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关注并将「麦岽」设为星标
工作日早 07 : 00 按时送达

大部分人在谈论,对喜欢或者讨厌的对象或者事件时,都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修饰,以达到自己期望的效果。
吴同学前段时间与我提过一件事,大意是:
他们公司新来了一个男同事,93年的,长得有些着急。山东人,与我是老乡。让他大跌眼镜的是,这个人打破了他心里对山东人的印象,竟然很小气、扭捏、一点不豪爽,哪儿像个山东汉子?
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出,吴同学对山东人原本是有一个非常不错的印象,直到遇到了93年的这个男同事。
吴同学对山东人的印象怎么来的呢?
有两个重要的渠道:
一是吴同学自己接触过山东人,比如大学同学、过往的同事或者朋友。
二是道听途说,道听途说包含两个途径,一个是听同学、同事或者朋友说过周边的山东人的事情和评价,一个是自己网络上查到的关于山东人的人评价信息。
通过接触和道听途说得到的对于山东人的印象结论,为什么在遇到93年的同事之后,就不灵了呢?
这里就要与大家提两个统计学上的概念:过度概括和样本偏差
什么是过度概括呢?
过度概括是指由一个偶然事例而得出一种极端信念并将之不适当地应用于不相似的事件或情境中。
简单点说就是:根据几个非常有限的现象得出片面的结论。
吴同学原来的结论是,山东人都很大气、豪爽。过度概括出现的原因是样本量太小,根本无法支撑根据这些样本得出的结论。
那什么又是样本偏差呢?
要搞明白样本偏差,我们需要先知道什么是幸存者偏差,因为幸存者偏差就是典型的样本偏差。
所谓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简单点说就是:取的样本本身就有问题,那么得出的结论也就会有偏差。
为方便你理解,我给你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我们在做线上或者线下问卷调研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但是我们会忽略一件事情,愿意参加调研和不愿意参加调研的人,本身就是两类人。所以,根据调研数据分析出来的结果也只适用于愿意参加调研的人,这就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偏差。
吴同学的样本就是他身边能接触的山东人和道听途说得到的结论,而正好他接触到的山东人都不错,这批不错的山东人就是他的偏差样本。
今天我们讲了两个概念:
一个叫过度概括,一个叫样本偏差。
看似简单的一段对话,其实里面包含了很多知识,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启发。
长按二维码关注,陪你提升认知
👇

往期推荐
【成长】脱罪
【选择】牛粪的鲜花  1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