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不好,还不是因为,你懂的道理太多!


关注并将「麦岽」设为星标
工作日早 07 : 00 按时送达
为什么懂得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呢?
原因在这句话中体现出来了,就是因为懂的道理太多了。
你可能会说,这个很反常识啊,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叫艺不压身啊〜
什么叫艺?通俗点讲,叫技能。
举个例子,就容易理解了,
学了很多牙齿的知识就可以做牙医了吗?为什么医学院刚毕业的人不叫医生叫助理?只有实操过、治疗过牙齿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练习,能独立出诊的才叫牙医。
师范大学毕业,就可以做教师了吗?为什么刚上任的老师叫助教?因为只有自己能单独上课了才叫教师。
你看,只是有知识还不行,还要把知道的知识实践了,这个技术能属于自己,这才是我们的艺。
再回到今天的主题,为什么懂得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呢?因为没有知行合一。
我们只是知道了知识,并没有付诸行动去实践,当然,最后也就没有结果。
知道一件事情很简单,可以通知过读书、他人讲解、看视频听音频等多种途径知道很多事情,知道了如何做到呢?如果只是知道,却做不到,时间久了我们就会陷入假性勤奋,每天都感觉自己很上进,却没有效果。其实没有人愿意做这样无效的努力,只是在学习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得犯这个错误。
我们一直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学习,然后我们发现,知识记不住,很快就忘了,然后我们发现,几年之后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大起色,然后,我们快要中年了,于是,我们开始焦虑了……
为什么知道了却做不到?
原因一:信息超载
这个超载非常好理解,比如,一般的司家车只有5个座位,车上坐6个人就算超载的,若被交警查到,是要扣分的。成年人正常是需要睡7〜8个小时的,若你工作太忙,加班到零晨四点才睡,到早上只睡了不到5个小时,这就是工作超载。
我们理解了超载,那么,信息超载又是什么呢?
比如今天你看了一篇讲投资的文章,讲的真有道理,然后文章里提到了一门课,你就报了, 趁中午休息的时候听了一会,晚上下班的时候,同事给你推荐了一本畅销书,于是你一天都很忙,不停的接收新的知识,这个时候期已经超出我们能够接受的范围了,这点我们大家都有感触。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获取新知识比复习已有的知识有趣的多(人性就是喜新厌旧),所以我们会习惯性的不断获取知识。比如,你看过了一篇讲理财的文章,知道了理财的观点,又看到了一篇文章写的是如何有效的沟通,这个时候我们大部分人都要习惯性地去看没有看过的文章。
而对于理财的知识,知道就算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会觉得已经知道的事情干嘛要再花时间去看呢?这不是浪费时间吗?有新的知识一定要学习新的知识,我们的这种心理近一步导致了信息超载。
简单总结:信息超载就是超出了大脑的容量,消化不了。
因为我们心理总是想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导致我们没有办法学到知识。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没有意识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重复阅读或者练习已过学的知识,带来的价值非常具大。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说,温顾而知新的原因。
原因二:消极过滤
消极的情况,我们大家肯定都有过。
消极的时候我们会本能的过滤很多东西,因为这个时间我们的身体会处于一种自我保护的状态,只关注于自己的内心感受,从来会忽略很多对于我们有用的信息。
大多数人对于已知道的消息或者知识,会习惯性的讲,这个我知道,这个我学过,这个我明白。
比如:我们一惯的理财观是,你学习理财知识,有钱了再实操。这个时候有一个观念告诉你说,要先学会储蓄,当你看到账户里的钱慢慢变多时,你会不舍得花,由此越存越多,在这个过程中,你自然而然的会有理财欲,所以会催动我们学习理财知识。
你可能觉得不对啊,我就是先学习理财知识才慢慢存下钱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分析作者为何抛出这个观点,就会直接拒绝。如果是这种心态的话,我们就无法知道新的观点,也无法真正去做这件事情。
从而没有认真去看或者思考。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解决的办法非常简单:避免先入为主。
当有人 提出任何想法或者建议的时候,我们都要想,这个人观点背后的理由是什么?这个想法或者建议的边界是什么(什么情况下适用?什么情况下不适用)?
然后只选取对于自己有利的来学习,然后思考这个想法或者建议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原因三:缺少跟进
知道了方法,一定要去执行。
很多人不执行,或者执行了不反思,不改进,或者反思改进了,并没有坚持多久。
如何有效的跟进?
1.有且实可行的方法;
拿健身来举例:比如你想瘦10斤,方法有哪几个?每天晚上8点,开始跑步5km,晚饭少吃米饭,多少蔬菜少吃肉。
2.在做的过程中需要的支持(帮助)是哪些?
需要老妈的督促,需要一个体重秤,需要一个大镜子。
3.做的好的,要激励表扬&做的不好的,要反馈改进;
晚上没跑怎么办?惩罚自己明天跑10km。
每次跑完,奖励自己刷30分钟抖音。
都可以,总之,要具体,可操作。
比知道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花时间去掌握新知识。
推荐阅读《为什么你,总是坚持不下去?》
到顶部