刚需产品,确实有的赚。
隔离的时候,有个粉丝同学说自己38岁了,中年危机了,同时公司也在裁员,他问我,要不要自己创业?
说实话,任何决策,第一考虑风险,第二考虑成本,第三考虑收益。大部分人往往只考虑收益。
我判断的标准超级简单,如果连自己要不要创业都需要他人给出建议,我建议千万别出来创业。我认为好的创业一定是你手里的资源,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知道自己该分几步走,每一步的坑是什么。
多数人为啥创业?还不是想多赚点钱么。赚钱得有一个前提,手里有资源,而资源是需要我们积累的。
所以时刻记住,一定要积累资源
资源变现的力量永远大于技能的变现
人与人真正能拉开差距的,赚更多的钱,永远不是手上仅有的技能变现。
PPT 做得再好,Excel 算得再明白也是发不了财的。
技能只能让你活得还不错(技能超级优秀,专家级的不在讨论范围内)
无论是供应商、上下游的合作伙伴,还是同业人脉资源,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这个社会有技能的人在老板眼中只是一个“比较好用的工具”而已,而有资源的人才有资格与老板一起整合资源,共同发展。
我们一定要积累成长的加速器
交朋友一定要交不年龄段的朋友,这会让你体验到不同人的同年龄段的不同人生。而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交朋友的标准,就是一定要交一帮比自己大5岁、10岁、20岁的朋友,跟他们混在一起,看他们在今天遇到了怎样的问题,而问题是怎么被解决的,因为自己未来大概率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这个道理是在我24岁实习的那一年,被一个同样也是实习的小朋友给上的一课,人优秀是有原因的,我在向他请教的时候,他给我讲了这个事情,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
有这个意识,其实是相当于人生发展开了作弊器了。因为这样你就能未雨绸缪,提前做出更优的选择。
你不提升认知,自我改变,贫穷就是无法摆脱的宿命。
生活很现实,你穷的时候,没有人看得起你,借钱都没有人理会,说话也不敢高声,走路都担心倒霉。没钱的日子,才是病恹恹的,连自己都讨厌自己。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20岁到30岁,会过得比较“慢”。
因为在这阶段,人的压力是最小的。
考试的压力刚刚被甩到太平洋了,职场打怪游戏又才到第二三关。
消遣方式也多得数不清。这个年龄,夜生活的知己很容易组队。
每天被推荐的娱乐目的地比楼下餐厅还多。刷卡的满意度也主要以自我意识为主要KPI。运气好的小伙伴还有“啃老”的理由和资本。
但30岁过后。你就会感觉到迅猛地“提速”了,因为从这个时候起,家庭需要分担的责任,逐渐就摆上台面。无论是精神付出还是消费支出,倒逼你考虑越来越全面。从分配效率上讲,这个时候才开始升级自己的认知,就比较匆促了。
因为众所周知,打地基永远是最耗费时间的,所以在你很年轻的时候,每天都要挤出一小时来思考。30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假如30岁前没有把「爬阶」内功练好,你35岁的时候吃再多补药,也很难维持极速的发展速度,于是就出现了中年危机。
人只会看到自己能够看见的部分,也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人群会本能的按照自己的状况去拥抱契合自身现状和诉求的观念。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除了早睡就是克制纠正别人的冲动——这些俗语都是在强调被不同观念俘获的群体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哪怕提供一千个证据,列举一万个事实,也无法说服那个与没有处于同一个是非判断原点之下的人。那些鸿沟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那些把自己封闭起来的鸿沟,恰恰是他们深信不疑的东西。人的自我遮蔽性,无论是个体还是由个体构建而成的共同体都无法完全避免,说到这里,你大概明白了,对于某些人而言,你不提升认知,自我改变,贫穷就是无法摆脱的宿命。
【思维】这样管理时间,一年顶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